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和交通非常便捷的今天,如果要我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說依舊並非易事。然而你想不到的是,在物質匱乏且戰亂不斷的1930年,中國就出現了一位徒步環遊世界的人,他的名字叫潘德明。
潘德明的父親是上海的「紅衣裁縫」,專門給外國人做衣服,潘德明自幼就常跟隨父親去給外國人量體裁衣,無形間也有了很多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再加上潘德明從小就能走善跑,身體素質過硬,而這些都為他日後的環遊世界做了很好的準備。
1930年6月的一天,22歲的潘德明無意間在《申報》上看到了一條消息:上海幾個年輕人組織了一個「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計劃徒步走遍亞洲,為中華民族揚眉吐氣,雪東亞病夫之恥。這個消息使他血脈噴張,體內的小宇宙瞬間爆發。
說走就走,他立即辭去了工作,一路猛追終於在杭州追上了早已出發的步行團。他們歷盡千辛萬苦一路南下,然而現實比理想要殘酷得多,到越南清化時竟只剩下潘德明一個人了。面對如此局面,潘德明決定:繼續走,不但走遍亞洲,還要環球一圈。於是潘德明在西貢買了一輛自行車,自己訂了一本重4公斤的留言冊,每到一地,遍尋名流籤名。就這樣開始了環遊世界之旅。
潘德明自越南向西北出發,途徑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在新加坡他不僅得到了「報業大王」傳奇華僑胡文虎的題詞,還被資助乘船到了印度。在印度,他見到了著名詩人泰戈爾,泰戈爾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親自為他題詞: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立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他還有拜訪到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甘地,甘地為他親筆題詞:振民族精神,雪病夫之恥。
1933年7月,一路輾轉遊到法國的潘德明打聽到了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並請他為自己引薦張學良,張學良被他的傳奇經歷所吸引並決定一見,也忍不住為他題字:壯遊。令潘德明更想不到的是,不僅法國總統和外長親自接見了他就連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也隆重接待了他,而且興致勃勃地與他暢談了兩天,臨別時還專門為他畫了一幅畫。隨後他又來到英國見到了首相麥克唐納,禮數自然也是周到。美國是他歐美遊的最後一站,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百忙之中抽空親自接見並對他讚不絕口。後來他又徒步環遊了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再次入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以便回國。
然而,有很多人好奇了,難道潘德明在環遊的過程中就沒有吃過閉門羹或遭遇過險境?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耶路撒冷的大沙漠中,他就曾遇到強盜,他絞盡腦汁鬥智鬥勇方才保住性命和留言冊;在澳洲的深山老林,潘德明被土著人俘虜,當即要刺殺他,見多識廣的他機智地講起了毛利語,竟一下子從階下囚成了座上賓有幸躲過一劫。
最後,他從緬甸入雲南,1937年7月6日,終於回到了上海。耗時7年時間,上萬公裡,途徑40餘個國家,潘德明成為了中國用雙腳和自行車完成環球旅行的第一人。
他回國後的第二天就爆發了「七七事變」,他將沿途籌集到的10萬美元全部捐獻抗日,之後消失在公眾視野,過起了平凡的日子。直到1979年,上海少兒出版社一位叫季一德的編輯,偶然得到線索並找到了當年物證,才使這段傳奇重見天日。
潘德明用雙腳丈量世界,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從來都不是東亞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