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跟朋友坐在咖啡店閒聊,一切看似都很平常,但是你突然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咖啡店的環境,坐在你對面的友人,你們所說的內容,一切都如此熟悉,甚至你能預測接下來要發生什麼;或者你一個人走在某條路上,你可以百分百確認自己從來沒來過這,但是你卻感覺自己來過,因為這條路周邊的風景如此熟悉,一瞬間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還是在現實中……
這時候我們會情不自禁的說:哎,剛才那一幕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歷過。
可是你理智分析一下又覺得不太可能,而這種突然感覺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甚至能預測接下來要發生什麼的狀態其實就是既視感。
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既」是「已經」的意思,所謂既視感就是已經有過的視覺感受,簡而言之就是似曾相識。
既視感一詞是經由日語的法語外來詞,最先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法國心理學家艾米利·波拉克。
既視感包括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某種場景好像在什麼時候經歷過;
第二種是某種感覺好像在什麼時候有過;
最後一種是某個地方好像曾經來過。
如果你有過既視感不用覺得驚慌,也不要覺得自己天賦異稟,事實上根據《科學美國人》的調查顯示:
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感覺,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過不止一次,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這種奇特的感受,根據報告顯示第一次出現這個情況一般是在6-10歲之間。
那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既視感呢?
科學界對此的解釋莫衷一是,神經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記憶的存儲出現了短暫的障礙:
我們每天都會接受海量的信息,當然大部分信息你是沒有意識到的,或者你主觀上認為自己並沒有留意那些信息。
比如迎面而過的這個人,路邊停的那輛車,你覺得自己不過匆匆一掃而過,但實際上這些畫面這些信息都已經被你的記憶庫所記錄並存儲起來了,之後它可能一直呆在你大腦的某個角落裡,但也可能突然在某一刻被提取出來。
比如當你感覺自己疲倦有壓力的時候,或者是身處陌生環境的時候,此時大腦無法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很好的處理,於是就出現了「故障」,那些碎片化的記憶就被提取出來,繼而讓你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還有一個說法是,導致記憶系統出現錯誤的真正原因跟我們大腦中一個稱之為「海馬體」的結構有關。
我們的記憶分為語義記憶跟情景記憶,海馬體就像是大腦的圖書管理員,負責將大腦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分類,當然它也能識別記憶之間的共同特徵。
所以當我們遇到一個與過去經歷相似的情景時,海馬體就會在記憶中尋找相似的經歷,然後將現在的印象認為是發生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