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喜慶吉祥,福壽平安,是我們民族千古永恆的熱望和追求。在我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中,吉祥寓意的圖案有著重要地位,肇始於商周,高速發展於宋元,在明清更達到高峰,清代更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魚躍龍門」之典最早源自《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埤雅·釋魚》中亦有:「鯉魚之貴,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是以仙人乘龍,亦為騎鯉。」意思是說,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跳不過去仍為魚,而能跳過龍門的,只有善跳的鯉魚。隋代興起科舉制後,「魚躍龍門」漸漸地與科舉及第聯繫在一起,比喻寒窗苦讀,功成名就。
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其器突出特點是玲瓏秀奇、端巧工細,後人對其評價頗高。此件青花魚躍龍門碗,敞口、弧腹、圈足,底落「大明成化年制」楷書款,外圍雙圈。通體青花裝飾,碗外壁繪魚躍龍門紋,魚形肥碩勁健、騰躍靈動、動感強烈、形神具佳,表示青雲得路,變化飛騰之意。碗內底雙圈內亦飾魚躍龍門紋。整器器形規整,莊重圓潤,玲瓏俊秀,製作精巧,紋飾生動流暢,所使用的青花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青花色澤深淺有致,濃重處出現黑疵斑點,在潔白細膩的胎色和白中微閃青的釉色的襯託下,顯得尤為精美。流傳至今,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