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韓國民眾在位於首爾的曹溪寺祈福。
過半人口受傳統宗教影響 「危機意識」讓新興團體繁盛
韓國為何變成「宗教百貨店」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從親信崔順實涉嫌腐敗和幹政,到韓國檢方認定「共謀作案」,樸槿惠深陷「閨蜜門」已經一個多月,示威、彈劾、調查……這些幾乎成為近期韓國媒體報導的「主旋律」。而「主旋律」之外,「分支」話題同樣引人關注。隨著崔順實家族的宗教背景被曝光,「韓國人的創教熱情」迅速登上國際熱點熱搜,許多人十分好奇,這個國家宗教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樣。韓國素來有「世界宗教的百貨店」「宗教展覽館」之稱,除了傳統的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據稱還有數百種小型宗教(派)。根據上次人口普查結果,韓國信教人數佔總人口的53.1%,宗教在韓國社會的存在感和影響力不言而喻。
從納稅問題看傳統宗教影響力
韓國憲法中關於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則是「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根據韓國2005年的人口普查,該國信教人數為2497萬,佔總人口(4704萬)的53.1%,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佛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分別佔22.8%、18.3%和10.9%,其他宗教信徒合起來約佔1%。
韓國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2015年的初步結果今年9月已經公布,而與信教人口有關的統計數據和分析結果預計將在12月之後公布。目前韓國宗教界和政界都在翹首盼望這一統計結果,因為不同宗教的信徒數量和地區分布情況將影響到2017年底總統選舉的戰況。韓國《文化日報》社論稱,宗教勢力在韓國往往被等同於政治影響力,這也是大選前夕宗教人口統計被密切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項數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傳統宗教在韓國的存在感。根據韓國佛教媒體《佛教新聞》2012年做的電話調查,同年當選的300名第19屆國會議員中,大致是101人為基督新教信仰,58人是天主教信仰,34人為佛教,共佔國會議員總數的2/3。
韓國《文化日報》曾援引一項輿論調查稱,在韓國人的意識中,韓國社會上影響力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新教,對韓國社會發展貢獻最大的宗教是佛教,最值得信賴的宗教則是天主教。該調查由韓國佛教曹溪宗所屬之佛教社會研究所委託專業民調機構「韓國調研」實施。
傳統宗教的政治影響力鮮明地反映在宗教教職人員的納稅問題上,這一問題被認為是韓國社會的一大懸案。根據大韓律師協會2012年的統計,韓國共有36.5萬名宗教教職人員,每年收到信徒捐贈約6萬億韓元(170韓元約合1元人民幣)。韓聯社報導說,在發達國家裡,韓國算是「稀有國家」——美國、德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都以不同形式向宗教教職人員徵稅,但韓國自1948年建國以來,政府從未對宗教教職人員徵過稅,雖然憲法明文規定「政教分離」和「每個公民都有納稅的義務」。根據這兩個原則,贊成徵稅者認為,宗教教職人員不納稅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現象,還有人反問說:「難道他們不是韓國公民?」而反對者認為,徵稅會妨害宗教事業和宗教自由。
1968年,韓國政府首次提出要對宗教教職人員徵稅,後因宗教界強烈反對不了了之。2013年,韓國國會在《所得稅法修正案實施條例》中把宗教教職人員所得列入「其他所得」中,宣布將從2015年開始對這一群體徵稅,不過在宗教團體的反對下,先是將開徵時間推遲至2016年,後又推至2018年。韓國輿論認為,這是國會和政府在看宗教人士的臉色,因為2016年和2017年分別有國會選舉和總統選舉,需要爭取他們的選票。就在一個月前,韓國基督新教總聯合會宣布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旨在推進廢除有關宗教教職人員徵稅的法案。
在「現代人的危機意識」中發展的新興宗教
對於傳統宗教以外的數百種規模不等的小型宗教團體,韓國學者一般使用「新興宗教」一詞委婉地指稱。該稱呼的由來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宗教團體魚龍混雜,難以對它們進行單一定性,只能用相對於傳統宗教的「新興」比較合適。另一方面是從出現時間來看,「新興宗教」指1860年後出現的宗教,這年,朝鮮哲學家崔濟愚創立了被稱為韓國民族宗教的東學(後改稱為天道教)。
對於新興宗教的數量以及信徒數量,韓國政府並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1976年《東亞日報》的文章援引時任韓國新興宗教問題研究所所長卓明煥的調查說,該國當時共有302種新興宗教,約181.5萬信徒。這些宗教團體裡,兩成左右教義是健全的,剩下的大部分都在濫用憲法上保障的信仰自由原則,把各種教義咒術化,具有反社會、反道德傾向。按年代來看,1945年後出現了245種新興宗教,佔總數的82%。
1986年,由韓國宗教學會主導的《韓國新興宗教實際情況調查報告》顯示,韓國當時存在155個新興宗教。受城市化影響,那時新興宗教也出現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現象,其中75%左右集中在城市地區。與此同時,在崇尚科學的潮流下,大部分這類宗教團體掛著「研究院」(比如心靈科學研究院)、「協會」(比如祈禱會)等牌子。報告稱,許多新興宗教利用城市平民階層精神上的緊張、壓力和不安,作為其擴大規模的基礎。
《東亞日報》文章總結說,並不是所有的新興宗教團體都是偽宗教,比如圓佛教和天道教等都有較深的社會根基。而偽宗教通常具有以下特徵:強調只有本教信徒能夠被救贖;散布世界末日論,製造恐怖氛圍以誘導或強迫信徒捐獻錢財;肆意歪曲《聖經》或其他宗教經典;以教主為首的核心幹部們多有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這些偽宗教最開始都會把上帝或其他神作為信仰對象,但隨後就會轉向對教主本人的神化運動,把教主作為崇拜對象。曾有首爾大學宗教學系教授認為,韓國的偽宗教數量看上去在增加,但其特性決定它們生滅很快,再加上不少信徒會被傳統宗教搶走,因此實際數量應該不是很多。
韓國對偽宗教的態度相對來說較寬容。由於這些宗教團體的封閉性和保密性,它們平時不為外界所知,只有出現問題被曝光時才會受到關注。而政府也或多或少看重這些團體信徒手中的選票,在問題浮出水面之前儘可能不插手。
大部分偽宗教的教義是對傳統宗教和各種本土及外來思想的排列組合式的提取、混合和雜糅,教義往往邏輯混亂、前後矛盾,為什麼會有人陷入其中呢?「現代人的危機意識」,《東亞日報》援引專家的觀點這樣說。具體來看,原因是無法消解工業社會內在的病理現象,即無法消除被忽視的感覺、價值觀上的混亂、被剝奪感和高度的緊張感等,所以有人渴望「救世主」來消除自己的不安感。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柳英權2012年在《韓國基督新教諮詢學會報》上發表的論文說,新興宗教大概有200多種,信徒人數約兩三百萬。根據專家調查和韓媒報導來看,其中20%左右的團體具有健全的教義,60%-70%雖然在教義上比較混亂,也容易引發非議,但不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剩下的10%-20%則被韓國宗教研究專家視為有潛在的犯罪可能性。
宗教組織企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至今仍沒有一部對各種宗教團體和組織進行規範管理的正式法律。1988年韓國曾討論引入像日本那樣的《宗教法人法》,但因擔心侵害宗教自由而不了了之。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發生了宗教研究家卓明煥被狂熱信徒殺害的駭人事件,是時,韓國社會再次強烈呼籲引入《宗教法人法》,以對宗教組織進行認證、頒發許可並實施監督,但最終仍然無果。
針對為何出現大量新興宗教的問題,不少韓國宗教問題專家還會提及傳統宗教的責任。他們認為,偽宗教的大部分信徒是社會上被忽視的群體,而規模日益擴大的傳統宗教未能很好地接納他們,並照顧到他們的需求。韓國宗教研究會前會長尹承容曾有這樣的觀點:「一部分傳統宗教團體日益企業化,忽視了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偽宗教的發展勢頭。」
根據韓國學者分析,確實有部分傳統宗教團體在追求數量型增長,有時單個教會擁有上萬信徒。這些團體追求擴大規模,或和自身宗教熱情有關,或與各宗教之間的競爭有關,也有可能和信徒增加便意味著財物捐贈增加有關。有意思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出現各大宗教上報信徒數量相加超過韓國總人口的現象。比如《韓民族新聞》1993年的一篇社論指出,根據當年7月韓國統計廳的結果,韓國宗教人口有6629萬,而當時的總人口是4450萬左右。
根據2015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韓國單人家庭多達520.3萬,此後韓國基督新教界呼籲,要開展相應的研究並對傳教策略做出調整,以吸引這些新形態的單人家庭成員。乍聽之下,這有些像商家在吸引顧客。
當然,正如韓國《每日經濟》的專欄文章所說,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宗教整體而言為韓國社會的穩定做出很大貢獻,對此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葛小輝 作者是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