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作為一個擁有千年古都美譽的三線城市,如何實現文旅業的跨越式發展,是副中心城市建設的關鍵。筆者曾在《四大古都比較:洛陽文旅業緣何不孚眾望?》一文中提出,洛陽文旅業發展的三大痛點為:交通不便、文旅景點不「文」、附加值不高。
或許可從與西安的比較中能悟出少許……
一、西安、洛陽,文旅資源相差無幾
中國四大古都文旅各有千秋,北京端莊、南京秀美、西安大氣、洛陽不爭,每一座城市的歷史烙印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而四個城市的現代化文旅發展,洛陽卻稍顯落寞。
西安作為省會城市,雖然經濟體量大於洛陽很多,但是相較於北京和南京,西安的城市定位及其文旅業發展情況,與洛陽頗為相似。一方面西安肩負著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戰略重任,另一方面西安經濟發展對文旅業的依賴程度也較高,而且洛陽的文旅資源與西安相比也並非處於絕對劣勢。
比較文旅資源擁有情況(如圖1),洛陽存在比較優勢;但是比較遊客數量,洛陽卻比西安差距較大,2019年西安和洛陽接待國內外遊客總人數分別為3.01億人次、1.42億人次,接待入境遊客數量分別為198.3萬人次、150.1萬人次。
洛陽文旅究竟比西安差在哪?
二、過去的幾十年:西安在打造魅力,洛陽在打造花城
西安一句「魅力古城,美麗西安」囊括了她沉甸甸的歷史底蘊;而洛陽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雖有千年文化作襯,但「花城」卻無法凸顯洛陽優勢。
西安以享譽海內外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的中國古代塑造藝術之美為文旅核心景點,每年虹吸大量遊客,其中20%都為境外遊客;而洛陽卻未能形成以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這一中國石刻藝術寶庫為核心的文旅體系,反而著重在「花城」、「花都」的打造。
十年前,西安斥巨資50億元打造出「大唐不夜城」,叩開了文旅「夜經濟」的大門;十年後的洛陽才開始通過「古都夜八點」點亮洛陽的「夜經濟」。
當西安將文旅發展重點放在了「不夜城」,將人間繁華呈現在每一個遊客眼前,洛陽卻依舊難捨「牡丹情」,「牡丹花城」似乎已成為洛陽人根深蒂固的自我認知。
……
由此種種,盡顯洛陽城市營銷短板。現如今的洛陽,是繼續與西安辯唐文化之高下?還是固執於爭搶牡丹之雅俗?
不破則不立。
要實現洛陽文旅業的跨越式發展,或許打破「洛陽牡丹甲天下」式的固有思維模式,發揮洛陽特色優勢即可。
更何況,山東菏澤已將「中國牡丹之都」稱譽收進囊中。
三、用「博物中國,藝都洛陽」,可否磁吸天下?
「文旅」發展,第一在「文」,其次為「旅」。洛陽文旅業的發展,最關鍵的便是要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
用牡丹十幾天的「花期」來吸引遊客,太過短暫……
佛教文化過於小眾……
河洛文化似乎又有些抽象……
那麼,如何讓洛陽從一眾古都中脫穎而出呢?
換個思路,從無人來與洛陽爭高低的的角度來尋覓:
顯然,周禮樂文化、中國石刻藝術、「三彩」陶瓷藝術等等都是洛陽最獨特的文化競爭力,亦可成為洛陽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旅遊目的地的資源載體。
細數洛陽文化珍寶,龍門石窟作為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享譽全球、「三彩」陶瓷藝術也在洛陽傳承了千百年,這些完全可以成為洛陽文旅的金字招牌。
77座博物館(含紀念館),從王公貴族的侯服玉食到民間的食宿用具,從古代社會生活場景到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墓葬風俗,各類博物館的展臺包羅萬象,藝術技藝、民俗器具服飾等等應有盡有,這些無不是洛陽滄海桑田的最好見證。
結束語:
藝術無國界,誰人不愛美?天下博萬物,誰人不爭覽?
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的話來說:「博物中國,藝都洛陽」定能磁吸天下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