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風景線
——浙江「四好農村路」建設發展調查
光明日報調研組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要求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自2003年開始,浙江實施「鄉村康莊工程」,紮實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構建了集規劃、技術、設計、管養於一體的浙江特色標準體系,新改建農村公路約9萬公裡,在全國率先實現建制村通達等級公路,並於2017年實現建制村客車「村村通」。浙江「四好農村路」建設,促進了沿線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經濟發展,改變了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大大增強。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走進浙江,深入湖州安吉、杭州淳安和紹興柯橋等地調研,探尋「鄉村康莊工程」的浙江模式和經驗。
安吉縣縣道霞大線,全長12.9公裡,途經靈峰、天荒坪、山川三個鄉鎮(街道)。資料圖片
青石鋪路,溪沙圍繞。層樓疊榭的灰白之間,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下姜村——夢開始的地方。」
如今,來下姜村的遊人絡繹不絕。但在15年前,來一趟下姜真不容易。2003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第一次考察下姜村時,先要經千島湖乘船到薛家源碼頭,然後再乘車到下姜村。
談起15年前的情景,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浩強仍然記憶猶新:「淳楊線沒通的時候,3個小時最多只能到40公裡外的淳安。總書記當年來的時候,走的是高低不平的『搓板路』。就是因為路不好,很多人一輩子沒進過縣城。」
2003年,浙江啟動「鄉村康莊工程」,吹響了浙江省農村公路跨越式發展的號角。2010年底,浙江農村公路實現了等級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達到100%的「雙百」目標。
農村公路飛速發展,給浙江農村面貌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農業農村農民,生活生產生態,鄉土鄉愁鄉賢……條條阡陌之間,之江大地成千上萬的鄉村被激活。一條條農村公路似乎在宣告,中國的農村不但不會衰落,更要成為全面小康路上亮麗的風景。
目蓮塢鄉村道路風景秀美,連續兩年成為「環浙」騎遊愛好者的必選路線。資料圖片
1.「八萬裡路雲和月」
「8年時間,我們建成了8萬多公裡公路。」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雖已年近花甲,但談起浙江農村公路的發展歷程,依然豪情萬丈,「當時我們叫什麼——八萬裡路雲和月!」
10多年前,農村公路曾是浙江這個「七山一水兩分田」省份的短板——2002年,浙江省農村公路通鄉鎮率位列全國第26名,公路通村率位列全國第21名。不適應農村奔小康、不適應農業的轉型、不適應農民的增收,農村公路成了浙江「三農」發展最大的制約。
下姜村鄉村公路一角。光明日報記者 童懷攝/光明圖片
改變,從2003年開始。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以通鄉、通村公路建設為重點的「鄉村康莊工程」。
從此,浙江農村公路建設進入黃金時代。2006年,浙江實現所有鄉鎮通上等級公路。隨後,全省經過3年多攻堅,於2010年底實現農村公路「雙百」目標——等級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達到100%。
「鄉村康莊工程」的實施,不僅使浙江農村公路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也給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工作帶來了質的變化。2011年,浙江農村公路初步建成「農村公路網、安全保障網、養護管理網、運輸服務網」四張網體系,基本實現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體化發展。
至2016年底,浙江省農村公路總裡程達10.7萬公裡,佔全省公路總裡程的91%;農村公路隧道682道,居全國首位;橋梁3.8萬座,居全國第2位;鄉鎮和具備條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車率均達到100%,建管養運一體化發展水平和美麗公路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2.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安吉縣上墅鄉劉家塘村村民邱建國,曾經在青島經營一家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家具店,鄉鄰們都很羨慕。但在2014年,邱建國作出一個鄉鄰們都看不懂的決定——回家創業。
「人家孩子都是往外跑,你怎麼外邊都站穩了還回來?」「建國,咱這山溝裡沒有出路的。」面對父母和姐姐的反對,這個在外打拼8年的漢子其實早已成竹在胸。
2013年,村裡的聯網公路通到了家門口。為了這條路,邱建國自願把宅基地讓出兩米寬。或許在那個時候,邱建國就已經動了回家的心思。2014年,他把家具店賣掉後,花費上百萬元在家裡修了一棟別墅——經過精心裝修,「久久民宿」就這樣開張了。
劉家塘風景上佳,路通了後,長三角遊客蜂擁而至。2017年,久久民宿年收入達到50多萬元。「坐在家門口收錢」,讓在外漂泊多年的邱建國感到很踏實。
一條路的變化,映射的是農業、農村、農民的變遷。在久久民宿的門前,原來運石材出山的碎石路,如今成了遊客進山的柏油路。在外漂泊的遊子,如今也成了農家樂協會的會長。
看著村容村貌的變化,村支書褚雪松很是感慨。「我們談鄉村振興,靠誰來振興?年輕人不回來肯定不行!」褚雪松深知,要把年輕人吸引回家,得先為他們鋪好路。這路,是遊客和遊子們尋覓鄉愁之路,如今更是鄉民走出深山致富之路。
郭劍彪認為,浙江美麗農村公路建設的動力,在於浙江「三農」的重大轉型。「浙江為什麼如此專注搞農村公路建設?現在答案明擺著,以前外出打工每年能存下幾萬塊錢,現在在家裡每年能掙幾十萬元。鄉村旅遊、生態農業快速發展,吸引勞動力回流,老年村變成了新農村。」
農村交通的改善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單一的農耕作業變成了多業態的共同發展。現在,浙江農民「既能賣農產品,也能賣風景」。農村公路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渠道,效益農業、鄉鎮工業和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查顯示,農村公路沿線近1∕4的農民擴大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53.1%的鄉鎮反映企業數量明顯增加。
據測算,浙江全省農村公路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累計超過1100億元。浙江農民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5431元增長到2017年的24956元,居全國首位。
3.「逆城市化」初潮湧動
竹林婆娑,清影橫斜。青雲居,好一個脫俗的民宿名字。
女主人吳雲外出歸來,為客人們捧上清茶,講述起一個外企白領為愛情來到劉家塘村的故事。2013年,吳雲與丈夫結婚,此時鄉村公路也鋪到了婆婆家門前。丈夫決定繼續在外打拼做竹產業生意,吳雲卻選擇從塔塔集團辭職來到這個山村創業,於是青雲居這個別有雅致的山村民宿就開張了。
不談哪個工作更好,哪個收入更高,這裡的居住環境,是吳雲的最愛。論景致,這身後山間有一片美麗的竹海;論空氣,這裡比大城市好上太多。
在幾公裡外的天荒坪鎮餘村,公園、展館、影院、文化禮堂……一眼望去,山林疊翠,洋房櫛比,這些鄉村已與別墅社區無異。怪不得長三角的遊客喜歡到此遊玩,願意定居於此。
在浙江,農村公路促進了浙江鄉村環境的改善和飛躍。公路不僅富裕了鄉民,更是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村垃圾、生活汙水、村莊環境綜合治理等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截至2017年底,浙江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也意味著浙江省農村保潔長效機制已全面建立,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和96%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地區達到100%。
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曾到餘村考察。餘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至今還留著12年前的會議筆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旁邊,他還記下了「逆城市化」這個新詞。
潘文革說:「在浙江農村,如今有很多的家庭年收入超過幾十萬元,這些家庭在路開通前都窮得要命,逆城市化的潮流已經顯現出來。」
十幾年來,在城鄉交通一體化的推動下,浙江省城鄉差距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2.43降低到2016年的2.06,為全國最低。在不少地方,哪裡是城、哪裡是鄉已經無從分辨。
4.「一條路就是一條景觀線」
李藝鳴,崑山樂途單車俱樂部創辦人,也是「環浙」騎行的忠實粉絲。兩年來,他先後參加了柯橋、安吉、龍泉、岱山、柯城等多場活動,對浙江的美麗公路有著切身感受。
2017年3月,風光迤邐的千島湖迎來中國自行車聯賽2017年首站比賽。千島湖上佳路況和絕美風光完美結合,「環千」成為浙江一張亮麗的名片。
千島湖環湖騎行綠道主要由南線淳楊線綠道、北線千汾線綠道及千島湖鎮城區環湖綠道組成。南線淳楊線綠道,70%的路段臨湖而建,千島湖風光盡收眼底。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詩畫浙江」擁有太多秀美風光,幾乎每個縣市區都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全省共有16個5A景區,181個4A景區,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44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0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88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發揮公路在服務社會、促進經濟中的更大作用,浙江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開始了美麗公路建設的探索。
回憶起淳楊路的建設過程,郭劍彪感慨地說:「千島湖全世界關注,如果搞了一級二級公路,可能就會破壞了景區的自然景觀和完整性。景區路不是為了趕路,是為了看湖,窄一點有什麼關係呢!」
「多種樹、慎挖山、不填湖」,線路設計契合山水風貌,植物配置上突出鄉土氣息,讓人「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在景觀設計上,突出公路與沿線農田、山林、鄉村的風貌特色結合,達到「車移景異」的效果;在綠化布局上,強調景觀通透,減少沿湖綠化遮擋,將湖泊的視覺窗口打開,向大自然借景,實現路與湖的完美融合。
「一條路就是一條景觀線。」淳安縣委書記黃海峰說,近5年來,淳安縣立足千島湖一流的生態優勢,按照「修一條路,成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建設理念,以路為媒,以景為介,將生態景觀、美麗元素、服務民生全方位融入環湖景觀道路建設。
隨著淳楊公路改造完成,150公裡的環千島湖綠道網,實現了沿線數百個景觀、產業節點的有機串聯,推進了沿線產業的優化布局,較好地實現了生態路、景觀路、富民路的深度融合,有效助推了鄉村經濟發展。
幾年來,浙江持續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全力打造美麗農村公路。以農村公路為重點,加快建設「暢、安、舒、美」的自然風景線、科創產業線、生態富民線、人文歷史線,串聯起「山海林田湖、城鎮鄉村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5.「鄉村康莊工程」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
雙棠路不長,7裡地而已。沿著道路前行,花卉苗木令人賞心悅目。在棠棣村村口,有一個「蘭谷苑」,7000餘盆蘭花盡吐芬芳。
「漓渚滿目綠無涯,棠棣無處不逢花。」在紹興,柯橋區漓渚鎮的棠棣村,可以說無人不曉。這個紹興市首個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家家別墅,令人豔羨。而在十幾年前,棠棣村並不富裕。
當年,剛滿30歲的劉建明被任命為漓渚鎮劉家村(現棠棣村劉家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剛到任時,村集體負債纍纍。村內道路坑坑窪窪。」回憶當初,他唏噓不已。
「要想富,先修路。」劉建明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為村裡修路。「以前我們販花木都是挑出去,有了路之後,我們的花木生意越做越大。能運出去的植株越大就越值錢。」如今,在劉建明的帶領下,棠棣村95%以上的地種上了花卉苗木,95%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著花卉苗木的生產與經營,村民95%以上的收入來自花卉苗木業。
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我們村這些年變化真是太大了!」村民錢大爺樂呵呵地說。「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
「幹部威信高了,群眾怨言少了。」調研發現,實施「鄉村康莊工程」,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和政府部門的決策、管理和服務能力,提高了在群眾中的威信。凡是實施「鄉村康莊工程」的鄉村基層黨組織,威信普遍得到了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地位得到了鞏固。
在浙江,農村公路建成後,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公路通了、信息靈了、腦瓜活了、收入多了、講文明了。同時,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各類惠民實事得以興辦,農村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農村公路成了傳播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載體,農村文化體育娛樂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6.溫暖百姓的「走心」工程
十幾年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浙江的實踐值得深思。在郭劍彪看來,這首先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的巨大決心。
「十二五」省級財政對鄉村公路補助資金累計超過120億元,尤其是對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多次提高補助標準,最高達到工程造價的2/3以上。此外,各地政府千方百計落實配套資金,發達地區主動提高建設標準,超前實施計劃項目;欠發達地區也在財力吃緊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加大資金投入,確保農村公路持續健康發展。
「為什麼如此重視交通?因為我們體會很深,交通不行,其他規劃就沒有基礎。」由於對交通投入佔比很高,黃海峰甚至被稱為「交通書記」。
經過多年的探索,浙江農村公路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村公路網、安全保障網、養護管理網、運輸服務網」。
然而,「路修好了,就意味著無限的責任」。郭劍彪表示,打造「四好農村路」升級版,建好只是第一步,美麗農村公路建設和運營是一項民心工程,必須「建」「管」協調,真正成為溫暖百姓的「走心」工程。
——建立新機制。省政府將美麗公路建設列入年度工作報告,專門召開動員大會部署推進;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將其作為「一號工程」,以「交通書記」「交通市長」姿態牽頭推動,營造前所未有的火熱氛圍;同時,強化聯合推進機制,多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協同推進之勢。
——落實基層政府責任。以「路長制」為抓手,嚴格落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加強網格化管理,實現全省鄉鎮農村公路管理站全覆蓋,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
——構建特色標準體系。先後制定20餘項標準規範,以質量好、環境美、服務優等為重點,構建集規劃、技術、設計、管養於一體的浙江特色標準體系,固化形成長效機制。
——凝聚各方共識。全方位宣傳美麗公路建設成果,凝聚全社會知路、愛路、護路共識,為美麗公路建設進一步創造良好的環境。
——運用新載體。按照美麗浙江建設要求,結合各地特色實際,積極創新「美麗公路+」的模式,統籌美麗農村公路的建設與特色經濟、鄉村旅遊、歷史人文、休閒體育、養生健康等規劃,促進沿線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經濟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是浙江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調研組成員:陳恆、嚴紅楓、陸健、康信茂)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6日 07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