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五指山片區是我國熱帶雨林集中分布區和保護區,是海南南北熱量分界線和東西水分分界線,具有特殊的小氣候、生物多樣性豐富。
橫跨 五指山市、瓊中縣
總面積529.3平方公裡
一般控制區238平方公裡
核心保護區291.3平方公裡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這首歌曾紅遍大江南北,五指山成為海南島的一張名片。
10月26日,中國綠色時報「走進國家公園」融媒報導組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孕育了海南兩大主要河流、集中展示熱帶雨林生態特徵的五指山,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自然課。五指山是海南島的最高峰,海拔1867米。海南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第三大河流萬泉河從這裡發源。五指山是海南最重要的生態保護和水土涵養核心空間。
記者一行從五指山主峰腳下沿著昌化江逆流而上。正值雨季,五指山水量充沛。清澈的水流奔湧而下,哪怕只有10釐米的落差,或只有15度左右的斜坡,也能形成有衝擊力的水流,在水潭中形成潔白翻滾的水花。一路上有很多小型的瀑布景觀,在木棧道的終點,一個落差近10米的大瀑布出現在眼前。
流水兩側,是瘋狂生長的熱帶雨林,喬木參天、藤本纏繞、蕨類多姿。五指山是海南南北熱量分界線和東西水分分界線,特殊的小氣候形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南粗榧、海南韶子、海南紫荊木等,單是海南特有種就有284種。
從五指山奔流而出的河流,滋潤著海南熱帶雨林裡的萬物生靈。雨林與水,在這裡互相成就,相融相生。
五指山保護區中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的」蕨類植物桫欏的葉子 姜恩宇攝五指山擁有典型的雨林垂直分布景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資源管理科負責人李佳靈介紹,五指山從山腳到山頂共有4個原生植被類型,依次為熱帶低地雨林、熱帶山地雨林、熱帶亞高山矮林和熱帶山頂灌叢,同時還分布有次生熱帶雨林。
記者們走的這一段路海拔在500-900米之間,沿著河谷而行,沿途植被屬於熱帶溝谷雨林。
「這一條路是以重陽木、雞毛松、三角瓣花和蝴蝶樹為主要群系,其中蝴蝶樹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龍腦香科的坡壘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也是亞洲熱帶雨林的指示樹種。」李佳靈一路向記者介紹這裡的植物。
在雨林中行走,能夠清晰地看到豐富的植物分層,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還附有多樣的層間植物。在專家的指引下,我們還看到了次生熱帶雨林——楓香林,這是熱帶雨林次生恢復的先鋒樹種。
雨林的世界,熱鬧喧囂。水聲、蛙鳴、鳥叫……各種聲音融合在一起,像一曲自然的交響。
在五指山,我們在不到2公裡的路上,集中欣賞了雨林特有的自然現象,當地人概括成8個雨林奇觀,分別是空中花園、絞殺、老莖生花、滴水葉尖、根抱石、巨型葉、板狀根、獨木成林。一路聽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解,一邊感慨雨林的神奇。這些雨林奇觀,也是雨林裡植物生存繁衍的智慧。
比如板根現象:很多喬木的側根外向生長,從而形成大木板形狀的根部結構,這是為了更牢靠地紮根土壤,抵禦頻繁的颱風侵襲,也能更好地吸收土壤裡的養分。巨型葉現象:位於雨林底部的植被往往被高大的喬木遮住陽光,雨林中的很多植物生長出巨大的葉子以捕捉更多的陽光,有的葉子大到可以容納幾人在葉子下面避雨。
繁茂的雨林裡,萬物生長的背後也充滿了生存的智慧和殘酷的競爭,這些和植物本身共同造就了雨林的神秘、美麗和勃勃生機。
「歡迎你們加入今天的護林巡護!」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水滿管理站站長王道真和記者說的第一句話。
10月26日,記者跟隨護林員的腳步,從五指山主峰腳下出發,回溯海南島第二大河——昌化江源頭,查看颱風過後熱帶雨林內的動植物情況。
今年42歲的王道真,已經在水滿管理站工作了13個年頭。出生在水滿鄉的他,是土生土長的雨林人。身著印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標誌的統一服裝,王道真以「熱帶雨林守護者」為榮。
「這就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坡壘,它的葉子微折後會有一條銀色的痕跡,最高能長到30米。」王道真對五指山的植物如數家珍。
「快看,竹葉青蛇!」記者順著王道真手指的方向,看到了路邊石縫裡一條青色的蛇。「我們巡山時都用竿子『打草驚蛇』,竹葉青蛇常見,躲著走就好。」一旁的護林員王祿寧揮著手裡的竿子說。
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5點半是護林員的工作時間,巡護的路程在10公裡左右。防火期到來時,要24小時值班,還要背著糧食,住在雨林裡。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共聘用公益林管護人員272人,對園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水滿管理站共有12名護林員,管護面積4萬多畝。王道真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巡護」App能夠預先匹配護林隊員、規劃巡護路線、實時監測護林員位置,護林員也可以在電腦客戶端上傳巡護圖片,既為數據統計提供了方便,也為護林員的安全增加了一層保障。
「看這棵樹,就是榕樹把其他樹木纏繞包裹起來,爭奪養分後『絞殺』。不過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十年,被絞殺樹木也可能會發出新芽,大自然就是這樣生生不息。」王道真也會在巡護中體會生命的意義。
雨林植物為了排出體內水分,葉片進化出很長的葉尖,「吐」出來的水匯集到葉尖,形成「滴水葉尖」。宋平攝
10月26日,在五指山水滿鄉的一片茶園,我們翹首期待雲霧散去,一睹五指山的風採。
背對夕陽,遠眺五指山,四周環視著自己的生態有機茶園,感受著空氣中陣陣襲來的茶園芬芳,鄭麗娟享受著這裡的一切。鄭麗娟是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茶園是五指山送給我的孩子,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葉都是雨林的饋贈,我能感受到它們生命的存在。」精心呵護著的這片茶園,鄭麗娟付出了21年。
1999年,鄭麗娟從廣州回到水滿鄉,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這片茶園。她從小喜歡跟著父親上山,與這片土地產生了隔不斷的聯繫。
在整齊劃一的茶園裡,記者看到幾株高大的茶樹。「這是茶園特意保留下來的原生種。」鄭麗娟解釋說,「儘管改良引進的新品種有更好的品質,但原生種的味道就是五指山的味道。」
黎族的原住民祖祖輩輩生活在五指山腳下,保持著對五指山的敬畏。鄭麗娟說,生態茶園會繼續走生態發展的路子,既做保護自然的先鋒,也做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排頭兵。在公司的帶動下,五指山市目前已擁有8509畝茶園,其中貧困戶種茶1279畝,直接帶動就業850人,培育了25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
現如今,鄭麗娟被大家稱為「茶姐」。她心目中的國家公園是在早晨一打開門,就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聽得見鳥鳴,黎族原住民鄰裡之間其樂融融。作為茶園的園主,「茶姐」希望她親手製作的茶,不僅可以為走進熱帶雨林的生態體驗者們嘗到一份甘甜,還能為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們守住一份鄉愁。
全國森林草原防火信息交流與業務學習平臺
森林草原防火政策法律與科普常識宣傳平臺
掃防火碼,加虎威威
關注中國森林草原防火 一起做綠水青山守護者
執行主編|劉斯文
郵箱|zgslfh@126.com
愛森林 請轉發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