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淮安的裂山腳下,考古專家們曾發現過一座小型墓葬。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專家們發現了一顆透明的「玻璃球」。正是由於「玻璃球」被發現的位置較為奇特,故此專家們才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這個結論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淮安裂山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境內,其地理位置臨近淮峰村,作為淮安市海拔最高的山峰,裂山的平均海拔在194.1米左右。裂山地區環境優美,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山坡之上草木蔥蘢,松柏樹木點綴其間,即使是山泉水都可以直接飲用。淮峰村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享受著大自然的厚重恩賜。
在裂山山腳之下,村民們經常來此採山貨,有時還要挖掘一些野生植物的根系作儲備糧。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有村民在挖掘植物根系時,偶然發現地下有一塊厚重的石板。常年生活在這裡的他們都知道,山石不可能如此平整,石板之下一定藏著秘密。經過了一番努力之後,大石板終於被這位村民掀開,而眼前的景象當時把他嚇傻了,石板之下只是一個深黑的洞口,似乎有些深不見底。村民見此情景,趕忙丟下挖掘工具,隨即報告給了當地的村長。
村長是村中為數不多的文化人,他知道事態緊急,於是一邊打發人保護現場,一邊派人去縣裡找來考古專家。考古專家到達事發現場後,便對此處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性發掘。不出考古專家們所料,黑洞之下果然是一座古墓。墓中出土不少珍貴文物,包括少量的金器、銀器、劍與弓箭等等,其風格都屬於南宋時期的樣式,故此專家們推斷,該墓的墓主人應該是一位南宋時期的武將,其職務應該在「千總」以上。
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文物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它類似一顆「玻璃球」,並且全身渾圓且透明,在「玻璃球」球身之上,還有圓形的黑色圓斑,幾乎佔據了球身整體面積的2/3。
古代究竟有沒有玻璃呢?答案是有的,中國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當時的玻璃器非常少,並且都是意外合成的,故此大多數都會被當作配飾使用。眼前的這顆「玻璃球」是否真的是玻璃?專家們通過仔細勘驗,發現其果然不是「玻璃球」,而是一種產自於外域的琉璃珠。
開始的時候,專家們認為琉璃珠可能就是某種器物上的裝飾,但是從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沒有一種器物曾有過鑲嵌琉璃珠的痕跡。不僅如此,琉璃珠也沒有穿鑿的孔洞,這也排除了其成為某種穿線飾品的可能。
專家們思來想去,也沒有弄清這顆神秘的琉璃珠究竟是何用途。無奈之下他們只好詢問工作人員這顆珠子當初被發現的位置,工作人員的回答很有方向性,聲稱這顆珠子是在墓主人頭部位置找到的,可是墓主人的顱骨已經徹底腐朽,具體位置難以確定。
考古專家們仔細思索了一番,認為墓主人既然是一位從戎的武將,身上不可能佩戴珍珠首飾一類的東西,更何況徵戰沙場是極為血腥之事,頭上除了頭盔之外,其他附屬物品完全是累贅,這位「千總大人」作為長官,更是應該深通此理。
此時有專家提出,琉璃珠看似很眼熟,像極了頭部眼眶內的眼球。眾人聽聞此語也細細打量了一番,果不其然,琉璃珠的黑白相間確實與眼球無異。
有鑑於此,考古專家們通過反覆研究,還原了琉璃珠與「千總大人」的故事。「千總」是一位能徵慣戰之人,從一名兵卒開始,他便英勇殺敵,一步步升遷至「千總」。可是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左眼受傷,眼球部位受到了不可逆的傷害,故此徹底盲了一隻眼睛。
為了能夠彌補眼部的缺陷,「千總」遍訪名醫,最終獲得了一隻義眼填補在眼眶內,這隻義眼正是琉璃珠,它陪伴了「千總」一生,直至主人死後一同被埋入棺材中。
在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身體整形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醫學技術,然而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們也同樣掌握了不少整容的方法。比如晉朝江陵縣公魏詠之,出生時就患有唇顎裂(兔唇),直至18歲時仍然未能治癒。在荊州刺史帳下做官時,他偶得名醫治療,做了割肉補缺的手術方才痊癒。
唐憲宗元和15年,有一位進士在一次戰鬥中損傷了一隻眼睛,致使面部殘缺難看。唐憲宗為此特意御賜其一只義眼,這隻義眼的材質為木頭,只要以黑墨塗於其上就可以以假亂真。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療傷方面,古人雖然顯得有些落後,但是在某些原理上,現代科學依然難以將其破解。小編相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關於古代的謎題,終究會被一個個揭開,繼而造福全人類。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