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等單位日前發布的2009年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展報告》指出,目前公民身份證信息洩露情況非常嚴重。記者隨後暗訪發現,網絡上叫賣居民身份證複印件、掃描件,正成為不法分子的又一條生財之道。
記者調查:
區縣身份證都能買
昨日,記者在百度搜索「叫賣身份證複印件」後,發現類似業務頁面逾十頁之多。
記者與其中一位QQ號為287928070、郵寄地址為北京東城區的賣家取得聯繫。賣家的網名很直白——「身份證信息」。在口頭宣稱證件絕對真實後,賣家表示,身份證的掃描件和複印件是一個價:5元一張,5張起賣,量大從優,全國各地的都有。為表明手裡「有貨」,對方主動傳來符合記者「80後」、「萬州籍」要求的男子身份證一張。記者看到,這張是二代身份證,姓名、年齡、地址等要素一應俱全。
賣家一再催促打款:只要25元,可寄來5張重慶任何區縣的身份證掃描件。
市民反應:
最怕莫名欠下巨債
「我最怕身份證被隨意外洩,讓我莫名欠下巨債!」市民葉小姐碰到正在街頭隨意採訪的記者時如此表示。
原來,身為聯通公司營業員的葉小姐,此前莫名其妙地收到一張手機欠費催款單——自己名下冒出10多個手機號,已欠下了1800元話費和逾千元的滯納金!她查詢獲悉,自己的身份證複印件被人利用了。但她怎麼也想不起身份證從何處洩露出去。
《中國法治發展報告》指出:雖然《身份證法》對查驗身份證有嚴格規定,但目前從小區保安到私企僱主,均可以公共安全的名義查驗身份證。尤其是銀行、房地產公司等,洩露客戶信息非常嚴重。
對此,市民雖然誠惶誠恐,卻倍感無奈:上學要用身份證,找工作要用,買房要用,外出旅遊住店要用,去外單位進門登記要用……「比如去陌生小區,物管要求登記身份證,難道自己能固執地去告對方違法嗎?」市民裴茜表示。
記者 朱昕勤
危害案例》》
個案
1
求購貨物克隆身份證
2007年3月24日,生意人謝軍(化名)在身份證和銀行卡都在身上的情況下,帳戶上的10萬元存款被人取走。
據渝中區公安分局經偵支隊偵查,案發前一天,嫌疑人曾來到謝軍門市,要求購買200隻電瓶,並提出通過銀行劃款,需登記謝軍的身份證和銀行卡。見大生意上門,謝軍沒有防備就拿出了身份證。結果,該身份證被嫌疑人克隆,銀行卡密碼也被「破譯」,存款不翼而飛。
藍皮書告誡:公民切不可隨意洩露身份證信息,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個案
2
私扣他人信用卡透支
楊家坪某小區業主黎強在銀行辦理信用卡,隨後銀行用信函的方式把卡郵寄給他。然而,信函被小區保安劉寧(化名)截留。
劉寧以小區物管的名義,以給業主送生日禮物為由,騙得黎強和妻子的身份證號碼等。他按照信函上的說明,一步步將信用卡激活,然後在ATM機上分4次透支了1800元。
藍皮書指出:銀行金融、房地產商、小區物管、學校旅社、婚介公司等單位和個人,比較容易接觸到身份證,更容易洩露身份證信息,公民更應警惕。
新法規定》》
出售個人信息
最高判3年
上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七)。該修正案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