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季如何避暑,最後一種方法簡直了

2021-02-12 FM1035湖州交通廣播

自颱風走後,氣溫越來越高的悶熱天氣著實讓每個小夥伴都挨不住了!更有人發朋友圈聲稱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空調給的,三伏天還沒到,就能讓大家發出這樣的感慨也是沒誰了。朋友圈還接連有小夥伴發聲說家裡停電了,發生這樣的悲劇想一想都會一身汗。而面對炎熱的夏季,古人又是如何避暑的呢?帶著你的好奇,讓我們一起來發掘古人的智慧吧!



古人避暑神器一:搖扇納涼


  扇子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與現代人們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葉子,用壞了隨即換新的即可。


夏季納涼神器 老百姓的選擇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葉子顯然不能滿足於人們的使用,並且很不結實,總是換來換去也著實麻煩。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採用竹子編的,古代人多採用這種方式納涼,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而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則會採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輕鬆也顯檔次。

  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則喜歡在扇面上吟詩作畫,彰顯自己的學識且較為文雅,如果是達官顯貴,一般會有專屬的搖扇丫鬟,"人工風扇"在酷夏之際納涼,這feel倍兒爽!

古人避暑神器二:專屬涼屋


    位於承德的避暑山莊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座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


  當然,避暑山莊這種納涼之地並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涼屋"與避暑山莊有所不同,當然同樣並非一般家庭所能享受的,依舊是王公貴族的專屬。


依山傍水而建的"涼屋"


  在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季避暑的涼殿,在其中央會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遠離,通過扇輪傳動,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可利用機械將冷水傳送到屋頂,順其屋簷流下,形成人造水簾,以實現消暑的目的。

  而無論避暑山莊亦或"涼屋"都屬於王公大臣的專屬納涼之地,作為普通百姓則是無福消受的,因此屬於"土豪"避暑方式,並不普及。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塊


  在古代並沒有發電裝置,更不要說冰箱這等家電設備了,但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了可儲存冰塊的冰窖。當然,這種豪奢的東西註定不凡,同樣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會儲藏大量的天然冰塊在冰窖中,待來年夏季的時候,並可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室內起到降溫納涼的功效。


看著就清爽!


  通過最簡單的物理機制,冰塊通過吸收周圍的熱量融化,進而實現降低室溫的作用,給達官貴人帶來清爽的氣候,並且這種利用冰塊納涼的方式不是產生任何汙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無窮!

  而這種冰塊納涼的方式到了明清時期,基本已經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都會通過這種冰塊融化的方式來降低氣溫,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僅局限於外部舒適的氣溫,還有便是消暑的美食。而當下人們夏季可選擇冰鎮飲品、冰激凌等冷飲消減內心的燥熱。而在古代,同樣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時,民間便有自知的"湯餅",而到了宋代,避暑食品種類更加繁多,如瓜、李、荷葉、綠豆湯、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眾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便有記在,"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讚美。


炎炎夏日 來上一碗綠豆湯也是不錯的享受


  時至今日,綠豆湯仍舊成為眾多家庭夏季消暑的飲品之一,另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可見古代早有此妙招。

  而除了綠豆湯外,清朝北京地區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而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喝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爽食物度夏。可見古人在飲食方面也很講究,在酷暑也有專屬美食。

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


    除了人們住的、吃的,必然還得有用的,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大國",眾所周知景德鎮被人們譽為瓷都,生產各種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擺件等外,還可製成瓷枕。

  沒錯,就是瓷枕!這種枕頭的表面有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來也自然舒適。所謂"半窗千裡月,一枕五更風",應該是古人對瓷枕對好的謳歌。

避暑瓷枕


  夏季除了悶熱的天氣,對於惱人的蚊蟲同樣也是一大難題,而當今人們有100種殺死蚊蟲的辦法,但古代可沒有那麼多殺蚊方法。因此如何躲避蚊蟲,同樣是夏季面臨的一大難題。

  當然,這也難不倒聰明的古人,一般古人都會躲在蚊帳裡睡覺,但久而久之便有了新的花樣,人們會在蚊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飄四溢。對於失眠的朋友而言,可有一定的催眠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六:終極大招!


  俗話說的好"心靜自然涼",而古時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固"涼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詩中表示"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同為詩人的王維為了應對酷暑,竟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連忘返,留給後人百讀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煩躁的夏季保持一顆平常心 心靜自然涼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訓話而編錄成《庭訓格言》,其中一則訓文為《心靜自然涼》,大致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會不熱,並且還指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可見古人如此境界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當然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人在心情煩躁的時候,確實容易產生燥熱,心情確實會導致外在的變化,因此在這個悶熱煩躁的夏季,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同樣有利於避暑消熱。

----

來源:中關村在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看他們的詩作,感悟古人避暑的方法
    當然可行了,這可是絕佳的避暑方法,天然的「空調」。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其實古人也有很多的方法,有很多描寫夏天的詩,這也能看出來古人面對夏天的酷熱時在做什麼?今天就介紹三首古詩吧。第一首詩是《夏日》:長夏江村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
  • 夏季飲食寶典:現代人夏天能吃「涼食」,那古人怎麼飲食避暑呢?
    這種神仙一般的小日子,是現代人對抗酷暑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較低及物質資源匱乏,根本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生活在這種條件下的古代人,如何度過酷熱難耐的夏季呢?其實,對於生存能力特別強的古人而言,為了可以更有力的對抗高溫,他們也發明了很多避暑神器。其中,較為實用的方法除了待在陰涼處之外,還可以一邊搖著扇子一邊吃避暑飲食。
  •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就不能享有自動風扇,冰箱、空調這些設施。他們甚至還有中央空調……我們不妨穿越千年炎炎盛夏,與古人共消酷暑,享受絲絲清涼透徹脊背!
  • 到了「大暑」這個節氣,古人則有一種避暑利器,但普通家庭用不起
    除了用冰來降溫,古人還想出了其他的辦法,打發這個讓人不愉快的季節。在先秦的時候,四面通風的亭子,就是很好的消暑地。我們現在去一些園林,就會發現一些水榭,這也是古人夏天用來避暑的好地方。它的面積不會太大,現在有些地方會仿製這些建築,更多的是讓遊客駐足休息罷了。
  • 看看古人是用什麼方法來納涼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大家可以利用各種方法來避暑,無論是電風扇還是空調,這些都能讓我們在炎炎夏日,舒服的度過。但是在古代那個沒有電的時代,古人也是要每年都度過這樣的夏日,那他們是靠什麼方法來度過這樣難熬的夏季呢?第一、在飲食上降低體溫。
  •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生活小貼士
    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  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就不能享有自動風扇,冰箱、空調這些設施。他們甚至還有中央空調……  我們不妨穿越千年炎炎盛夏,與古人共消酷暑,享受絲絲清涼透徹脊背!
  • 古人避暑大法,清代有避暑山莊,其他朝代有什麼?人們怎麼避暑?
    炎炎夏日,酷熱難當,相信如何避暑是夏天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當今社會,我們有空調、冰箱、風扇等這些科技產品,足以讓我們挨過酷熱的夏天。但是在古代沒有這些科技產品做輔助,想要挨過酷暑,相信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古人們為了適應環境,對於如何也是獨創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
  • 夏季避暑香包的配方
    古人於夏季必佩香囊,否則為失禮。為什麼這麼重視呢?
  • 古人夏季如何驅趕蚊蟲?除了「以莽草燻之」,還有哪些「土」妙招
    但是生活於古代的人們,由於條件相對來說比較簡陋,他們又是怎麼避暑和驅趕惱人的蚊蟲呢?事實上大家完全沒有必要為古人擔憂,在對付蚊蟲這件事情上,他們的做法甚至比現代人還優秀。據《周禮》記載古人會在夏季之時,「以莽草燻之,凡庶蠱之事」。簡單的說就是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蚊香」驅蚊了。
  • 古人避暑有奇招,兩千多年前就有空調房?
    專家說,古人度夏比我們現代人瀟灑,甚至更有趣。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這種冷桶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 歷史丨古人避暑各有妙招 長沙宋人吃冰淇淋
    當下,避暑成了每個市民「最熱」的事情,不少市民都愛窩在空調房裡享受冷氣。 夏日炎炎似火,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呢?「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古人的納涼方法當然不是開窗戶這麼簡單 先秦的「窟室」漢代的清涼殿 兩千多年前就有「空調」
  • 古人避暑的那些事兒
    綠色植物可以吸收陽光,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已經懂得了這個科學道理。古人會在院落周邊有計劃地栽植一些諸如槐樹、杏樹、榆樹、楊樹、棗樹、梨樹、梧桐等速生闊葉樹木,也在院落外圍搭蔭棚,種絲瓜、苦瓜、南瓜、瓠瓜、冬瓜、扁豆和葡萄等植物遮陽避暑,以減緩直射陽光的強度,給人創造一個適宜的小氣候環境。
  • 夏天避暑靠空調,古人避暑靠……「夫人」?
    想啥呢……有研究證明,古代人享受的夏季桑拿可一點都不比我們少……而且也有研究證明,1000年前的古人和我們現代人體質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古人也是人,一樣會熟的。不過由於古人需要經常進行體力勞動,肉質上會比我們更有嚼勁。(認真臉)
  • 沒有空調房,古人有何避暑妙招? | 英語頭條
    炎炎夏日,我們現代人可以在空調房裡享受冷飲,但古人是如何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情況下避暑降溫、享受清涼一夏的呢?Icehouse and ice ticket一、冰窖和冰票。早先冰鑑是一種陶器,後來材質改為了青銅。冰鑑可以看做是古人的冰箱,可以用來製作冷飲。將食物放入冰鑑內,蓋上蓋子,過一會兒飲料就會變涼。Hiding food in the well三、井中藏食。
  • 夏天如何避暑 夏季怎樣避暑更涼快
    夏季又來臨了,很多地方都變得非常炎熱,這種炎熱的天氣,如果家裡沒有空調的話,應該怎樣採用其他的有效方法來避暑呢?其實,避暑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多學幾種,然後採用自己最適合的方法。用稍低於體溫的水衝涼。
  • 炎熱的夏天,看看古人是怎麼避暑的,多重降溫,涼爽舒適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納涼的呢?在先秦時期,皇宮中有」空調房「,這個」空調房「和現代人的空調房沒一點關係,先秦的」空調房「就是現在的地下室。到了漢代時期,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
  • 古人在炎熱的夏季該如何納涼?《我在頤和園等你》告訴你答案
    頤和園作為全國最著名的皇室園林,在清朝時期一直是皇室親族避暑納涼的寶地,更有著"夏宮"之稱。除了植物繁多,水域面積大以外,頤和園內還隱藏了一些古人納涼的秘寶。近日,在一檔由《神武4》手遊全程陪伴的大型園林文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中,蘇州街特邀總幹事張國立,"頤"式生活首席體驗官、蘇州街特邀幹事鄭爽,蘇州街特邀幹事王鶴棣以及飛行幹事於朦朧組成的"幹事團"就開啟了"頤和盛夏"線,一同探索了清朝時期隱藏在頤和園內的那些古人避暑納涼的奇招。
  • 夏季避暑旅遊勝地 夏季避暑旅遊好去處
    一到夏天,大家出遊的目的基本是以尋找涼快的地方為主,拒絕汗流浹背,只想在涼涼的溫度下,遊覽祖國大好河山,這才是大家心中的夏日旅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幾處夏季避暑旅遊勝地,一起看看吧。
  • 三伏天到了,古代有什麼降溫避暑的好方法,快來看看古人的智慧吧
    然而我們不禁思考,在古代沒有這些現代化的降溫設備的時候,我們的古人們是怎麼度過這炎熱的夏季呢?1、古老多樣的扇子當然,最古老的降溫工具就是一直以來的扇子了。扇子在我國的歷史可謂是太過於悠久了,從遠古時期的原始社會,他們就用簡單的樹葉等物品做成扇子。
  • 高溫襲擊鐵嶺,這些奇葩的避暑方式,你見過嗎?
    那麼如何正確避暑?這是個從古至今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人類的瘋狂避暑方法。古人如何避暑首先,在沒有電器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古代的夏天同樣有蚊蟲,所以蚊帳和瓷枕就成了夏季標配。有人還別出心裁掛上香囊,讓香囊中的藥材幫忙驅趕蚊蟲,堪稱不用燃燒的環保蚊香。不過小編不知道,睡起來頭萬一磕到疼不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