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隨著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在濟南盛大啟幕,「一十百千萬」文旅嘉年華非遺展示活動正式在百花洲開展。本次展示活動是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的重要內容內容之一,對於促進濟南與各地區交流經驗、提高本地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龍山黑陶、精緻巧妙又栩栩如生的蛋雕,形象傳神又妙趣橫生的皮影戲,富含音樂性與齊魯韻味的山東快書……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展示共有來自全省各地市的十大門類非遺項目100多項目參加,他們千姿百態、典雅質感、歷史厚重,源遠流長,具有很高的欣賞和藝術價值,充分展現了濟南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優秀成果與成功經驗。
來到百花洲「芙蓉溪」河畔,由文化和旅遊部支持設立的首個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坐落於此。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讓非遺走進「人間煙火」從而落地生根,可觀可感並傳承發揚。這是一個基於日常生活方式的傳統工藝體驗展示交流平臺,通過平臺做出有特色、首創性和具有引領性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也為其他城市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提供了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索經驗。
不僅這些,濟南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中國非遺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多年來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一直走在前列。一起看看這份濟南非遺保護成績單:目前濟南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11項,省級74項,市級45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8人,省級41人,市級223人。被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2項,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目錄7項。
成績取得的背後是濟南為了發展非遺、傳承非遺所做的大量具有創新與開拓性的工作,這些正確的打開方式,讓「非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逐漸動起來、活起來,為助力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非遺+旅遊
近年來,在非遺與旅遊融合領域,濟南重點推進非遺旅遊線路資源融合和推廣。擬定了「扁鵲故裡」中醫藥研學之旅、「曲山藝海」民間藝術鑑賞之旅等5條旅遊線路,開展了非遺與旅遊實踐案例、非遺旅遊產品徵集以及非遺研學遊調研等工作。章丘區蒲草編織項目傳承人劉永峰被評為全國文化旅遊能人。非遺進景區在知名景區取得實效,如趵突泉公園的白雪樓戲曲演出、民俗街,還有市級非遺項目趵突泉花燈會,大明湖景區的南風閣和明湖居的曲藝表演,以及市級非遺項目大明湖的傳說、祭荷神放荷燈、碧筒飲,省級非遺項目千佛山廟會等,成為各景區的文化名片。
非遺+盛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永久落戶我市,並連續舉辦5屆。作為全國唯一的得到全國清理和規範慶典研討會論壇活動工作領導小組批准的非遺領域博覽會,經過多年培育,已成為全國非遺領域風向標,在非遺界具有權威性地位,深受群眾喜愛,也給山東省、濟南市帶來了較高的文化影響力。
非遺+曲藝
今年的中國首屆文旅博覽會上,濟南國際文創產業街區廣興書場開展「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曲藝專場」,推出評書、山東快書、相聲、快板書、單弦、山東琴書、古彩戲法等諸多非遺展示、體驗活動;五龍潭景區則以「『秦瓊』的小康生活」為主題,推出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魔術等10個非遺項目及文創產品為主題的活動;山東省會大劇院還策劃推出「泉聲曲韻」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邀請京劇、豫劇、黃梅戲、越劇名家齊聚泉城,展現多項非遺曲種的非凡魅力。
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在濟南成功舉辦,全國94個曲藝類非遺項目、492名傳承人齊聚泉城,演出128場,現場觀眾達3.7萬人次,並成立「曲山藝海」合作聯盟。
非遺+扶貧
在全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展示展銷活動中,設立了濟南展館,共組織我市30餘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參展。遴選魯味齋等5個非遺項目扶貧優秀案例進行廣泛宣傳推廣,濟陽區仁風鎮被評為省第二批「非遺助力扶貧 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扶持3項易於掌握技藝、易於就業的非遺項目舉辦扶貧技能培訓。
非遺+直播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組織非遺相關單位推出直播帶貨、線上「濟南非遺(老字號)美食節」、非遺短視頻展播等6項線上線下銷售活動,搭建非遺項目展示和相關產品銷售平臺,幫助傳承人拓寬銷售展示渠道,讓民眾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探索非遺+直播帶貨新模式。
非遺+傳承
自2018年以來,持續實施非遺活態傳承8大工程,實施更有針對性地分類保護。目前,傳統工藝振興工程已扶持3批15個項目,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扶持17名傳承人,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命名8個非遺教育示範基地、扶持50所學校與傳承人一對一結對子教學,傳統舞蹈活力再現工程扶持19個項目,非遺傳承示範社區建設工程扶持15個社區,民間文學非遺項目推廣工程對4個項目製作動畫片,非遺保護重大措施、重點項目資助工程扶持14個項目,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每年扶持10個鄉鎮、20個村。
非遺+工作站
受非遺司支持,2018年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掛牌成立,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是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非遺文化場所,該街區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濟南現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傳統特色街區,在歷史、人文、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極高價值。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並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讓群眾可以近距離接觸到非遺文化。
兩年來這裡承擔了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分會場、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演藝劇場等活動。在今年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期間,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也被選入14家分會場之一。
非遺+展演
舉辦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展示展演品牌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傳統節假日宣傳展示活動,策劃開展了非遺手工藝技能大賽、民俗文化藝術節、民間藝術展演、非遺傳承人收徒等大型非遺惠民活動。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近百餘場次,受益人群近萬餘人。
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濟南市、縣區文化部門都積極舉辦非遺展演展示活動,集中宣傳展示非遺相關知識和非遺項目。組織「非遺+旅遊」文創大賽,推出一批「山東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在旅遊景區、文旅小鎮、歷史文化街區及文化場館等,同步組織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10大門類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開展線上線下展演展示展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