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額爾古納河
蒙古族的特點:
1、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蒙古族服飾
2、信仰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騰格里汗「長生天帝」。直到元時期,薩滿教都在蒙古社會佔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裡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3、民族圖騰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犛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犛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繫。
蒙古族圖騰
4、語言文字
蒙古人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
傳統蒙文要追溯到公元1204年,回鶻人掌印官塔塔統阿被蒙古人抓獲後,成吉思汗非常嘉許他忠於國家的行為並綬之同等官爵,由此蒙文誕生於回鶻文字。開始是橫寫,後來變成了豎寫。對此蒙古人的解釋是,需要在馬脖子上書寫的時候,豎行更加方便。
1979年中國正式確定了蒙古語基礎方言和標準音。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轉發了「八省區蒙古語文工作協作小組」《關於確立蒙古語基礎方言、標準音和試行蒙古語音標的請示報告》,決定以察哈爾土語為標準音。1977年八省區第二次蒙古語文專業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蒙古語文標點符號的規定」。1991年自治區民語委下發了「關於試行蒙古語文縮寫和略寫法的通知」。1996年規範了「蒙古文字母順序」。1997年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正字法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會議,將3000多條不規範的基本詞條規範為1500餘條,並統一了其派生詞的書寫形式。
蒙文
5、建築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杆、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典籍裡被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
蒙古包
6、藝術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大致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託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戰鼓等。
盅碗舞
7、習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儘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捨。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儘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裡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裡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讚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蒙古族婚禮
8、節日
白節:白節又稱「白月」、查幹薩日,是蒙古族的「春節」。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爾,即新年。自古以來,蒙古族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白節。與國內其它民族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過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十分濃厚。
成吉思汗紀念節:按照蒙古族習俗,農曆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顯示卓越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遺物蘇魯錠」(長矛)的祭奠儀式就在這天舉行。成吉思汗紀念節也叫祭祖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節日。
那達慕:「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敖包節:敖包節是蒙古族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歡聚一起,歡度此節日。喀納斯湖畔的敖包節圖瓦人,雖然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但慶祝節日與蒙古族有所不同,當山花爛漫、青草覆蓋時,圖瓦人以家為單位,自備釀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體育活動之後,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圍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歡度節日。
那達慕大會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