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軍徵兵剛剛結束,10名來自北大和清華的新兵讓人矚目,這不禁讓優寶想起了去年有位更加奪人眼球的海軍陸戰隊新兵——來自清華的女學霸,00後的祁逸菲。
女學霸瞞著父母停學參軍,只因從小迷戀軍旅
祁逸菲在2018年以632分的高分考進了清華的美術學院,可大一剛過她就毅然決然的暫停了學業,參軍入伍。
而她被大家知曉還是因為網上那組展現新兵生活的超萌漫畫,部隊中什麼時候出了這麼有才的畫手?竟然不靠這份天賦闖蕩社會而來當兵受罪?
祁逸菲的父母顯然也是這般想的,他們期盼著女兒畢業後能做一名設計師,幹嘛非要參軍吃這份苦呢?
對此祁逸菲表示,不是清華的學生要來當兵,而是想當兵的人考上了清華。
小時候,祁逸菲上的幼兒園,緊挨一個部隊大院,因此她對穿軍裝的人有種莫名的親近感。年幼的她最喜歡和男孩子們一起趴在幼兒園的欄杆上,看穿迷彩服的「大哥哥們」走隊列。
她的屋裡也沒有洋娃娃和漂亮的裙子,有的只是各種現代化武器的照片以及軍事模型。當兵對祁逸菲而言是從小的憧憬與夢想。
因此當她在大一的國防課上得知,可以保留學籍參軍入伍時,她便瞞著父母偷偷填報了入伍志願書。
入伍的那天父母沒有去送她,在前往軍營的路上她不斷回首張望,渴望尋找著父母的身影。
軍旅生活一如她所期盼的那樣充實而精彩,很多個夜晚她都會躲在被窩偷偷寫信,希望與父母分享自己的軍營生活。
但終究害怕父母還沒有原諒自己而沒有把信寄出去。
在3個月的新兵訓練中祁逸菲延續了她的學霸本質,因為表現優秀而被評為「藍刃女兵」。
離開之前,營裡為新兵舉辦結業儀式,為了給他們一個驚喜,部隊特意將家長代表請到軍營,為優秀新兵頒發獎盃。
也正是因為這個契機,在頒獎臺上她終於迎來了和父母的和解,她的媽媽在看過她在軍營中的訓練視頻後給她寫了這樣一封信:
菲菲:
當我看到你們的訓練視頻的時候,看到那個在燃燒的鐵絲網下匍匐前進的女兵,媽媽還是掉眼淚了。後來我才知道,那個女兵就是你啊!我沒有想到我的女兒是如此堅強。
幾次淚流滿面,有心痛,有感動,也有慚愧和理解。你們是00後新生一代,媽媽或許曾經不能理解你,但是媽媽現在堅定地支持你……
女兒,媽媽愛你。
誰才是影響孩子人生的「最重要之人」?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在視頻中講到: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重要他人」。
打個比方,一個孩子站在中間,有好幾個大人同時拉他。
孩子最終走向誰,那個人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就是指對孩子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人。
當家人的育兒理念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競爭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
怎樣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呢?
做一個有趣的好玩的,會陪孩子玩的大人。
當我們能夠陪孩子玩,他開心了放鬆了,自然而然也就被我們影響了。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思維上的認知都在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影響孩子的「重要他人」都是哪些角色呢?
媽媽:0-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非常依賴父母,主要通過模仿父母,去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
而在大多數家庭當中,這個階段,陪伴孩子最多的人往往是媽媽。相比於爸爸,媽媽更加溫柔、感性,因此也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與依賴。
而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在這個階段能帶給孩子更多安全感,讓他變得樂觀自信。
爸爸:6-12歲,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心智思維也開始全面發展,此時爸爸身為男性的理性與強大,都更容易俘獲孩子的內心。
就像很多孩子都會把爸爸作為第一個崇拜的英雄形象,成熟男性的理念、見識都會被孩子潛意識的效仿,從而轉變為孩子思維格局成型的基石。
因此爸爸的思維高度往往決定孩子的格局與修養,就像遇事喜歡逃避責任,抱怨的爸爸,養出來的孩子通常也會缺乏責任心,凡事都喜歡斤斤計較。
老師:12歲以後,隨著孩子的校園生活增加,老師便會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接觸「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的際遇讓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千差萬別。
老師也是普通人,我們無法要求老師完全做到客觀、公正的去對待每一個學生,但父母可以發掘孩子身上的優勢、特長並讓他在學校中表現出來。
當學生身上某一點很突出,便容易引起老師的關注與喜愛,從而產生光環效應,進而通過自身的這個優點贏得更多老師、同學的認可。
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陪伴是第一
以上這3者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容易成為「重要他人」的角色,其中哪個環境陪伴的缺失、或是言行舉止的粗暴對待,都容易讓「重要他人」的位置易主。
比如長輩、親戚、環境、或是此時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事、物等等。
曾有朋友找優寶抱怨,他去年光花在孩子身上的培訓費就有8萬多,他甚至找不出比他更捨得為孩子付出的爸爸。
也是因為平時工作忙,讓他顧不上家裡,所以心有愧疚才想在這方面多付出點。
但是,有一次他指責孩子不上進,孩子卻和他大吵了一架,還說:「你憑什麼管我?」
我是你爸啊,你說我憑什麼,但孩子顯然一點都不這麼覺得。
他感覺自己不像個父親,更像孩子的「提款機」。
很多父母都非常捨得在孩子身上「投資」,但卻往往會忽略對孩子的陪伴。
除了歡聲笑語,當孩子經歷挫折、苦難、壓抑的時候,那個能陪在他身邊,給予精神上支持的人,才是讓他內心最難以忘記的人。
想要獲得孩子的認可,光有金錢是遠遠不夠的,對孩子來說,他的成長總在受著周圍環境、他人的影響。
很多時候,父母不斷的鼓勵孩子「好好學習、「考品牌大學」、「長大了做大事」,卻都不如陌生人的一句誇讚管用。
因為父母的那些話對孩子而言都太虛無縹緲了,既看不見也摸不到,而別人的誇讚卻是實實在在映射到他身上的。
而這個誇他的人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性越高便越能影響孩子的思想與選擇,乃至人生。
就像我們對於偶像的崇拜,如果這個偶像就在我們身邊,每天生活在一起,還會對我們關懷備至,那麼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要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長久的陪伴是基礎也是核心,切實的鼓勵或安慰是贏得孩子內心的鑰匙,崇拜則是影響孩子未來的催化劑,缺一不可。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