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用科技甩鍋」的心態,把信息傳達不到位歸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錯,把消費者對服務和產品的批評看做「跟不上時代者」的挑刺——這本質上,才是給「懶而不作為」提供擋箭牌的本末倒置。
沒了手機,簡直寸步難行
隨著智能社會發展的步子越邁越大,新潮玩意層出不窮的速度越來越快,如今就算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稍有不慎也會產生「被時代落下」的感覺。
這不,網友@兔兔幾噠喲就講述了一段在醫院看病的親身經歷。
他提前約好了複查,一早排隊掛完號卻被告知醫生本周停診,並強調已經提前在網上通知過。
自己接著追問,明明也關注了醫院公眾號卻沒收到提醒,是不是系統有bug。誰曾想不僅沒有得到回答,反而又被一連串地埋怨:
「就算微信沒收到,主任微博你們不關注嗎?微醫總會用吧?」「為什麼人家都知道呢,白跑就是你的問題。」
被懟了一番之後,@兔兔幾噠喲哭笑不得,感慨道「明明是一個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也感覺受到了時代的鄙視。」
更別提,身邊那個對智慧型手機一竅不通的外地老人了,沒看成病還只能在一旁手足無措地挨罵。
如你所見,很多老年人的「被拋棄」,其實是只能原地踏步的無奈必然。
即便已經是2019年,新聞裡依然有無數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網絡購票、甚至不識字的年邁者和進城務工人員,因為車票都在網上賣光了,而在火車站一籌莫展。
科技產品目標用戶和老年人生理限制的矛盾,同樣是擋在他們面前的一座大山。
老花眼嚴重的爺爺奶奶,根本沒有能力看清楚電視屏幕上掃碼的小小圖標,更別提操作綁定銀行卡、選擇支付方式這些更麻煩的環節。就算一時學會了,愈加退化的記憶力也難以保證能一直會。
「進入一個開機頁面,偶爾還會有收費頁面,讓外婆學會電視機,比讓我開飛機還要難。」
@G僧東
在他們學習能力旺盛的年代,根本沒有這些新鮮玩意兒。腦海裡對整個世界架構的認知,和80、90後更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是,看到老年人在科技時代寸步難行,作為年輕人也只能帶著無奈和心疼,默默嘆口氣「我再耐心教一次吧」。
可誰曾想,曾經自信滿滿掌握一切先進技術的時代弄潮兒們,如今也會有跟得吃力的一天,開始吐槽「不帶手機寸步難行」了、
就比如@兔兔幾噠喲的微博下面,很多年輕人就在留言吐槽:
「如今看病逐步智能化,可什麼都要掃二維碼、電子取號的流程,也是真搞得人頭大。」
「又沒有人工指導,上次不小心點錯了一步,就要立刻重新開始。」
比用戶智力跟不上更慘的,是現代人賴以生存的工具——智慧型手機的突然宕機。
舉個心酸的例子,如果你在零下五度的北京冬夜,發現手機被凍到關機。
那麼在沒有叫車APP的情況下,想要在北京街頭招手打到沒有人預定的計程車,簡直比中彩票的機率還小。
「希望大家都能有原地踏步的權力,而不是一直被拖著走」。
就這樣,越來越多有了切身之痛的人們開始呼籲,科技發展快,也總要顧及人文關懷。
誰「活該」被拋棄?
每當有吐槽的出現,另一批人則會用「科技沒錯」的論調反駁。
就拿開頭網友吐槽的就醫例子而言,要是擱在一切都是人工處理的10年前,別說在微信上通知醫生停診了,連網上預約都是不可能的。
沒有線上線下的多渠道分流,看病半夜兩點起床去排隊才是常有的事兒;
打車也一樣,如果說網約車服務只是在APP操作上設置了門檻,那麼10年前的打車可是所有人都難;
同理,還有去哪兒都可以掃碼付款,想看電影就提前手機買票,在點評網站做美食功課、吃飯提前在APP上排號……
讓習慣了智慧型手機的這代人拋棄科技便利,倒退回一切都要靠肉身排隊、買東西只能花現金的年代?相信你也一萬個不樂意。
也因此,在「一部手機走天下」早已是不可逆趨勢的情況下,餐廳掃碼點餐、掃碼付款,銀行營業廳的無紙化辦公,政府辦事大廳的網上信息申報都成了潮流,甚至一度出現了很多「無現金示範商場」。
這一方面提升了年輕人的生活效率,同時也減輕了服務行業的人力荒,看起來似乎是件雙贏的好事兒。
問題是,生活在一個在有著龐大人口基數的社會中,就無法否認——任何進步都不可能一刀切地覆蓋所有人——的現實。
基於消費者在年齡層、文化水平上都存在極大的差異,一句「少數服從多數」並不是萬能的解決方案,反而還造成了很多不便。
就比如,雖然中老年人「熱情擁抱網際網路」已成潮流,但你永遠無法忽視「年紀」依然是很多歧視中的原罪。
「自從飯店開始二維碼點菜之後,我爺爺就再也不敢自己下館子了。」
去年9月,廣州就發生過一起大爺和計程車司機對罵事件。
起因是大爺給50元現金支付車費,但司機說沒有零錢讓他掃碼支付。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的大爺一怒之下摔門就走,然後被一路追罵「壞人變老了」。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第十五條早就有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
但在網絡支付越來越普及的如今,往往是那個「跟不上」的人才會被忽視,成了彎道超車路上的拖油瓶。
當在火車站手足無措的老人,一臉歉意地讓人幫忙網際網路購票的時候;
當在超市結帳的老人,頂著背後一張張不耐煩的臉,慢慢地掏出現金的時候;
當行動不便的老人要求快遞上樓,反被罵「人家都放快遞櫃,怎麼就你搞特殊」的時候……
五年前,還在被嫌棄「老是上當」的他們,剛剛提升了安全防範意識;五年後,又被嫌棄為什麼跟不上信息化時代,「二維碼付款不是盜刷,哪有那麼多騙子」。
這種嫌棄,還很容易進一步被擴大化。
「家裡沒有孩子嗎,為什麼不教」,「社會不是福利院」便是兩種最經典的論調:
「你弱你有理嗎?我們學校七老八十的老教授用多媒體系統教學6得不行,沒有不適應的人,只有不願意去擁抱新事物的傻子。」
基於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你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忽視了新技術的運用,面對的是整個複雜的社會生態系統,而不是變量簡單的實驗室環境;
忽視了一些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沒把特定人群的使用體驗納入考慮範圍;
更忽視了任何人都在時間尺度上並行不悖,都有老去後學習能力減退的一天。
我只想簡單點個餐,卻被強迫掃碼開會員
同時,還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
任何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都是提供便利。
而不是站在「人類進步」的道德制高點,拿來區分人群;更不是以「科技進步」之名,為服務意識的缺位開脫的。
正如年初,一位上海老人因為要求店員報菜名,而引發的熱議。
大爺憤怒的點不在於飯店使用手機點餐,而是他們直接廢除了傳統的紙質菜單。用著麻煩不說,還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而這一點,就算是很多跟得上時代的年輕人都已經深有感觸。
你或許也有類似的經歷——明明只是想在快餐店買一個甜筒,明明收銀臺沒人排隊,卻還是被強行要求掃碼點餐;
趕上手機在商場裡沒有信號,顧客還不得不連上各種來路不明的無線網絡,光註冊會員、收驗證碼就要幾分鐘;
有的飯店要求先買單再上菜,經常付完款才說其中一道菜沒了,沒辦法補差價,只能同價替換一道自己不喜歡的菜;
有的甚至通過微信結帳後被自動關注了店鋪公眾號,每次點完菜要取關,否則就是一周N次的廣告轟炸。
2016年底,上海地鐵將人工充值統一轉換為網絡自助充值時,也曾引發了「越進步,越麻煩」的爭議。
當地《新聞晨報》記者在實地探訪時發現,因為缺少提前科普和現場指導標誌,10分鐘內就有五六名年輕乘客諮詢如何使用該自助機器,可見有多少老人會被難倒。
背後反映出的問題,一則是簡單粗暴一刀切思維定式的延續:明明還沒有先進到能全面覆蓋的程度、明明APP還bug頻出,但往往是新技術一出,周圍就寸草不生。
使用者沒有被賦予選擇的權利,大家都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兒。
二則,是長久以來缺位的人性化服務意識,在科技進步後變得更加「理所當然」。
「再不濟,服務員拿自己的手機掃碼讓老人看菜單,支付後向他收取現金,也總比把客人趕走強吧。」
別管是不是引導或提醒不到位,首先指責別人「跟不上」才是要緊事。
卻忘了這已經觸犯到了消費者的權益,甚至「不收現金」的規定更是已經違反了法律。
而在就醫和政務服務這種民生大事上,就更不應忽視更廣大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體驗。
比如同樣是網上預約掛號出岔子,就有網友表示自己去的醫院不僅會負責地通知到每一個病患,還會認真致歉。
相比之下,抱著「用科技甩鍋」的心態,把信息傳達不到位歸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錯,把消費者對服務和產品的批評看做「跟不上時代者」的挑刺——
這本質上,才是給「懶而不作為」提供擋箭牌的本末倒置。
好在,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親身體驗到了,某些尚不完善的科技服務對用戶體驗和消費者選擇權有多忽視;
也意識到了在疾馳的時代車攆下,沒有一個人應該被當做累贅,故意嘲笑和甩掉。
想必那些「科技進步也別忘了人文關懷」的呼籲,不僅蘊含著「時代等等我們爸爸媽媽吧」的心酸吶喊,更是在給總有一天會老去的自己留條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