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島礁中有可利用的淡水資源 雨水在高溫、高溼、高鹽的條件下貯存6個月不會變質 這一研究成果使西沙軍民結束了靠船運淡水生存的歷史,也獲得了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西沙群島位於我國南海中部,由32個平均面積0.3平方公裡的珊瑚島礁組成。由於這些島礁上過去沒有
可供飲用的淡水,只能長期從海南島遠距離運水。島上每人每天僅有10升的供水定額,加上高溫、高溼、高鹽,生存條件惡劣。
由海軍工程技術管理室、後勤工程學院、原海軍後勤學院組成的聯合攻關課題組,從1993年開始進行西沙淡水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10年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28次赴西沙,對19個島礁進行了反覆勘測研究,通過1000餘次的試驗,取得了25000多組數據。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在世界上首創了珊瑚島礁淡水資源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開採技術工藝和可持續開發戰略,雨水在高溫、高溼、高鹽條件下長期保鮮貯存,島礁淡水和雨水資源一體化開發等。國家有關專家認為,上述4個方面,均屬重大國際創新。
據課題組成員方振東教授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已於4年前開始在西沙群島推廣應用,目前每年實際開發應用淡水23萬立方米,基本滿足了西沙軍民的生活用水和過往艦艇的補水需要。自2000年起,在正常降雨年份,基本不需要從海南島運送淡水。據統計,4年來僅運水費用一項,就累計節省了1.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