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此刻CeMoment"進入真正的法國
中西方城市規劃最大的不同,
我想,是在 城市布局 上。
歐洲城市,大多為 星形放射式 布局,以一個中心為圓點,道路向周圍擴散。比如巴黎。
而中國城市,大多為井字形,講究的是方正和對稱。比如北京,西安,這類特點就非常明顯。
有什麼 區別 呢?
我個人覺得中心圓點放射形的城市道路很難掌握。比如我在巴黎的街道上走,如果錯過了一個交叉路口,再從下一個交叉路口換上另一條「平行」的路就會要走很遠,或者根本走不到。因為他們不是「平行」的,而是兩條相距越來越遠的路。
方正對稱的街道布局讓東南西北很好辨認,人們可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那歐洲人為什麼要把城市搞成圓圓的?這樣真的好嗎?
他們是有理由的。
這要從一個歐洲常見的裝置——噴泉,說起。
歐洲城市裡的噴泉,並不只是觀賞作用。而在建造之初,是有實際用途的,那就是:城市飲用水。
城市,是隨著人們的遷移而造就。當人們發現一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就在這裡駐紮下來,在地面建造噴泉,解決日常飲用和生活用水。於是圍繞著這個噴泉,人們一圈一圈的居住下來,形成一個一個的生活中心。所以歐洲的城市規劃是多中心的。以噴泉為中心,向外圍一圈圈幅射。
古羅馬人是建築的高手,在很多歐洲城市仍能看到很多留存的古羅馬建築遺蹟。
噴泉有大有小,有簡有繁。
有的用於飲用,有的用於公共浴室等大型供水。
在羅馬的公共浴室遺蹟裡,可以看到古羅馬人將整個公共浴室的地面挖低,使噴泉的水壓上升,水位抬高,噴水量可以同時滿足幾百人的沐浴需求。設計非常科學。
歐洲很多城市被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人佔領過很長時間,也許這種建築理念被沿襲了下來。今天巴黎市內的很多噴泉都是可飲用的。
最能體現放射形規劃的區域當數巴黎的 凱旋門廣場 區。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出12條大道。其中就包括最出名的香榭麗舍大街。
在圍繞著凱旋門的中心環島上,共有4圈車道,錯過了一條街的出口,可能就要一直在上面圍著凱旋門兜圈,繞過11個路口再找下一次機會。真是佩服巴黎人的車技和適應能力。
除了功能性之外,使中西方街道布局不同的原因可能還有哲學上的意義。
天圓地方,是我們中國人對世界的理解。方方正正也是正統和皇權的形式體現;同時中央集權制不推崇多中心的概念,所以城市規劃會更集中,區域分配會更明顯。
歐洲人有多愛他們的這種星形布局呢?
由於兩條路中的區域呈扇形,所以在靠近中心(兩條路的起點交叉處)的建築的一面就經常是窄窄的,建築體隨著扇形區域的拓寬而變寬。有時在拐角處看著他們的居民樓的一側好像是扁平的,沒有厚度。我一直在想這裡面要如何擺放家具呢?
很有意思的是,不論中西方,園林藝術的設計布局就跟城市生活區的設計布局完全相反。比如中國的城市布局是方正,對稱,我們的園林設計就講究曲折,不對稱。像蘇州園林,北京恭王府等,要用植物,假山石,把空間做得多層次,把路徑做曲折。
而歐洲則完全相反,他們的城市是那麼多的圓,而園林卻講究方正對稱。最著名的就是路易十四興建的凡爾賽宮花園。
不僅道路方正,連細節的雕塑都是對稱的。這種園林風格還一度傳入中國,我們不再可見的圓明園便是受到凡爾賽園林設計的影響。
歐式也好,中式也好;
星形也好,井字也好,
都是體現著城市街道的魅力。
新浪官方微博:此刻Ce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