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對益陽市的「中國淡水魚都」進行了覆審。本次審核分為現場考察與評審會兩部分進行。
會上,益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匡維波介紹了益陽市漁業情況概況,他表示,益陽市政府將緊緊圍繞「推進現代漁業進程、建設內陸漁業強市」目標,挖掘漁業潛力,增強發展後勁,提高漁業綜合實力,加快漁業向生態型、外向型、品牌型、觀光型轉變進程,紮實推進各項工作,推動益陽市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專家組在評審環節中就產業加工技術、科技研發創新、綠色養殖情況、政府產業政策扶持等方面進行提問並提出相關建議。
最後,專家組一致認為,益陽市漁業產業規模穩步發展,經濟效益顯著,養殖結構持續優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政府高度重視,符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特色水產品之鄉」的條件和要求,建議繼續保持「中國淡水魚都」稱號。
益陽是魚米之鄉,水產業是該市傳統優勢產業。2010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益陽市「中國淡水漁都」稱號以來,益陽市水產業經濟產量產值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已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之一。2019年,水產品產量由2015年的38.18萬噸增加至42.71萬噸,增幅達11.86%;產值從2015年的52.85億元增長至107.66億元,增幅達103.7%。全市擁有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8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4家,年加工水產品能力達25萬噸。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是全省唯一擁有水產品自出口企業的地區,2019年出口創匯1900萬美元。
益陽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水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高端水產品生產,調減結構性過剩的品種,突出抓好稻漁綜合種養和名特優水產品規模發展。著力打造「一縣一特」,「一場一魚」的區域特色經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效水產養殖產區。全市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41個,示範帶動健康養殖面積38萬畝,依託產業基礎,將水產資源優勢轉換成產業經濟優勢,水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南縣小龍蝦、南縣中華鱉、大通湖大閘蟹和南縣草龜等一批區域品牌和地理標誌產品以及「漁家姑娘」等精品名牌的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
益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踐行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圍繞「中國淡水魚都」建設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和支持措施,積極引導漁業向生態型、可持續、品牌化轉型升級,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全面提升現代水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促進益陽優勢特色水產品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