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上午,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暨清控遺產DIBO聯盟論壇「保護利用與城市創新——歷史文化名街的十年」在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舉辦。大會通過來自一線工作者的案例分享、經驗介紹、問題總結,以及來自前沿研究者的方法探討、反思總結和制度分析,從多個視角不同程度地展現了「保護利用與城市創新——歷史文化名街的十年」這一主題。
2019年12月15日上午,由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主辦,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青島市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清控遺產DIBO聯盟協辦的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暨清控遺產DIBO聯盟論壇「保護利用與城市創新——歷史文化名街的十年」在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舉辦。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黃元、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會長張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住建部歷史文化傳承專委會主任委員呂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總/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理事趙中樞、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民間藝術產業示範基地主任呂春生、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霍曉衛等領導和嘉賓,及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上海衡復路、廣州荔灣區沙面歷史文化名街等國內科研院所、設計單位、諮詢機構的歷史街區保護管理的從業者、研究者和全國各地街區代表,共計150餘人參與了此次盛會。
會議由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黃元、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榮峰發言致辭。黃元副會長在致辭中闡述了歷史文化名街在我國文化遺產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概括和總結了自歷史文化名街專委會從成立至今所取得的成績,並指出此次年會「保護利用與城市創新——歷史文化名街的十年」為主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榮峰表示,歷史街區和風貌建築是青島這座海濱城市百年歷史文化傳承的根脈,而市北區作為百年青島的歷史原點,將迎來「走得更快,發展得更好」的歷史機遇期。他相信,在各位嘉賓和朋友的支持下,市北區將成為新金融、新業態茁壯成長的沃土,早日實現老城區的轉型升級,為青島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做出更大貢獻。
常青院士認為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進程。將歷史古蹟當作神聖紀念物進行「隔離式保護」,恰恰是建築現代性的極力推崇者勒·柯布西埃等現代建築大師們率先倡導的,到了後現代時期又有了新舊交融的「拼貼城市」理論,而晚近的一種保護理論動態則提出:城市遺產應具有雙重推力,不但要藉助技術手段推動內在的遺產保存,而且要運用記憶文化推動外在的城市進化。街區保護的原則既要「修舊如舊」,保留時間所造成的客觀狀態;又要「整舊如故」,尋找客觀依據重現文物昔日原貌。常青院士通過分享海口騎樓老街的修繕和整飭工程,系統地介紹了在實際的工程實踐中如何對街區的結構、肌理、街廓的建築、景觀進行修繕和整飭,以及如何激活街區的集體記憶和歷史場景。
文化產業和創新經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杰教授以《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策劃方法探索》為題,選取以文化、商業、金融為代表基底的三個歷史街區典型案例進行解讀,分別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分析闡述了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的思路和策劃方法,並提出保護利用五大要點:1、內容上,挖掘遺產價值,整合文化資源,營造特色氛圍;2、場景上,依託遺產空間,組織人群動線,創造文化地標;3、功能上,「產業-消費-社區」融合,「生產-生活-居住」互補;4、界面上,尺度宜人,向城市打開;5、交通上,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公共設施可停可達。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會長 張杰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呂舟教授認為與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相比,歷史文化街區更多地承載了城市文化多樣性的生活方式,是歷史遺存與傳統生活方式最密切的結合體,是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和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不應局限於保護物質遺存與風貌外觀,也應重視保護城市生活特徵、傳統習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呂舟教授反對「騰籠換鳥」式的街區保護,他認為將歷史與當代生活分離將導致街區活力和真實性的喪失。呂舟教授進一步以雨兒胡同修繕、書聖故裡街區更新等案例說明如何在實踐中通過微改造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保持街區的真實性與韻味。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住建部歷史文化傳承專委會主任委員 呂舟
上海安墨吉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薛鳴華總監介紹了自2015年以來在上海衡復歷史風貌區重要道路的具體保護提升項目上的實踐經驗。在上海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進行的保護與改造項目,其規劃思路經歷了由2015年的「五違四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到2016年「風貌道路保護與景觀品質提升思路」,到2017年「以風貌道路街區文化藝術、社區活力導向」,到2018年「道路精細化管理與風貌區整體品質提升」的轉變和演進。形成了以「街道風貌管理總則12項要素」、「一棟一冊」風貌管理細則、「街道風貌管理精細化的長效機制」等街道風貌管控總則、細則組成的精細化管理導則。
原青島市規劃局展二鵬總工程師通過「裡院九問」,提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和裡院是城市發展的寶貴遺存和文化財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和載體,是青島特有的「綠水青山」,青島歷史城區申遺的主題空間和重要板塊。在統一規劃、整體保護基礎上的有機更新、結構優化、產業復興和民生改善,是實現歷史文化街區資源價值,確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適應城市化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國土空間資源高質量,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和文化品質,引導青島建設綠色、開放、包容的現代化國際都市的重要途徑。
原青島市規劃局總工程師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委員 展二鵬
清控遺產DIBO聯盟副理事長劉巖先生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運營有別於普通房地產的商業運營,有其自身的規律,因此普通的大型商業運營團隊很難介入。為了改變國內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重投資、輕運營的問題,必須在設計、投資、建造、運營的全流程都貫徹規劃設計(場景)+運營策劃(內容)兩條腿走路的運作模式。劉巖副理事長結合北京模式口與景德鎮陶溪川兩個案例分享了清華DIBO聯盟在遺產地運營實踐中的工作方法:首先要定調性、定規模、定業態;其次要結合空間規劃建議把業態內容落實到城市場景;最後要通過遺產地品牌的樹立,建立對相關社群的黏性,達到長期維持遺產地人氣的目標。
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總工程師劉文崢女士在會上介紹了沙面街區保護的實施案例及項目建設的思考。劉總工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的核心是「建設有溫度的城市」,重點是做好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基於新時代的要求,使老街煥發「新活力」。沙面歷史街區的改造從「交通、綠化、場景、生活、建築、文化」等八個方面進行精細化設計,打造「西廣州、漫沙面」。劉文崢總工在報告最後提出關於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的思考要點:1. 既要宏大規劃,也要精細行動;2.強調城市微觀尺度對人性的關懷;3.空間營造倒逼業態升級,循環推進。
基於目前主題商業在業態、品牌、運營模式等方面存在同質化現象的問題,北京分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吳雨霏副總經理提出了「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將用戶需求放在首位,結合網際網路傳達與AI 人工智慧等新科技來補充項目運營階段的推廣問題,並提出網際網路有利於補充增強用戶粘度,支持商業街區的運營紅利。報告通過解讀故宮、陶溪川、金融街三種典型屬性的實際案例,詳細闡述了如何運用「文化IP」、「粉絲經濟」、「AI智能」等方法手段提升商業價值的新思路。
北京分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及管理合伙人、戰略&策劃副總經理 吳雨霏
正經做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鄭國慰先生指出相較於基礎的物質滿足,千禧一代(1982-2000年間出生群體)更重視社交分享、社群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實現等心理需求,因此他們個人主義的生活方式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存在脫節的問題。正經做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就是從年輕人的視覺語言和社交模式出發,通過充滿生活細節的藝術裝置、主題展覽、快閃活動等藝術設計手段來展現時下熱門的社會話題,讓千禧一族在拍照、玩耍、沉浸式體驗的同時產生更多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思考,也起到在國際語境下傳播和輸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鄭國慰先生分享了正經動物園、正經瘋人院、正經餃子館等「正經系列」原創IP展覽,展示了他們針對千禧一代社交模式的藝術實踐。
專家對談環節由名街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霍曉衛、清控遺產DIBO聯盟副理事長林霄主持。主要圍繞「歷史文化名城與城市創新的關係」、「歷史文化名街的時代價值」等方面展開。對談嘉賓分別就「促進城市創新的角度」,「融入城市創新的挑戰」,「參與城市創新設計的經濟運營」以及歷史文化街區與科技、運營、經濟等方面的融合方式等問題交流觀點、分享經驗。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霍曉衛
本次年會除為大家帶來行業的前沿資訊以及權威報告外,還播放了《歷史文化名街的十年》主題視頻,向大家展示了歷史文化名街十年間的發展歷程和成果,並組織與會嘉賓參觀了青島市八大關、館陶路、四方路、中山路等歷史街區。
視頻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作展示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歷史文化名街是文化遺產的重要類型,傳承著一個地區的在地文化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大會通過來自一線工作者的案例分享、經驗介紹、問題總結,以及來自前沿研究者的方法探討、反思總結和制度分析,從多個視角不同程度地展現了「保護利用與城市創新—歷史文化名街的十年」這一主題。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活動自2009年啟動,至今已經有十年歷史,陸續評選並向社會推介了五屆共50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3年成立的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長期以來在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研究、學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今後,將繼續開展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利用與宣傳推廣,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城市創新與發展。
編輯/排版|餘婷婷
封面圖/圖片|清華同衡 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
供稿|清華同衡 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