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不嫁黃泥巴墩,不是看牛就是挖草根。」在安徽省懷寧縣,這句順口溜傳了一輩又一輩,這裡的「黃泥巴墩」,指的就是該縣的黃墩鎮。而近年來,當地通過種植藍莓,綠了荒野,融了三產,富了百姓,美了鄉村。小小藍莓果還從黃墩向其他鄉鎮「開枝散葉」,引領著全縣的鄉村振興路。這不,現在這兒又有了一句新俚語:「養兒防老,不如種藍莓養老。」
一產穩:從「無中生有」到「藍莓之鄉」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回想起十幾年前黃墩鎮的模樣,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的陳江海直搖頭,「之所以叫黃墩,就是因為這裡滿地黃泥巴墩嘛,地上什麼都沒有。」那會兒,老陳和不少當地人一樣,在各類展會上販賣批來的衣服,俗稱「跑會」。
轉折,發生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彼時,安徽省農科院在全省挑選試點,推廣藍莓種植,黃墩鎮「意外」入選。讓黃墩脫穎而出的,正是令人「頭疼」的漫野黃土。原來,這種土壤偏酸性,加之當地的「小氣候」,正適宜藍莓生長。
也就是在那時,老陳和連襟瞅準時機,流轉土地,種起了藍莓。
「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助於明目。」多年的實踐,讓陳江海介紹起藍莓來「頭頭是道」。不僅如此,他還成了周邊有名的農技「專家」。葉子黃了是害了啥病?哪種肥料管根、哪種管葉?修枝要怎麼修?這些,他都門清。
老陳常說:「現在來看,轉行是轉對了。」可不,種植藍莓前期投入雖然大,成熟期比較長,但掛果後的收益是「成正比」的。就拿5月中下旬起採摘的早熟藍莓來說,畝產600到1000斤,價格最高時每斤能賣上80到100元。
有水果種植大戶曾經打趣道:「比藍莓還賺錢的水果,我還沒見過呢。」
現在,陳江海和連襟的事業越做越大,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兩人在全縣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種植藍莓(含未掛果)。其中,僅黃墩鎮就有1000多畝(含未掛果),去年的鮮果產量超100噸。
陳江海的故事,不過是黃墩鎮「無中生有」探索藍莓種植的一個縮影。
「起步早、規模大、產業全、影響廣。」說起藍莓,黃墩鎮鎮長董滿秀滿懷感慨:藍莓不僅改變了黃墩,還對周邊鄉鎮,乃至全縣的農業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產業輻射、種苗銷售、技術支持,2010年前後,小小藍莓果從黃墩向其他鄉鎮「開枝散葉」。
據懷寧縣藍莓辦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20個鄉鎮中,有19個發展起了藍莓種植,集聚了170餘家藍莓產業化企業,種植面積達5.5萬畝,穩居長三角各縣區之首。去年8月,「懷寧藍莓」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由此,當地成了名副其實的「藍莓之鄉」。
不得不說的是,懷寧藍莓產業的快速發展,固然得益於天時、地利,但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也尤為重要。為推動產業發展,懷寧縣專門成立了藍莓產業發展辦公室。同時,對流轉土地的藍莓種植戶予以50元/畝的補貼。去年大旱,為防止藍莓苗枯死,當地還第一時間調動灑水車予以「補水」。
二產強: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一產穩,二產也得強。「由一進二」是農業、尤其是特色種植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必然選擇,也是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6月5日,安徽獨秀山藍莓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進入一年之中的生產高峰期。一顆顆去年採收的晚熟藍莓果,從零下22度的冷庫中被「喚醒」,經過自動化生產線,「變身」藍莓汁、藍莓幹、藍莓果醋、藍莓酒等產品。用不了多久,它們就會出現在上海、深圳、寧波等地的超市、餐桌上。
作為全省生產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藍莓深加工企業之一,這裡生產著各式藍莓製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2012年,獨秀山公司正式投產,以此為標誌,懷寧藍莓由一產邁進二產,開啟全新發展階段。
「去年,我們的產值近億元,消耗原料500噸以上,最多時,用工近百人。」在獨秀山公司生產負責人汪百根眼中,深加工企業的存在,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還能為沒能及時銷售的鮮果「兜底」。「藍莓嬌嫩,採摘後5天,就不能作為鮮果食用,但拿來當原料,是沒有問題的。」
汪百根透露,今年,公司將進一步挖掘藍莓附加值,如從中提取花青素,與部分藥企、食品企業和化妝品企業合作,研發相關產品。
目前,在懷寧,像獨秀山公司這樣的藍莓深加工企業共有3家。在這一小眾領域中,它們佔據了一席之地。據悉,為加速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實現「以工促農」,懷寧縣政府正圍繞原料供應不足、市場銷路不廣等「痛點」,攜手企業積極應對,見招拆招。
「等『痛點』解決,企業完全達產後,我們的年產值有望突破10億元。」汪百根說。
三產融:文旅體「協奏」,一二三「並進」
6月4日,雖然不是周末,但懷寧縣獨秀谷藍莓採摘園門口,仍然停著不少私家車。「門票50元,進園隨便吃,臨了還能採摘鮮果,以優惠的價格帶回家。你看,這藍莓多新鮮?」這天,合肥遊客黎女士和閨蜜們結伴而來,滿載而歸。
「5月中下旬,藍莓進入採摘季,60畝的採摘園周末遊客至少有500人,藍莓節期間,能突破1000人。」獨秀谷銷售負責人陳勝明說,除了採摘,園子圍繞藍莓推出科普、文創、餐飲等一系列服務和產品,滿足當下遊客深度體驗的旅遊特性和需求。
在當地,獨秀谷可不是「獨一份」。
其所在的生態廊道兩旁,採摘園、遊樂園等一家挨著一家,它們的業態雖略有不同,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表達著「藍莓之鄉」的好客。不遠處,正是每年懷寧縣國際藍莓文化旅遊節的舉辦地。而生態廊道本身,則是懷寧「全馬」賽道的組成部分……在這兒,文旅體實現了「協奏」。
二十年光景,不過彈指一揮間。小小藍莓果,讓鄉村變了模樣。
荒野綠了,昔日的黃泥巴墩上種滿了藍莓樹,甚是好看;三產融了,一二三產融合併進的格局,提升了產業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百姓富了,全縣7000餘名剩餘勞動力在藍莓企業就業,包含貧困勞動800人以上,更有700多戶貧困戶種上了藍莓;鄉村美了,當地以藍莓產業為託舉,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生態宜居」的願景正走向現實。
更為重要的是,藍莓產業的興旺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懷寧縣藍莓辦負責人說,目前,縣裡為藍莓產業的發展定了一個「小目標」:即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形成10萬噸的深加工能力,接待100萬人次的遊客,實現100億元的產值。
圍繞這一目標,懷寧正按下產業發展「加速鍵」。一方面,懷寧縣委、縣政府已出臺產業規劃和支持舉措,並積極落實;另一方面,以安慶藍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正加緊技術攻關,力爭提前藍莓採摘期,同時,研發「兩季莓」品種,提升畝均產量。
小小藍莓果的「新徵程」已經開啟,未來,值得期待。(刊載於人民網 記者陳浩 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