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07:26:48 來源:水煮重慶微信公眾號
寫重慶的詩詞很多,最著名的據說是李商隱的「巴山夜雨」。其實,單獨描寫重慶的不多,但在詩詞中提到重慶的,則很多,五六百首隨便是有的。
小編從中選出幾首不太常見,但是又有點特色的,送給大家。
《重慶》
萬家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回復折東。
重鎮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
樓臺市氣笙歌外,朝暮江聲鼓角中。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
作者介紹:趙熙(1867-1948)
趙熙,榮縣人,清末民初的四川著名詩人。他也是寫重慶最多的詩人,據不完全統計,他描寫重慶的詩詞不下於100首(包括寫重慶下屬區縣的)。
趙熙在25歲就高中進士,後在北京當官。保路運動期間,此人多次向川人通風報信。後和前清狀元駱成驤等人一起,被譽為四川的「五老七賢」。五老七賢中,趙熙的威望、成就最大。他的詩、詞、書、畫、戲並稱五絕,尤其是他的詞作,號稱「清末第一人」,他的字,被稱為「榮縣趙字」,以至於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的諺語。
趙熙,字堯生,號香宋
其詩文,後由郭沫若掏錢在上海出版
本詩整篇都描寫重慶的繁華——「自古全川財富地」,是說重慶一直是全川對外貿易的窗口,尤其是1891年對外開埠以後,更是財富聚集之處,重慶人的日子安逸得很,笙歌鼓角、紅燭春風。
巴子國,是指重慶當年是巴國屬地。巴,被封為子爵,所以叫巴子國。禹王宮,指現在的湖廣會館。清末民初,在重慶的外地移民,一共建有十大會館,每個會館都祭祀自己的家鄉神祇。湖廣會館供奉的是禹王,所以湖廣會館又叫禹王宮。
1906年,趙熙還寫了有一首以《渝州》為題的詩,也不錯。
路長知水性,山轉見渝州。
雨意頻看月,江聲漸入秋。
巴歌雲外峽,夷火樹邊樓。
出入停三日,中年始識愁。
詩中的這「夷火」,指的電燈。重慶是1904年才有電燈(1904年,凱旋路的李耀庭公館第一次在重慶發電用電燈),趙老先生把電燈稱作「夷火」,估計那時候還沒有電燈這個詞。
除了直接寫重慶的詩,趙熙還有一些描寫重慶區縣的詩,也順便錄兩首:
《萬縣》
布帆一轉見鐘樓,落日青山古萬州。
老去三巴驚歲晚,客中無雁識鄉愁。
綠苔灘石安黿背,紅葉霜風到馬頭。
往事江聲流不盡,苦吟南浦廿三秋。
《雲陽二首》(錄其一)
明月隨人送遠寒,幸無杜宇哭雲安。
中宵忽領英雄氣,知泊桓侯廟下灘。
《重慶府》
鐵作篙師鐵作舟,風撞浪湧可無憂。
林間麋鹿遙相望,峽裡蛟龍橫不休。
目斷吊橋空悄悄,頭昏伏枕自悠悠。
錦城秋色追隨盡,好處山川更一遊。
作者介紹:汪元量(1241-1317年以後)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子。南宋人,著名琴師,詩詞也寫得非常漂亮。因為琴彈得好,成為了供奉內廷的琴師。宋亡後,元世祖忽必烈把宋皇宮的工作人員都遷到大都,汪元量也隨行,親自參與、目睹了宋亡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宋亡的直接目擊者。他的詩詞,被稱為「宋亡之詩史」。
在大都,他曾經探望過關在監獄裡面的文天祥,「且勉丞相必以忠孝白天下」,他在《妾薄命呈文山道人(即文天祥)》一詩中,最後四句是:「君當立高節,殺身以為忠。豈無春秋筆,為君紀其功。」——直接勸文天祥同學自殺以成忠。文天祥也為他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並為汪元量的作品寫序。
在大都,汪元量因為琴彈得好,受到元太祖的青睞。作為宋皇宮的前工作人員,汪元量在大都也得以繼續侍奉宋宗室瀛國公趙顯、趙顯的媽媽全太后等妃嬪。後來,18歲的趙顯去吐番學佛並學成著名大喇嘛、全太后出家為尼。心灰意冷的汪元量,上表請求南歸入道。1288年,汪元量被元太祖放回江南,在錢塘修了幢小別墅,開始修道。
後來,汪元量以道士身份雲遊四海,其間到過重慶。這首《重慶府》,就是他離開成都,路過重慶時所寫。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
會彈琴、畫畫、寫詩、填詞
被宋度宗招入宮中
有詩文集傳世
汪元量這首詩,大意是說,重慶這個地方呀,風大浪大,看來得用鐵來做篙、鐵來做舟,否則危險大大的呀。你看重慶府,山高林密,麋鹿出沒,峽裡面這麼大的波浪,一定是有蛟龍在搗蛋。看著江上空空的吊橋,腦殼都被江裡的波浪晃昏了,還是睡一覺吧。成都那些漂亮的秋色,一路已經看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把精神養好一點,重慶的大好河山更值得一遊!
其實,這首詩中汪元量的詩作中,不算上等,不過也展現了他的功力。
再錄汪元量詩兩首,可見他的風格:
《醉歌》
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
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
《杭州雜詩和林石田》
休休休休休,幹戈盡白頭。
諸公雲北去,萬事水東流。
春雨不知止,晚山相對愁。
呼童攜鬥酒,我欲一登樓。
《送僧歸重慶》
東西千萬裡,來去一身輕。
碧鳳山前別,黃梅雨裡行。
江長巴子國,地入夜郎城。
昔我經過處,因君動遠情。
作者介紹:天祥,明末清初的人,日本和尚。
天祥是明朝初年來到南京的「東瀛十僧」之一,不小心摻合進丞相胡惟庸謀反案。這十個和尚,統統被壞脾氣的朱元璋發配到雲南大理,交給當地一個有著奇怪名字的和尚監督改造——這個著名和尚的名字叫雀巢。
這個詩僧天祥,留下來的詩不多,這首詩是他寫給一個和尚兄弟的。這位和尚兄弟,大約在大理雙廊或者洱海玩盡興了,準備打道回重慶府,日本人天祥就寫了這首詩送行。
這首詩,真心講,還是不錯的,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可以挑的毛病,也沒有特別好的地方。
這首詩整體很淺顯,意境一般,不過,最後一句的寫作角度有點意思:大意是說,重慶這地方,是老衲我以前路過了的,現在,因為你要回去,又讓我勾起了對重慶的思念。
《水調歌頭·今歲渝州熱》
今歲渝州熱,過似嶺南州。火流石鑠如傲,尤更熾於秋。竟日襟常沾汗,中夕箑無停手,幾至欲蕉頭。世豈乏涼境,老向此山囚。
賴蒼靈,憐赤子,起龍秋。剎那頃耳,天瓢傾下足西疇。蕩滌兩間炎酷,甦醒一番枯槁,民瘼庶其廖。清入詩脾裡,一笑解吾憂。
作者介紹:李曾伯(1198-1265以後)
李曾伯,宋末名臣,宋史有傳,能詩詞,但詞明顯比他的詩寫得好。1254年,曾經擔任四川宣撫使(負責川渝一帶軍事),但在這邊沒有呆好久,就被調到湖南去了。
李曾伯還有一首詞,中間也提到渝州。
《一剪梅》
人生能有幾中秋,人自多愁,月又何愁。老娥(月亮)今夜為誰羞,雲意悠悠,雨意悠悠。
自憐蹤跡等萍浮,去歲荊州,今歲渝州。可人誰與共斯樓,歸去休休,睡去休休。
《浪淘沙》
序:曹溪驛折桃花一枝,數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軟櫓聲柔,草綠芳洲,碧桃幾樹隱紅樓。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鄉夢不曾休,惹甚閒愁,忠州過了又涪州。擲與巴江流到海,切莫回頭。
作者介紹:左輔(1751-1833)
左輔,清朝人,乾隆嘉慶道光的三朝元老。乾隆末年,以進士授官安徽知縣,之後長期在安徽起起落落,最後在海南島、湖南等地當官。奇怪的是,從此君履歷看,從來沒有到過重慶,怎麼會寫出這一首如此美麗的詩?
從小序分析,寫這首詞的地點應該是涪江上一個叫曹溪驛的地方。涪江,可不是重慶涪陵旁邊的長江,而是嘉陵江的一條支流。這條支流,發源於岷山,因為流經綿陽,而綿陽在漢朝初年就叫涪縣,所以此江名叫涪江。涪江,在重慶段流經潼南、銅梁,在合江匯入嘉陵江——離忠州(忠縣)、涪州(涪陵)還遠著呢。
估計是作者穿越了。
這首詞是典型的婉約小清新風格。一枝春天裡的小桃花,被詩人招入舟中,然後在枯萎之前,又被詩人含情脈脈地擲入江水——美麗總是短暫,去吧,和那些逝去的時光一樣,切莫回頭!
這首詞,基本是大白話,有高中語文水平都看得懂。只需要解釋一個字:「者是春山魂一片」的「者」,和「這」字相同。那個時候,「這」這個字還沒有通用,有音無字,很多人都是用「者」字借代。
原標題:我敢打賭!這幾首寫重慶的詩詞,你沒有讀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