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蒙古」外蒙「,但蒙古稱呼中國的方式令人傷心
根據大清年間1905年記載的版圖目錄,外蒙是我國的一部分。從現在的地圖上來看,外蒙緊鄰我國內蒙,現在已經獨立出去的蒙古國(以下簡稱蒙古),我們在討論的時候還是會按照過去的傳統稱蒙古國為「外蒙」,似乎還是想表達我們曾經是一個國家的子民。
我們還稱呼蒙古為外蒙,但是外蒙對中國的稱呼可就不特別好聽了。在蒙古官方的稱謂肯定是比較中立正規的,但是在平民百姓那裡可就是另外一種討論情況了。
在蒙古的民眾周圍,他們對於我國和國民的稱呼叫做「胡扎」,這個胡扎應該是蒙古的語言,那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字的含義由來。
這個胡扎的傳統得從清朝算起,清朝時期蒙古還隸屬於我國,在那個時候內地商人經常會到外蒙做生意,但因為中原地大物博商業發達,所以內地的商人經營策略都比較成熟完善。導致外蒙人覺得自己是吃虧的一方,買的不如賣的精,因此落下了一個「胡扎」的稱呼。
這個胡扎從字面意思來看就不像是什麼好詞,在外蒙人心目中,我們是「胡扎」,網友紛紛表示扎心了。
但是如果因為做生意就把我們叫做胡扎確實需要喊冤,做生意就是一個貨幣流通的行為,有利益的置換肯定是正常的行為。當時內地去外蒙做生意也是從經濟發達的地區到落後地區建設,雖說為了賺錢,但同時也給外蒙帶去了一定的地方經濟,互惠互利。對於胡扎還有的人說是「夥計」的諧音,不過這都無從考證了。
不過外蒙確實對我們還有一定的敵對意識,在蒙古建立800周年之際,紀念活動上記者採訪中國大使,就因為說了一句成吉思汗也算是中華民族的英雄,結果被蒙古方面認為我們別有用心。「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離蒙古那麼近,其實還是想要抱著友好的態度去建交的。
更何況,成吉思汗或許是蒙古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也只是一個徵服者,但真正推動人類文明的馬克思、孔子、孟子或許才真的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對於大使誇獎了一句成吉思汗就遐想聯翩,我們是真的無從辯解也不打算辯解,畢竟真正值得我們學習崇拜的中華民族的偉人簡直太多了。
但是在他們心目中我們或許只是曾經一個暴力統治他們的人,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真的非常的不可取。我們一直崇尚的是天下大同,和平建交。或許胡扎不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個負面意思,現在的蒙古人民只是沒有改變稱呼而已。
我們也一直在期待並且努力著,中華民族的儒家思想,中華文明早晚會感染到他們,隨著我們國家的不斷強大,我們更希望聽到的是另外一個四個字的稱呼----龍的傳人。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