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上方↑「懷寧獨秀論壇」免費訂閱
太子河的古老傳說
石牌東南三、四裡有條小河名叫太子河,河上有座橋叫太子橋。為什麼這偏遠之地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竟被稱做太子河呢?
相傳在明朝末年,這裡有兩座小廟:一在小河南岸的張家壇;一在北岸的高廟山。由於社會動蕩,小廟香火冷落。在全國風傳李闖王殺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太子潛逃的時候,有兩個逃難的人來到這裡,削髮為僧。那個皮膚白晰的年輕人住進了張家壇廟,另一人40開外,體魄健壯,住進了高廟。
鄉民們漸漸發現中年和尚每天都要去看望年輕和尚,替他打柴擔水,態度十分恭敬,象是主僕。鄉民疑心年輕和尚就是逃難的太子。有人就半真半假地當著他們的面說起此事,這時二僧總是雙手合十,俯首念「阿彌陀佛」,避而不答。
不久,李闖王兵敗,清軍入關,長驅直入。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終日。一天,一小股清軍經過高廟附近的郝家山一帶,一時間火光沖天,哭喊聲震地。突然,一個大漢衝殺過來,清兵倉促應戰,竟不敵,四散而逃。大漢又帶頭奮力撲滅大火,在煙霧中,人們認出那正是高廟的和尚。
鄉民好奇,感激之餘更想弄清二僧的來歷。一個晴朗的上午,中年和尚又到張家壇廟去了,有好事者想看個究竟,可廟門已被關上。那人便爬到樹上向廟裡看,只見一片金光閃爍,原來院裡正攤曬著一件袍子,袍子上繡的金龍在陽光的映照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華。
原來,年輕的和尚真的就是潛逃的太子。李闖王殺到北京的時候,崇禎見大勢已去,便把太子託給一員武將,叫他們潛出北京城逃命。當他們歷盡艱險來到這裡時,盤纏用完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忽想臨行時皇帝曾交給一個錦囊,打開一看,裡面是一束頭髮,他們領悟到這是皇帝叫他們在走投無路時,遁入空門,於是就分別在這兩個小廟裡安下身來。
許多年過去了,兩位和尚先後圓寂,肉身不腐,被裝修成肉身菩薩,遠近聞名。這就是太子河、太子橋得名的由來。
歡迎遊客到懷寧縣石牌鎮楊段村董新屋聽太子河傳說,賞太子河風景,品董家特色酒,嘗農家之樂!
講 述 者:秋 楓 男 60歲 離休幹部 高中
採 錄 者:楊 踐 男 退休中學教師
採錄時間:1989年春
採錄地點:懷寧縣石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