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45歲的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去了一個寺院,在這裡就發現一個很好玩的事情。他平時所看到的江河湖海大多數都是從西往東流,最後匯入大海。但是在這裡看到了一條小溪是從東往西流淌。
這自然就引發出了他的感慨:既然大自然都能有水從東往西流,為什麼人的歲月就不能夠從年老再繼續活回年輕呢?
所以他寫下了一首宋詞,其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詩句,但是對此進行了無情的反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就詞就是蘇軾的《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前半段寫景,後半段抒情,最後1句則是反駁白居易的古詩之作。
在這首宋詞的一開始有一段小序。「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他來到蘄水清泉寺,看到這個寺院挨著一條小溪叫做蘭溪,溪水從東往西流。
上片描繪的是暮春之景色,每一句都非常的醉人,景色自然明麗。「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衝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詩情畫意的景色,對當時詞人的心境也有很大的幫助,畢竟當時詞人剛剛經歷了烏臺詩案的死裡逃生,在黃州也僅僅是能夠維持溫飽。眼前這滿眼的綠色,還是很能安慰那一顆受傷的心的
看到如此愜意的景色,又看到溪水從東向西流,不自覺地就展現出他的內心感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
在這裡蘇軾顯然把流水和時光之間建立了聯繫。流水和時光其實一樣,都是順序的流淌,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的旅途也如此,開弓沒有回頭箭。剛開始,蘇軾也認同這種觀點,但是在這裡看到了溪水從東往西流了以後,感覺到不太一樣。
既然溪水能夠從西往東流也能夠從東往西,那麼人為什麼就不能夠從老年重新活回年輕時光呢?
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抒發了人到老年不得不服老的感慨,但是蘇軾在這裡顯然反駁這一觀點。
當然蘇軾對於人生的這種自然規律還是非常認同的,他只是講究的是心境的變化。四五十歲的年齡確實存在年老的問題,但是如果有二三十歲年輕人的心態,人生的境界會大不一樣。
這首詩詞流傳很廣,對於今天我們如何過好這一輩子,也有很多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