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心理變態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兩次廢黜的兒子允礽

2020-12-13 騰訊網

在歷史上,一位皇太子兩次被老爸廢黜,恐怕只有康熙皇帝的兒子允礽「有幸」做到了。為何像康熙帝這樣的賢君會兩立太子、又兩廢太子?太子為何行徑如此暴戾乖張?是康熙教育的失敗還是太子允礽自身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聊聊有關的歷史。

一,允礽生母孕期的焦慮也許是允礽變態心理的先天原因

允礽,即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1725年),康熙皇帝第二子(因為原來的長子夭折,允礽實際是長子),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他的母親為康熙帝的仁孝皇后赫舍裡氏,他是雍正皇帝(即清世宗胤禛)異母兄長。

康熙皇帝

允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其生母赫舍裡氏懷孕的後一階段,也是胎教最重要的時期,恰值三藩之亂初起,清廷和康熙皇帝備感窘迫之際。面對這種相當不安定的大環境,赫舍裡氏的複雜心情,恐怕要超過後宮的所有人。由於她的頭生子承祜已夭折,康熙帝曾深感痛惜,所以,再次生子,赫舍裡氏倍感身為皇后的首要職責。對此,康熙帝、祖母孝莊太皇太后都期盼之至。如果康熙帝重新有了嫡嗣,將在與三藩的力量對比中增加清朝實力,而赫舍裡氏也可因此而進一步鞏固其中宮地位。可是,如果此次生下公主,則將使她愧對夫君與太皇太后,留下終生遺憾。由此,她形成較重的心理負擔, 她在孕期的緊張、焦慮心態,對於胎教不利。

當赫舍裡氏生下允礽時,卻不幸遭遇難產去世。 允礽一生下來就沒了娘,這對於他幼小的心靈一定留下深深的陰影,對於他以後的人生軌跡也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允礽以後心理暴躁變態,或許與這些先天性因素有關。

二,康熙帝過分寵溺允礽促成暴虐

康熙帝與皇后赫舍裡氏感情甚篤,赫舍裡氏因難產去世,康熙帝萬分悲痛,隆重治喪後親自承擔起撫養皇后遺孤允礽的重任。康熙帝對允礽疼愛之至,甚至過了頭,其他人無人敢對允礽指責一字,無不竭力加以奉承。允礽不滿兩歲,被康熙帝冊立為皇太子,從此處於極尊地位。允礽14歲前,曾祖母孝莊雖然健在,但年高多病,已不能像培養孫兒康熙帝那樣,親自督教曾孫。

在這種極為特殊的成長環境中,允礽從小養成極強的優越感,目空一切,認為除皇父康熙帝外,一切人皆不如己,一切人都應在自己的支配之下。允礽不能容忍任何不如意之事,無法承受任何挫折,否則便大發雷霆,通過攻擊、虐待、傷害他人來發洩不滿,甚至以此為樂。他缺乏限制的權力,促使其性格中的兩大弱點愈益彰顯:一方面,原有的暴躁、焦慮等個性特徵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本已較差的心理承受力,進一步降低,精神極為敏感、脆弱,變態心理由此萌生。

允礽

三,康熙帝對允礽惡行視而不見

康熙帝對於允礽的培養,存在很大偏差。他對允礽的惡劣品行視而不見,對其缺點百般包容,但又最大限度地滿足允礽的奢求,然而,康熙帝又對允礽在滿漢文化知識方面的學習抓得很緊,希望他能夠讀書明理、文武兼通、寬仁孝悌。

可是,允礽在知識學習上大有長進、令人欣慰的同時,其貪婪、自私、殘暴、為所欲為的思想作風也在惡性發展。應當說,康熙帝對於允礽的這一嚴重問題,並非毫無覺察,但只是幻想通過讓允礽學習知識,特別是學習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使之感悟,自己改正其惡行。康熙帝這種自我欺騙的做法,只能加速悲劇的來臨。

四,滿漢兩種文化差異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特定壓力

允礽僅僅憑依嫡長子身份就獲儲位,這同滿族傳統選儲理念並不相符。在仍然受到滿族傳統文化影響的滿族宗室王公內心深處,原本即對根植於漢文化土壤的皇太子角色,感到陌生,並抱有一定牴觸心理。只是由於皇權強固,康熙帝決意實施這一制度,他們惟有服從而已。而皇太子允礽性格作風上的突出弱點,促使他們進一步產生對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懷疑,加重他們對於這一制度最大獲利者——儲君允礽的反感。眾皇子因皇太子允礽的存在,剝奪了他們競爭皇位的權力與機會,直接損害到其切身利益,因而對允礽產生不滿與妒忌。加之允礽對眾兄弟欺壓凌辱,部分年長皇子中終於形成反太子派。

允礽不可能不覺察到這些骨肉手足及皇室懿親、王公大臣的不滿甚至敵意,感到一股強大的反對力量正在步步緊逼,使自己日益陷入被動境地,儲位岌岌可危。這一嚴峻形勢,使允礽本已處於萌芽狀態的變態心理愈益加重。大量事例表明,他的「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也含有以此減輕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並對政治對手進行報復的意圖。

允礽生母孝誠仁皇后

五,康熙帝第一次廢黜皇太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允礽與皇三子馳驛前迎。允礽到行宮看到父皇病容,絲毫沒有憂愁的樣子,康熙認為這個兒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讓他先回北京。當時只有16歲的允礽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父皇的不滿,但是康熙已經認為這說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後來康熙在廢太子時說,他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這件事作為起點的,可見此事給康熙留下多麼深的印象。

康熙當時氣憤地責備允礽:作為嫡長子,毫無做兄長的樣子。但是皇太子允礽不僅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怒,蠻橫地與父皇頂嘴。

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他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雖然康熙帝第一次做出廢黜皇太子的決定,但對允礽仍舊懷有鞠育之情,因而深深地陷入矛盾、痛苦之中,思想產生一定反覆,其有關講話,也給人生悔之感。(《清聖祖實錄》卷234)。

儘管如此,他還是於九月二十四日頒布了廢黜皇太子允礽的詔書。這是康熙帝第一次廢黜皇太子。

六,允礽二次得儲位,已成驚弓之鳥

被廢黜後,允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允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又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孝莊與允礽生母仁孝皇后,她們顏色不悅;之後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康熙終於病倒。他當日回宮,立即召見允礽,並諭告臣下:"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後康熙帝經常召見允礽,每召見一次,心裡便舒適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廢太子之後,康熙帝將允礽的「貪暴縱恣」,歸結為「為鬼物所憑,狂易成疾」,還稱此疾「已漸痊可」。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允礽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復立允礽為皇太子。

允礽的儲位失而復得後,因反太子力量仍然存在,對其威脅日重,他重新成為眾矢之的,同反太子派的對立更加尖銳。這種情況下,他的心理變態,亦即康熙帝所言「狂易之疾」,絕無可能去除,只有進一步加重。為了發洩自己的壓抑、怨恨與不滿,他毆打凌辱屬下人員,達到歇斯底裡的程度。他懷疑周圍的一切人,甚至其手下一個小太監「如廁,皆遣人伺察」。

對此,康熙帝感嘆道:「以此觀之,當無處不留心伺察者矣。」這一典型事例,恰恰表明允礽在皇權與反太子派勢力的夾擊下,有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因時刻擔心失去儲位,允礽長時期處於焦慮之中,逐漸對所有人都失去信任,予以敵視,並以施虐他人的方式,發洩對諸皇子及王公大臣的怨恨,尋求心理上的平衡。

雍正皇帝

七,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

皇太子雖復立,但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開始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向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從復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朕已經奏報給了皇太后,現在要將允礽拘執看守。"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將廢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

這是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

此後,多位大臣,包括大學士王掞、御史陳嘉猷、都察院左都御史趙申喬等上奏請求復立允礽為皇太子,康熙帝均否決不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危,召三、四、七、八、九、十、十二、十三諸皇子及隆科多覲見。康熙帝遺詔立皇四子胤禛為嗣皇帝(即後來的雍正),同時要胤禛善待廢太子與廢太子兒子,康熙帝當日病逝於暢春園。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改翌年為雍正元年。

故宮

八,允礽晚景

允礽二次被廢後,雍正帝立即冊封允礽之子弘晳為理郡王(雍正八年改為晉親王),命其帶領允礽移居至京郊昌平鄭家莊王府(此府是康熙晚年時特為安置允礽而營建的居所)。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戌時,心灰意冷的允礽病死於北京紫禁城鹹安宮內,終年五十一歲。

允礽死後,雍正規定:允礽喪儀照和碩親王例,又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位於今天津市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

最後說明一下,允礽本來叫胤礽(即允礽、胤礽是同一個人)。新皇帝雍正即位後,他的所有兄弟都必須避其名諱。雍正帝的名字叫胤縝,因此他的兄弟們都要避「胤」字諱,而改為「允」。因此,胤礽後來就改為允礽了。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一廢太子胤礽和二廢胤礽有什麼不同點?
    康熙皇帝在清朝歷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是有名的「千古一帝」,就是這樣一個聖明燭照的皇帝在他的晚年對於儲位之爭也是力不從心,只能是一聲嘆息。本文要說的就是奪嫡之爭的引發者——皇太子胤礽,正是因為胤礽被廢,所以才會導致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
  •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毅然將其廢黜,圈禁終生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正於木蘭圍場行圍的康熙皇帝,突然召集諸王公大臣、諸文武官員和諸皇子皇孫,「垂涕宣諭,且諭且泣」,宣布了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決定:今觀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
  • 康熙皇帝立下皇太子弊端很多,但是他為什麼還要立下皇太子
    康熙皇帝他年紀輕輕就立下皇太子,經過兩立兩廢之後,再也沒有立下皇太子,由於他沒有明確太子,就在他的晚年上演了爭奪的悲劇,引發了他們之間的不合,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沒有處理好諸多皇子的皇位的爭奪,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 清朝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次子(康熙第七個兒子),他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赫舍裡氏是康熙四輔政大臣之首索尼之孫女,康熙和赫舍裡氏的婚姻也是含有政治因素的。當然康熙皇帝和赫舍裡氏並沒有因為政治因素的婚姻,而影響到他們的夫妻感情。
  • 孝誠仁皇后:康熙一生最愛的女人 兒子是大清唯一的皇太子
    孝誠仁皇后:康熙一生最愛的女人 兒子是大清 的皇太子時間:2019-12-11 17:1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孝誠仁皇后:康熙一生最愛的女人 兒子是大清 的皇太子 再 ,再傑出的皇帝,他們歸根結底還是一個人,有正常人的感情。
  • 清朝為何只有康熙立皇太子?繼位制度改善,卻引發了九龍奪嫡
    清王朝有12位皇帝,可是只有一位皇太子,這位皇太子兩次被廢,那便是康熙皇帝的兒子胤礽。這是自古以來所有王朝之中,絕無僅有的。為什麼清王朝沒有立太子的習俗呢?其實康熙年間這位皇太子胤礽的廢立,是這件事的分水嶺。不立太子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康熙之前,清朝沒有哪個皇帝立太子。
  • 康熙為何會廢除皇太子胤礽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大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年號康熙。是清朝時期定居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其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朝康熙統治的後期,發生了歷史上重大事件——「九子奪嫡」。
  • 康熙大帝作為一代明君為何要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在康熙皇帝的塞外行宮內,康熙召集文武大臣,痛斥太子胤礽的種種罪行,宣布廢黜他皇太子的封號。然而戲劇性的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廢黜皇太子半年後,康熙皇帝祭高天地為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之事,又宣布恢復胤礽皇太子地位。
  • 康熙皇帝,果真稱得上「千古一帝」?在這3方面,他與昏君無異
    我們來看康熙皇帝首次廢除太子胤礽時,給出的罪證說明: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平郡王訥爾素、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毆撻,大臣官員亦罹其毒。
  • 如果康熙早早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嗎?
    胤礽四歲出痘,歷來的勤政的康熙卻撇下政務,陪護在兒子身邊半月之久;胤礽五歲時,康熙為其修葺毓慶宮作為太子東宮。 康熙對於胤礽的太子之位極為重視,為了顯示皇太子的地位,康熙在冊立太子時,為胤礽的服飾等物都選用皇帝相似的;諸王公大臣在皇太子前面前,需行兩跪六叩頭之禮,僅僅比皇帝的三跪九叩頭禮差了一些。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九子奪嫡」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兒,其對於清朝就好比「玄武門」之變於唐朝。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在權力面前是那樣的脆弱單薄可笑。而作為失敗者的皇太子胤礽,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實力作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 康熙的一道諭旨,揭露其荒唐行徑
    清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行圍途中的康熙皇帝,駐蹕布爾哈蘇臺並召集諸王公大臣,公開宣布了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決定。但這畢竟是遠離京畿、康熙皇帝不能絕對掌控局勢的行圍途中;況且廢黜儲君這等國家大事,於國家事務處理中一向秉承「惟公議是從、絕無偏私」原則的康熙皇帝為何乾綱獨斷、如此果決?
  • 清朝皇后
    皇帝雖妃嬪成群,但皇后母儀天下。統攝六宮為皇帝管理家務的威權,是任何妃嬪都無法企及的。李寶臣  一位皇帝一生不見得只有一位皇后,在位時,皇后死亡或被廢黜,就產生了下一位。皇后缺位也不見得會迅速選補,有的就會一直空缺下去。皇后獨尊,絕無兩位以上皇后並存的可能。
  • 皇太子胤礽第被廢,是因為得了瘋病嗎?真正原因不像康熙說的那樣
    看康熙如何為廢太子胤礽巧妙開脫》中,詳細敘述了胤礽這個當了三十三年的皇太子,突然被康熙廢黜,半年後又重新得到皇太子稱號。那麼,在第二次又當了三年皇太子之後,胤礽為何又一次被廢黜並被圈禁,直到康熙死後也沒有重獲自由?本文約2600字,請耐心閱讀。乾清宮皇太子胤礽與皇父康熙的關係很快惡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將胤礽再次關起來。
  • 康熙皇帝一生35個兒子,下場都怎麼樣?僅9位善終!
    康熙大帝繁殖能力極其強盛,僅僅兒子就生了35個!這生兒子人能力,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然後,由於康熙皇帝生前沒有確立太子人選,導致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之爭!雖然35個兒子出生皇族,但他們絕大部分最終下場悽涼!
  • 安排雍正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康熙最想把皇位傳給誰?
    康熙本想藉助懲治索額圖給胤礽以提醒,可誰知胤礽卻以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其表現也愈發的荒誕與惡劣,使得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越越來越深。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與胤礽的矛盾徹底爆發,康熙也在熱河秋闈期間以雷霆之勢,當即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 古代史:太子被廢,康熙皇帝痛失祖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將已立為儲君34年的皇太子胤礽廢黜。這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引起強烈反響,幾位年長皇子拉幫結派,為了爭奪皇位用盡了各種辦法。皇四子胤禛在競爭中活動隱蔽,後來居上,於康熙六十一年(122)君臨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