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吟著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感悟著詩詞的韻律和韻味,在小區前浦興公園的草坪上散步,一陣秋風吹來,不禁地心曠神怡,思潮洶湧,心潮澎湃……
《秋詞》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人們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地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
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引張戒《歲寒堂詩話》)兵的個性,「鐵」的靈魂,使我聯想到:我們鐵道兵雖然退出了軍隊序列,就像花兒飄落在秋天的樹葉裡,但是這隻「鶴」,不,這隻鯤鵬,留下了52條,12590多公裡鐵路幹支線及北京地鐵等重大工程的碩果,不是秋天的果實纍纍嗎?
這隻鶴儼然就是我們鐵道兵的化身,鐵道兵奮鬥精神的體現。雖然從1984年1月1日起,火紅的軍旗不屬於我們,嘹亮的軍號不屬於我們,領章和帽徽不屬於我們,莊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不屬於我們,但是我們廣大的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偉大的鐵道兵精神始終激勵我們前行,鐵道兵的退役軍人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這隻被「冷落」的鶴不還是衝破了「寂寥」在拼搏奮進嗎?不正是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中「詩言志」,「詩情」志氣嗎?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冷落」、「寂寥」。何況我們是能徵善戰的鋼鐵勁旅———鐵道兵!
佇立在秋風中,秋風吹拂著臉頰,清爽愜意。颯颯秋風,靈動而飄逸。如此善解人意,帶給肌膚最舒適的感覺,微涼而無寒意,舒爽而不凜冽。樹葉隨風簌簌作響,搖了葉落,更是攜了一陣陣菊花的清香飄然而至,醉人的芬芳,縹緲襲人,不妨借取她的溫暖與慰籍,來抵禦這個秋天的蕭索與輕寒。
在秋風中沉思,在不經意間去觸碰那些早已塵封多年的往事,才發現軍旅生涯並未走遠,他仍在腦海縈繞,刻骨銘心地留在自己的心底。
在秋風中行走,濛濛的細雨,沐滌我所有的煩憂,洗去我滿身的塵埃。我不怕「秋風秋雨煞人」,也不怕「留得殘荷聽雨聲」,那也是屬於秋天的韻味,即使傷感孤獨,也是一種美麗心情。應了那句「秋應為黃葉,雨不厭青苔」。
走進了秋天,路旁的草木收斂了夏日的張揚,變得低調內斂起來,但她的氣味是清香的,綿長的。花朵的芬芳消散,果實的味道悄然出來,草木們好像秉承著謙遜之風,紛紛埋下頭來,把清香的味道呈現出來。草木知秋,歲月留香。鐵兵知秋,功勳留香!
早些年說起秋天,自己總有種傷感、悲涼的感覺。《紅樓夢》裡那段《秋窗風雨夕》裡的悲秋:
秋花慘澹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
那堪風雨助悽涼……
這悽涼的情景曾經讓我賠了不少淚水。現在想,曹雪芹也有對那時社會不滿的情結在裡面,所以借這秋景暗喻一番。時過境遷,看過一個個的秋天來來去去,這悽涼的情景也已淡去。
相比之下,王勃那:「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人間絕句,為我們展開一幅絕美的秋景圖,折服了多少人深深地為之迷醉。
如果把四季比喻成人生,那麼秋天就是人生的中年時期。經歷了少年的求學,青年的打拼,軍旅的磨練,中年就是收穫成功的時期。
人生的花果都在這一時期得到盡情的綻放。拋開了春的年少輕狂,夏的張揚跋扈,秋,讓人變得沉穩睿智。吸取了成長歲月的精華,經歷了一生中的風霜與坎坷的磨礪,不為成功而雀躍,不為失敗而氣餒。
具有了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淡定。就像一棵成熟的桂樹,成長歲月培養起來的那種堅強高貴的氣質,是沒有經歷風霜磨礪的懵懂少年無法相比的。就像小草無法理解桂樹的高貴,春花不懂秋菊的傲氣。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噬人狂。」《秋詞》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秋詞》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
我吟《秋詞》,仰望天空,天高雲淡,萬裡碧空澄澈無邊。天空呈現出從未有過的高遠,世界仿佛因此開闊了許多,人的胸懷也開闊起來。「秋風起兮白雲飛」,秋風拂過,我頓感神清氣爽,淡然地走向人生的秋季,心也清澈通透。
秋之高潔,我欽佩你。秋之美麗,我欣賞你。秋之寓意,我讚美你!
我愛你,秋天!
(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
作者:三師 吳鳳祥
責編:毛秘 《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