獲取更多精彩信息
「抱歉,再見啦,這個可愛的世界。我沒有早戀,也沒有作弊,請不要無端懷疑我了,從來沒有想過害人,可為什麼一直不快樂?」
在遺書中,18歲的欣欣留下這樣一段話,之後,溺亡。
欣欣所留遺書
微博、微信朋友圈、遺書等材料,以及親友透露的其生前聊天中,這名上海新川中學的高三學生在死亡前,曾多次提及被老師懷疑「考好是作弊,考不好是早戀」。
欣欣與朋友的聊天記錄
其家人懷疑,她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打擊。目前,上海市教委已介入調查此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就在欣欣的遺體被打撈上岸的幾個小時之前,欣欣發過這樣一個微博
欣欣的最後一條微博:圖片顯示是一道作文命題,讓學生就「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應該是希望,而不是現實」這句話寫一篇作文。
還有一條微信朋友圈:「我沒有早戀,有點不開心,就醬。」配圖是一個卡通人物坐在車上,圖片中也有一行文字,「我上路了,886(再見了)」。
目前,欣欣遺體已被家屬安葬。據家人介紹,欣欣的理想原本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可惜
一條年輕的生命就此逝去
明年就要考大學了
還有大把美好的年華在等著她……
我們需要好好關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了
餘華《活著》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句子:「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可是,連死人都明白的一個簡單道理,很多活著的人卻越來越想不明白了。
現在的初高中生大多還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4+2」的呵護中。父母家人對他們生理和心理的過度保護,以及家長、老師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導致學生的責任心大大下降,導致一些人的責任意識淡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不負責任,甚至對自己的生命都不負責任!
據澎湃新聞報導,4月16日,湖北孝感雲夢縣公安局發布通報稱,16日凌晨,該縣黃香高中一名16歲女生從宿舍樓墜亡,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據《楚天都市報》報導,去年2月1日,雲夢縣黃香高中一名15歲高一女生在學校內墜樓,後經送醫搶救無效死亡。當地警方調查排除刑事案件,女生系學習壓力大跳樓。
馬東就曾在《奇葩說》中說過: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
但若想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必須先從認識死亡開始。
就像作家梭羅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說:能活在世間是多麼幸運的事啊。
只有面對過死亡的孩子,才會珍惜生活的美好,從而感謝生命,敬畏生命。
記住,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時候都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可能你現在還不懂什麼是生死,但是到你老了,你就要開始面對一些友人的「離去」。可能你不理解,但是看著同齡人因為各種原因凋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比這個更可怕的事情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所以不管你是難過還是痛苦,遇到學業還是情感的挫折,都不能輕言自殘、輕生、自暴自棄,而是堅強地活下去。要記住你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你沒有權利隨意放棄。
餘華的《活著》中還說過:「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人生需要追求的東西很多,但是所有浮華沒有了生命作為支撐,也會變成黃粱一夢。
死亡,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種解脫,其實,對活著的親人,這場悲劇才剛剛開始。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用自殺來終結自己的生命,他們每一個人生命的毀滅都導致了一個家庭的毀滅。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成年人已經經歷的太多了。
現在孩子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我有時候在思考,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這個社會變得更民主。
為什麼呢?首先,人的環境不一樣。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為什麼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
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教師和家長,還是秉承老一套。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這樣子,「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麼?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麼樣?上海這樣的城市裡,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著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那麼六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嗎?他內心裏面的苦悶你知道嗎?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目前的孩子所遇到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
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裡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
比如說現在的中學生都在玩「手辦」,人數大概比例是1/4。什麼叫手辦?「手辦」就是以話,結果說,「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就到網上去說了。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德育校長,如果有,請思考一下:我們現在中小學的德育活動應該做什麼?因為孩子們現實感很弱,學校應該提供這種幫助,模擬法庭,模擬超市,模擬社區……去搞這些東西。
孩子缺什麼,你就要給他什麼!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後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青年進行過心理健康專題調查。調研發現,近三成青年有抑鬱風險,過半有不同程度焦慮問題,經濟、職業、學業是青年的三大壓力源……
同時,《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中透露,學習壓力和家庭矛盾成為孩子自殺的內因,也是困擾青少年兒童的最大心理問題。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經說過: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1、父母應注重對孩子早期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2、父母應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3、孩子要掌握情緒調節策略,學會尋求專業幫助。
青少年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情緒容易出現波動,且缺乏情緒調控能力,因此其最好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策略,比如放鬆訓練、合理情緒療法等。
4、知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調試策略,如人際交往技巧、學習適應策略、考試焦慮調整技巧等。
親子之間的信任,正式建立在孩子犯錯時,父母給到的反饋上。
孩子犯錯的時候,能不能第一時間不要指責,而是先傾聽?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能不能第一時間不要給冷臉,而是給一個擁抱?
孩子遇到坎兒的時候,能不能第一時間不要呵斥,而是幫孩子一起想辦法?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包容和愛,是承認錯誤和勇敢改正的底氣。
《奇葩說》高秋梓曾說過:「不管開心不開心,我都會告訴我爸媽,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接住我。」
但願每個孩子都是最好的自己,家長要調整好心態,去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用良好的心態去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
願與每一位深愛孩子的父母們共勉。
聲明 本文由高中生學習(ID:gzsxuexige)、高中學習平臺(ID:gzxuexiziliao)、高中生家長群(ID:xxggjzq)綜合整理自紅星新聞、人民日報微博及網絡等,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成都教育」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聯繫微信tangshaowan,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