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2020-12-12 麗麗美妝課程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獨特形態,促使小編我重新審度以往對節日所下定義的科學性。

烏丙安教授認為,節日是「一年當中由種種傳承線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

這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括,抓住了節日主題、傳承路線(即起源途徑)及社會活動日三個特點,但它對節日舉行的時間規定得較為靈活,這就使一些尚未定型的社會活動如體育、集會等也包括在節日內。

我認為,這一定義的廣義性、包容性與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是比較吻合的。

烏丙安教授

西南各民族的節日、祭祀,既有已完善成形的,在舉行時間、主題、形式上都約定俗成地形成規定性的節日,但更多的則是處於祭祀、集會、社群活動向節日過渡階段。文化人類學傾向於對文化現象作整體的、動態的考察,上述定義是比較全面的。

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化對節日的看法來源於農業生產對節令的需求,在農業文明的孕育過程中,具有鮮明的農事節令特色的節日體系形成了。節日的產生與農曆的歲時密切相關。

」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片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由曆法年、月、日和氣季時令結合構成的歲時,在一 年三百六十餘天中,因生產、生活、信仰活動的安排,漸漸形成、發展出大大小小的節日。這樣的節日定義僅能代表漢民族的心理意識。漢族傳統節日基本上是以一年從始至終近二十個節 日組成。宋兆麟先生歸納 整理這些節日及節日民俗為:1.春節。活動有迎春、祭祖、拜年、清潔、驅鬼、娛樂。

春節家人團聚

2.人節。活動有慶祝人的生日、拜女媧、伏羲,玩泥泥狗,佔卜與放生等。

3.立春。活動有祭祀芒神(春神)、迎春、鞭春牛、咬春等。

4.元宵節。活動有祭太一神、門神、床神、紫姑神,祭祖、祭關帝等,燈會、鬧元宵、大儺、送燈。

5.中和節。活動有祭太陽神、土地神生日、龍抬頭。

中和節

6.上巳節。活動有祭高媒神、祓禊、臨水、浮卵、會男女、祈年。

7.清明節。活動有寒食、掃墓、踏青、蠶花盛會、遊戲。

8.浴佛節。活動有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廟會求子。

9.端午節。活動有祭祀水神、龍神、屈原、曹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划龍舟、吃粽子、避五毒、遊戲。

端午節

10.天貺節。活動有回娘家、曬書、祈求人畜平安。

11. 夏至節。活動有唱夏至歌、夏令飲食、防暑。

12.七夕節。活動有紀念牛郎織女、乞巧、種生、飲食。

13.中元節。活動有祭三官大帝、祭祖先亡靈、盂蘭盆會、放河燈。

14.中秋節。活動有祭月、吃月餅、團聚、祭兔爺、降土地神、送瓜求子。

15.重陽節。活動有登高、插茱萸、賞菊、娛樂、吃重陽糕等。

16.冬至節。活動有祭天、送寒衣、填九九消寒圖、飲食娛樂。

17.下元節。活動有祭水官大帝、祭爐神。

18. 臘八節。活動有吃臘八粥、行儺儀。

19. 送灶節。活動有祭灶神、送灶神、迎玉皇、掃除洗塵等。

20.除夕。活動有吃年夜飯、祭門神、貼門神對子、驅疫、拜年、守歲。以上歸納,反映了漢族節日是以農事節令、歲時為時間凝結點,適應農事需求,涵加進宗教祭祀內容,並逐步增添其他信仰、傳說、習俗而複合形成的。

除夕煙火

漢文化中的節日定義,主要依據於節氣、歲時,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農曆。

漢族農曆較早便形成系統,成為節日系統的主幹,致使傳統宗教祭祀只能依附於歲時節日。即使是殷商及周代的祭祀,也非定時,而大多依季節行事,通過佔卜求吉擇日。大量的甲骨文都是佔卜擇吉內容,說明上古漢族先民傳統宗教祭祀並未形成固定的時間凝結點並傳承後世。

按西方文化傳統,節日在英語中( holiday)詞原意為( holy -day)「聖日」,即人們不去工作,而充分用來休息、沉思、祈禱。這與基督教傳統信仰分不開:.上帝耶和華創造 人類及萬物,到第七天,便要休息。宗教傳說的神聖影響力無疑制約了西方民族的節日觀念及習俗。至今,節日等同於度假、狂歡。現今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的節日如聖誕節的影響,遠遠超過公曆元且及各國區域性傳統節日(如芬蘭、希臘、瑞典的迎春節和慕尼黑的十月啤酒節、希臘的葡萄節、威尼斯賽船節及義大利、德國、瑞士、巴西的狂歡節),便反映了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節日觀念及節日民俗傾向的主導成分。究其根源,大概與公曆及基督教一樣並非歐洲、美洲本土文化母體所生,而借自民族遷徙、文化傳播,故而不能反映當地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較早時期,超越空間的基督教體系便窒息了歐美各民族節日發展的生機,使其至今仍只能庇蔭於基督教文化而得到殘缺不全的保存。例如,西方節日文化中便少有像漢族節日這樣完整的與農事、歲時曆法緊密結合的體系。

巴西的狂歡節

從大的文化變遷背景分析,漢文化未曾斷代,一直處於吸收、同化、整合狀態,而歐洲民族的文化一直處於割裂狀態, 雖有早期的希臘、羅馬文化,但都未能在本土由本族傳人將母體文化保存下來,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都曾程度不同地被擊破、分解,以至消亡。其民族現代文化與其文化母體的臍帶早已斷裂。相對於以上海洋型民族文化,漢文化作為內陸型封閉文化,其文化母體仍在,文化臍帶未斷。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主導因素是祭祀儀典,這些對應於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農事生產、性生殖的祭祀,在時間凝結點、主題上都自成體系。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固然與曆法相關,但並未形成漢族農曆那樣嚴整的曆法體系,主要是物候歷,大致只分出季、月。曆法的完整性往往與各民族農業文明的發展程度同步。傣族的稻作農業比較發達,長期定居農耕,形成了較規範的傣歷。傣歷年、開門節、關門節及各種賧佛活動都根據曆法的確定時間舉行。彝族中的一些支系的十月太陽曆形成了年頭過大年、年中過小年的習俗。但使用物候歷的多數民族舉行節日、祭祀的時間並不固定,只對應於大致的季節、節令。過節的具體日期往往要由巫師、酋長問卦佔卜確定,與殷、周祭祀十分相似。 可見,西南民族節日以祭祀活動為主體,與農業、牧業、曆法保持著鬆散的結合。這些因素,必然導致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既不同於現代文明意義的節日慶典,也不同於歐洲文明和中原漢文化傳統的節日,而具有特色鮮明的內涵。

因此,從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本體出發,筆者給節日下的定義是:節日是各民族依據傳統的宗教祭祀、農事生產、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有相對凝固的時間、地點及活動方式的社群活動日,它具有全民性、集體性、傳統性特徵。

節日文化則是把節日作為一個系統,以它凝結文化要素,集中表現民族文化傳統的功能而提出的概念。節日文化具有文化整合性特徵和結構二重性特徵。

小編認為在另一意義上,節日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節日、祭祀、集會等社群活動的複合體,是各種與上述社群活動相關的文化因子的總和。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則是特定地域內以西南少數民族節日、祭祀等社群活動為主體的文化形態。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文化趨勢,西南民族節日文化
    西江、金井苗寨20世紀90年代初的兩類文化的變遷情況,堪稱西南民族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分別代表了西南民族在文化變遷總趨勢下必然經過的兩個階段。現今多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變遷情況與西江寨比較相似,能達到金井村那樣變遷程度的不佔多數。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節日,從起源到發展
    當然,價值觀念的嬗變作為文化變遷的深層次,是悄然進行的。如果不是深人分析當代民族文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變遷大趨勢;如果不是對西南民族節日中的大量習俗、觀念作微觀研究,從而發現其變異的苗頭;如果不是從尊重文化傳統並加以改造的立場出發,這種價值觀念的嬗變,是很難發現的。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節日概念
    不論關於「文化」的定義多麼龐雜,但是研究民族學、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以及文化民族學的學者們,沒人否定節日是屬於文化範疇之內的,即節日是種文化。著名國畫家、老舍的夫人胡挈青在《神州軼聞錄》(風俗篇)序言中說:「民俗是文化」,「正是民俗的一個一個小單元能構成一個民族。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西南民族節日,它的五種類型特點
    以A類看,祭天、祭祖是西南許多民族普遍的文化現象。天神、祖先神奠定了現今世界的基礎,其創造人類、文化及萬物,理當受到敬奉,被尊為至上神只,以本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典來祭祀。祭祀舉行時間往往與各民族年節重合,從而形成本民族最盛大的祭典,兼具祭天、祭祖、年節職能,是祈神保佑、人畜平安、除舊布新、生命輪迴等文化意識的綜合反映。
  •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集貿節日,它的特點
    例如,立秋節是哀牢山區彝族傳統的集會日。按照他們傳統的原始信仰,認為立秋日是地母的忌日,不許動土,禁做農活,於是這一天便成了彝族男女青年集會交往的日子。立秋節集會的地點多數都比較固定,楚雄市迤西南華縣馬街區東十餘裡就有一個立秋節場地。屆時,附近的兔街、馬街、五頂山等地的彝族會聚於此,舉行歌舞集會。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民族節日
    本文乃作者小節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民族節日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增加民族意識的功能,同時也使它成為民族意識存在的重要基礎和集中反映。民族意識是一個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文化現象,或稱文化過程。民族意識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審美情趣。 等方面。許多民族的民族意識之形成與鞏固,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這一點在民族節日文化中亦有大量突出表現。在一些全民族共同信奉某種宗教的民族中,宗教感情與宗教意識往往轉化為共同的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穀物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西南農業民族將谷種起源看作十分神聖的大事,圍繞谷種起源,形成了各民族內容、風格各異的谷種起源神話,人們信之不疑,並對神話中為人類帶來谷種的祖先、天女、狗、鳥等崇拜至極。
  • 民族節日與文化變遷,文化變遷的要點,及它的節日特性
    「儘管穩定是許多文化的顯著特徵,但文化的變遷也確實在發生。」西南民族節日文化處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變遷的背景下,已經或多或少地發生著變異。正如「神話原型」的理論概念解決了節日起源、傳承路線和心理意識軌跡的淵源,概括了過去時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後簡稱西南民族)節日的內在規律那樣,文化變遷理論的導人卻要試圖解決西南民族節日的發展創新問題,西南民族節日的未來前途命運如何,正取決於對文化傳承、變異內在規律的合理運用。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土地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從生態人類學的觀點看。農業祭祀和節日不能孤立存在,而應該是一個系統。即既有反映生態背景的方面,也有反映本體的方面。西南民族的許多農事祭祀往往超乎自身,要先從土地、森林、村寨、水等生態背景物加以祭拜,即反映了西南這些民族具有較為獨特、完整的生態觀。在這種生態觀支配下的農業,與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堪稱土地、森林與水的交響詩。當然,這種樸素的生態觀又是蘊涵在西南民族深厚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寨神(樹木)崇拜、水崇拜之母體中的。是以祈禱自然神靈庇護為心理根源的。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國西南民族節日,飲食文化表現方面,從祭神到娛人
    隨著生產力提高,食物比較充裕後,人們便借祭祀之機,一飽口福,享用一年辛勞所得,為來年辛勞打下一點物質基礎。西南的農耕民族在冬季農閒及年節期間,注意牲畜及自身的調養,以恢復體力,正反映了這一趨向。但時至今日,西南民族節日飲食的一個普遍規則仍是:不祭過祖先等神靈,人是不能擅自吃、喝的。這多少反映了原始意識的根深蒂固。
  • 中國西南民族節日,飲食文化表現方面,酒俗與茶俗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的是西南民族節日飲食上的酒俗和茶俗。飲酒是西南民族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西南民族多居高寒山區,酒對人體的刺激禦寒起著一定作用。 但若嗜酒無度,往往易造成生計困難,甚至暴亡。這是西南民族節日酒俗中亟待改革的消極方面。
  • 長集中學:關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
    為傳承民族文化,關注傳統節日,杜絕盲目跟風過洋節的不理智行為,12月21日清晨,長集中學開展了"關注傳統節日, 弘揚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升旗儀式。本次升旗儀式的承辦班級為高一(1)班,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在晨暮中冉冉升起,同學們莊嚴而立,向我們偉大的祖國致敬。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他的發展趨勢
    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六月六、中元節、中秋節、重陽、冬至、除夕等漢族傳統節日,在長期的共同社會生活中,早已被蒙古、壯、彝、朝鮮、布依、滿、世家、白、畲、仫佬、侗、羌、達斡爾、赫哲等十多個至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所接受,成為多民族都過的節日。尤其是春節,已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是弘揚民族文化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為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中國,無暇顧及民族節日;在新中國事業百廢待興的建設環境中,在人們物質生活還不富足的艱苦創業中,在當時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火藥味還很濃的氣氛中,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漸被「革命」所代替所遺忘,有的甚至以「封建」產物幾遭封殺,導致不少在傳統節日中的民間活動、民間文化都趨於銷聲匿跡。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稍說複雜點,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哲學觀、文化觀來調查研究節日文化的起源、發展、現實表現、發展趨勢以及內在規律,依據研究成果制定政策,指導工作,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節日文化的繁榮,為社會主義雙文明建設服務。節日文化研究是多種學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重t要內容民族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表現和縮影,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特點
    各民族的許多節日,包括著多種文化(廣義上的文化)活動,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點,因此,節日被公認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綜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覽會。從節日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藝術、民族建築(節日活動往往在重要建築中或其周圍舉行)、民族服飾(最精華的盛裝)、民族禮儀、民族飲食、宗教文化、經濟生活、娛樂方式等等文化形式,幾乎包括了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而且同時是物質文化的集中反映。
  •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精神和物質需求
    許多民族居住分散,農忙季節不許走村串寨去談情說愛,在自己本鄉本土生活的鄰裡多沾親帶故,擇偶範圍與對象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有節日活動來聚會更多的人,擴大交友範圍,以求得滿意的情侶。另外,在社會生活中有些問題需要解決,群眾便發起一些節日活動,如朝鮮族與哈尼族的老人節等,都是提倡和宣揚敬老風尚的。中國少數民族的絕大多數節日都具有群體性或有節日互訪歡聚的特點。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
    因為缺少了民族認同感,所以產生了媚洋崇外心理,傳統節日也如此。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文化底蘊上就比西方節日略勝一籌了。贊天地之化育——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
  • 論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鑄就了我們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基礎,到現在經過近百年的近代史,終於使得我們中國站在世界之巔。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好多,雖然有好多比較重要的歷史節日,比如說我們可能最看重的春節,中秋,還有就是端午節,這些都是我們傳統重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