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掛在東京文化會館 中國風芭蕾贏得滿堂彩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5月10日晚,東京文化會館內掌聲雷動,2300餘名觀眾為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熱情喝彩,對於建團60年的中央芭蕾舞團來說,這是一個格外值得銘記的時刻。

資料圖 芭蕾舞《大紅燈籠高高掛》 新華社圖

據介紹,中芭120餘位演職人員赴日參與本次演出。作為中芭第一次大規模赴日演出,演出首場上演的就是頗具民族氣韻的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在中芭音樂總監張藝的指揮下,中芭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的東京愛樂樂團與王啟敏、馬曉東等舞蹈家共同帶來的這部芭蕾舞劇淋漓盡致地向日本觀眾展現了中國芭蕾的實力。

松山芭蕾舞團總代表清水哲太郎和團長森下洋子格外激動。「今天的表演,讓同為亞洲人的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說,「等了幾十年,你們終於來了!」

上世紀50年代初,松山芭蕾舞團的創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被中國電影《白毛女》深深打動,1955年,松山芭蕾舞團第一次把《白毛女》搬上芭蕾舞臺,松山樹子是「喜兒」的扮演者。1971年,《白毛女》的接力棒交到了清水夫婦的兒媳森下洋子手中。周恩來總理曾送給她和舞團一整套《白毛女》的服裝道具,2017年舞團來到人民大會堂演出時,這些衣服還穿在演員們身上,當時已69歲的森下洋子再次紮起「喜兒」的長辮子,親自跳完了全場。

幾十年來,松山芭蕾舞團與中芭結下了深厚情誼,上世紀70年代時,松山芭蕾舞團就曾排演中芭的經典劇目《紅色娘子軍》。此次訪日演出,中芭專程去看望了老朋友。5月9日上午,在團長馮英、書記王全興的帶領下,80多位中芭藝術家走進了環繞著中國國旗的松山芭蕾舞團。排練廳裡,「熱烈歡迎中央芭蕾舞團」的字幅高高掛起,一幅幅照片從黑白到彩色,記錄著兩個舞團之間的往來交流。在觀看了森下洋子帶領舞者展示的由中國民族音樂《黃河》而創作的舞蹈後,馮英熱淚盈眶。

本次巡演,除了中國色彩濃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芭還在5月12日上演了家喻戶曉的《天鵝湖》。馮英介紹,選擇劇目時,中芭花了很多心思。「我們想向外國介紹中國的作品,所以選擇了《大紅燈籠高高掛》;《天鵝湖》是古典芭蕾的象徵,它代表著中芭古典芭蕾的整體水平。」短短四天裡,在三場正式演出之外,中芭還忙著與東京愛樂樂團、松山芭蕾舞團、K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切磋,行程雖緊,馮英卻感到很興奮,「我相信我們做到了兩國藝術家之間真正的交流。」

今晚,另一臺由中芭牽頭的「亞洲芭蕾之夜」專場演出將登臺天橋藝術中心,屆時,來自中央芭蕾舞團、韓國環球芭蕾舞團、菲律賓芭蕾舞團、中國香港芭蕾舞團、中國廣州芭蕾舞團的明星舞者將同臺獻藝,帶來橫跨古典和現代的多個精彩舞段。「作為國家院團,中芭能夠把中國芭蕾最高水平展現給觀眾,我們覺得很自豪。」馮英說。

(原標題:「大紅燈籠」掛在東京文化會館

中芭赴日演出 中國風芭蕾贏得滿堂彩)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高倩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淺談:大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事實上,「形式感」很強的芭蕾,積澱的是包括基督精神、哥德式審美和紳士風度等在內的西方文化精神。根據文化傳播學的原理,某一文化形態在播遷異域後,反倒比其原生地的母體更固守形態的原發性和純粹性。儘管芭蕾的形式在中國大眾的接受境遇中已與原有的文化精神相剝離,但要在這種抽象的幾何形態中注人中國文化精神也並非易事。更何況「大紅燈籠」所面對的是《妻妾成群》這樣的文化舊俗和社會陋習。
  • 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海報於是在我們的印象裡,傳統的燈籠應該就是電影裡的那個造型,但其實真不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場景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吧,但是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傳統的燈籠真的不是長這樣。小野和森茂在提取了日式丸提燈造型、祭典顏色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燈籠豎骨結構,終於趕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這8盞大紅燈籠的製作。我們看一下日式丸提燈是什麼樣的——
  • 大紅燈籠:吉祥喜慶的中國文化符號
    大紅燈籠掛起來,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形式,它象徵著闔家團圓、紅火興旺和幸福吉祥,能增添喜慶氣氛。大紅燈籠掛起來,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形式,它象徵著闔家團圓、紅火興旺和幸福吉祥,能增添喜慶氣氛。大紅燈籠掛起來,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形式,它象徵著闔家團圓、紅火興旺和幸福吉祥,能增添喜慶氣氛。大紅燈籠掛起來,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形式,它象徵著闔家團圓、紅火興旺和幸福吉祥,能增添喜慶氣氛。扎紅燈、買紅燈,是一種帶有濃濃年味的傳統習俗。每逢春節,象徵著闔家團圓、紅火興旺和幸福吉祥的紅燈籠是家家必掛的。
  • 大紅燈籠高高掛
    這一天,舉國上下同慶元宵節,城市、農村、鄉鎮街道掛滿大紅燈籠,因此元宵節又叫燈節。            元宵燈節,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有近2000年的歷史。古時候還有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據說,天上有個神鳥,是玉皇大帝的寵物,誤飛到人間,被一位獵人誤射而死。天庭震怒,要在正月十五派火神下凡,火燒人間。
  • 春節元宵節在即,大紅燈籠高高掛,掛燈籠的禁忌,你了解了嗎?
    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裡整整齊齊的四合院和兩側一排排的大紅燈籠營造了莊嚴的封建家庭氛圍,給人以深深地震撼之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燈籠的「前世今生」。燈籠是中國的傳統工藝品,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最初是正月十五的時候懸掛,表達團圓的美好願望。據記載,到了唐代開元年間,「上元燈節」的時候就有設置百枝燈樹的傳統,高八十餘尺,像一座小山。上元夜點亮以後,百裡都可見其光明,燦爛奪目。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時候,曾在秦淮河上燃放了萬盞水燈,成為當時的一大奇景。永樂朝的時候,在午門設燈柱,在華門設燈市,北京現在仍有「燈市口」這一地名,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
  • 大紅燈籠掛上房簷
    兒時的記憶中過年是父母做的年夜飯過年是長輩給的壓歲錢是和哥哥一起貼的對聯還有一起掛上房門的紅燈籠>如果說過年是什麼顏色我想那應該是鮮豔、深沉的紅色跳動著,洋溢著喜氣洋洋淡黃色的火焰被罩在紅紙裡溫馨卻又喜慶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
  • 大紅燈籠背後的故事
    紅燈籠,中國傳統節日用品。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都市繁華街道和許多城鎮小巷、商超等公共場所,甚至一些大型建築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每到夜晚,一盞盞大紅的燈籠亮起來,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 中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月底赴澳洲演出
    華聲報北京消息:為紀念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全球首演五周年,中央芭蕾舞團將於本月3日和4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上演該劇,此次演出也是該劇3月底赴澳大利亞演出前的熱身。   據新華網報導,2001年5月2日,由中央芭蕾舞團聯手張藝謀、陳其鋼、王新鵬等全球華人精英共同創作並演出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北京天橋劇場舉行世界首演,轟動一時。
  • 中國芭蕾走出去:足尖下的文化自信
    中國芭蕾走出去:足尖下的文化自信 原標題:   我們的舞臺藝術形式,除傳統戲曲以外的大多數都有外來文化基因,尤其是自「五四」以來(明年將迎來「五四」百年),國人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的舞臺藝術元素相融合,以本土化的手法講述中國故事,砥礪前行,不遺餘力。
  • 天安門城樓上的八個大紅燈籠是怎麼掛上去的?
    既然元宵節可以掛燈籠,那麼其他的良辰吉日為什麼不可以掛? 據媒體公開報導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顯示,天安門城樓掛大紅燈籠的來歷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開國大典。 1949年9月2日,周恩來用毛筆籤署了「閱兵地點以天安門為好」的批示。
  • 為什麼逢年過節要掛大紅燈籠?
    老者笑而不語,只說了一句為了感謝您的這頓飯我可以為整個村莊趕走怪獸,這位銀須白髮的老者並沒有隨眾人離開,而是留下來在老婆婆家門前貼上了一幅紅色對聯,在門口掛上了紅彤彤的燈籠,除夕當夜,怪獸「年」真的現了身,當它來到婆婆家門前看到門前的紅色對聯和大紅燈籠不禁仰天大吼,吼聲撕心裂肺,此時身披紅袍的老者走出門外,此刻「年」嚇得驚慌失措,落荒而逃。
  •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這個燈籠到底是什麼?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被禁錮的光亮--評《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道具燈籠,本是照明黑暗的光亮,在陳家大院中反而成了組成黑暗的一部分。與其說影片講述了女學生頌蓮被迫嫁入一個封建大家庭後由抗爭到墮落的人生態度轉變,毋寧說影片通過對大紅燈籠的塑造表現了時代的壓迫和人性的善惡。
  • 《大紅燈籠高高掛》分析ーー色彩
    《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色彩運用也是解讀本片的重要視覺元素。關於電影中的色彩,可分為三個部分,主色調,飽和度,特殊顏色的選擇等,影片的主色調與主題關聯最大,往往暗示人物的命運和交代時代的處境。例如在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中的主色調是紅色,紅色影射了當時的時代環境;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身穿紅色外套的小女孩,暗示著戰爭環境危險與死亡。
  • 大紅燈籠高高掛,好吃又好學!
    這滿街的燈籠,竟然還能「搬上」餐桌?大紅燈籠高高掛食材蝦/豌豆/胡蘿蔔/雞蛋01020304配料Step 4將攪拌均勻的蝦泥擺成圓球形狀,並在邊上疊上蝦仁直至全部包裹完畢;接著放上胡蘿蔔和豌豆作裝飾,做成燈籠的樣子。Step 5最後,燒水,水開後將擺盤裝飾好的蝦泥球放入蒸鍋蒸三分鐘,一道「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完成了!
  •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影評
    如果說《紅高粱》裡面的紅大多時候都代表著強烈的生命力與希望,那麼《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紅呢?哪家的燈籠一亮,哪家的女人受寵。這燈籠,成了這些牢籠中的女人的希望,成為了權力的代表,卻如同一個個火球似的在丫環雁兒的面前燒為灰燼。三太太死後,頌蓮在屋內拆開了封燈籠的罩子,點燃了所有的燈籠,燈光很暖她的心卻再也熱不起來了。
  • 影片作品分析 |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分析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於1991年由張藝謀創作的影片, 影片故事緊緊地圍繞我國封建禮教而展開了敘述, 展現了處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女人們由於妒賢嫉能而上演了一出出的鬧劇。
  • 大紅燈籠高高掛 南寧「扮靚」迎新春
    主要工作圍繞三部分開展,一是在南寧市23條道路設置中國結一條街,燈籠一條街,具體是在燈杆上安裝或設置中國結或燈籠,共計安裝4835桿。二是在機場高速和市內部分地方的高杆廣告、落地牌、跨路天橋廣告牌、臨街牆體等區域設置各類,春節氛圍營造的噴繪宣傳畫面標語。三是協調全市LED電子屏業主播放春節氛圍營造宣傳畫面、標語。
  • 大紅燈籠,帶你走進中國年!
    燈籠可以說是中國乃至東方逢年過節不可或缺的節日元素。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因為中國第一盞燈籠的出現,全世界才有了第一盞可以照亮前路的可攜式照明工具。最早的燈籠,寫在甲骨文上,當時的人們用「東」字來形容最最原始的燈籠的樣子,是用竹條與布紮成的。直到漢朝,燈籠大概都是這麼做的,西漢才有了第一盞紙燈籠,而西漢時,民間就已經有了元宵節前後掛燈籠的習俗。
  • 許昌版「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燈籠在中國有著不一般的寓意。在中國人眼中,燈籠象徵合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12月16日,村民在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加工廠製作燈籠。12月16日,村民在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加工廠整理製作燈籠的骨架。12月16日,村民在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加工廠晾曬大紅燈籠。
  • 《大紅燈籠高高掛》老爺從沒露過面,卻是最「恐怖」的人
    張藝謀是我最喜歡的中國導演,自認為他最好的作品應該就是這部《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是根據當代作家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影片通過多種藝術手法控訴「一夫多妻制」對女性的摧殘,影片對封建制度與倫理道德進行反思,主題就是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