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助力鄉村振興》:
陳志仁:漁業創新「領頭雁」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嵩口鎮滄龍村曾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捕魚村,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裡,卻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魚村。這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靠的是一位敢想敢試、敢於創新的鄉賢陳志仁。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走上了一條科技養魚的致富路,實現了山區淡水漁業的迅速崛起。
記者見到陳志仁時,他正在向一批來自龍巖的漁業養殖戶介紹合作社率先在全省引進的池塘循環流水生態養殖系統。
從陳志仁返鄉創業到現在的十多年時間,他攻克魚類大規模養殖技術,引進新設備,帶領村民走上科技漁業致富路,滄龍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魚村。然而,在過去,滄龍村是一個僅有50多戶人家、年人均收入僅有幾千元的貧窮小山村。 2004年,陳志仁放棄外地的高薪工作,毅然決然決定回鄉養魚,憑一己之力敲響了清流漁業產業致富門。
清流滄龍漁業合作社理事長 陳志仁:當時,我們就是說在河裡打魚,也比較辛苦,靠天吃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後來出去打工賺了點錢,我們就想讓村裡打魚為生的漁民能夠賺更多錢,也不會這麼辛苦。
為了更好地抱團發展,2008年,陳志仁牽頭成立了漁業合作社,同時引入推廣池塘高效養殖技術和養殖水體在線監測技術,添置了增氧、投餌等智能化設備,實現滄龍村戶戶養魚、迅速致富。2009年,「清流溪魚」更是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在成績面前,陳志仁科技創新並沒有止步。2015年,滄龍村又率先在全省引進池塘工程化循環水智能養殖模式。
滄龍漁業合作社理事長 陳志仁:我一向喜歡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為了培養更多漁業專業型人才,就需要更多地年輕人參與進來。原來從事漁業工作比較辛苦,基本上都是50、60歲的人在養魚,斷層嚴重。2013年以後,我在廈門海洋學院學習的時候,和我的老師共同研發了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智能系統。到現在經過推廣,越來越多年輕人都願意參與到漁業產業中來。
新的漁業養殖模式不僅將傳統池塘的開放式「散養」升級為「圈養」,實現產量、利潤的成倍增加,還有效改變了過去一人養魚全家辛苦的狀況。
滄龍漁業合作社社員 陳正華:以前我們養魚是個體力活,碰到惡劣天氣還得24小時守在池塘邊,現在有了理事長這套手機在線監控系統,我們投料、開增氧機,都可以在手機app裡操作,現在養魚輕鬆多了。有了這套(循環水智能養殖)系統,我們的養魚收入也在不斷增加。
如今,陳志仁的池塘循環水智能養殖系統及技術不僅在清流做得風生水起,在短短幾年間,還推廣到了漳州、武平、安溪、南平、尤溪等十多個縣市區,受到漁業養殖戶的熱捧。
龍巖漁業養殖戶 江華良:今天過來參觀這套系統,這系統自動化是非常高的,而且操作非常簡便,能夠通過手機直接遠程操控,而且對於我們有限的水體,增加我們的經濟收入,提高產量。我們回去以後也會慎重考慮,具體是看做多少的問題。
有了敢想敢試、敢於創新的「領頭雁」和一批有活力、有拼勁兒的年輕社員,再加上有高科技的加持,滄龍村村民科技養魚的致富路越走越遠。
滄龍村黨支部書記 村主任 陳志明:我們村從2006年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漁業產業發展上,我們的養殖面積從原來的600畝發展到現在3000多畝,擴大了5倍;人均收入由原來6000、7000增加到現在的18000多,大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家家戶戶買了小車、住上了新房。
滄龍合作社理事長 陳志仁:下一步,我們打算套養一些甲魚、鱸魚,發展魚菜共生(這個產業),讓養殖戶在正常養殖的同時,增加一塊收入。
沈麗華
凡本微信註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清流縣廣播電視臺,未經本臺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掃描圖中的二維碼或者長按圖片,「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就可以快速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