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是聞名邇的蘇州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它山明水秀,花木繁茂,湖石峻秀,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傑出典範。蘇州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最初格局都比較簡單,現存園貌主要形成於清末。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佔地面積達5.2萬平方米,以「毫髮無遺憾」的布局著稱。主要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以中部為主。總體布局是以水池為中心,水可以說是全園的組帶和靈魂。臨水而築各式亭軒樓閣,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又借曲徑、廊橋等相互連接。山、水、石、池、林、亭、堂相互映襯融合,宛如天然人園後首先一座疊石翠嶂的假山擋住了視線,遮住園內的全部景致。繞過這座假山,前面豁然開朗,園中景物盡收眼底。
如此一收一放,欲揚先抑,是中國古典庭院式建築的慣常用法,稱為「障景法」。這樣的設置安排,使得觀賞過程峰迴路轉、曲折跌宕,富有節奏感。中部園林基本保留了明代風貌,以水面為中心,利用山島、洲渚及水的分流聚合,形成疏朗優雅的特色,是全園的精華所在。約呈長方形的水面,能佔有中部園子三分之一的面積,裡面有東、西兩座山島,旁邊架設了許多小橋和遊廊把水面分成數塊,岸線彎曲自然,有源源不盡之意。南岸有較多陸地,亭榭建築主要集中於此。遠香堂是中部的主體建築,結構精巧、四面皆通,陳設精雅。
匾額上的「遠香堂」三字瀟酒飄逸,為文徵明所寫。堂南為小池假山,竹木扶碗,重巒登翠,清朗自然。堂北的池中佇立著東、西二山,山間遍植花木,野趣橫生。西山上建一「雪香雲蔚」亭,文徵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和元代倪雲林所書的「山花野鳥之間」的提額懸於亭中,點出該亭特色。東山上的亭子名日「待霜亭」,為欣賞秋景的佳處。兩山之間,有溪橋相連,岸邊散種藤蘿灌木,山水掩映,綠意盎然。自遠香堂向東,有綠綺亭、枇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梧竹幽居等眾多景點,都是景深意遠,如園中對聯所述:「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在水池的中央還建有一座荷風四面亭,如名所指,這裡四周遍植清蓮,夏日荷花盛開,微風吹拂,荷香滿堂,沁人心脾。亭西「柳蔭路曲」的曲橋通向見山樓。
太平天國時,此樓為忠王李秀成辦公的地方。亭南的小橋則接「倚玉軒」,它臨水而立,四面敞廊,可憑欄戲水觀望園景。折西即至「小飛虹」,這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橋南是小滄浪水閣,橋北是一座畫,名為「香洲」,體態玲瓏、輪廓豐富。香洲西南的玉蘭堂相傳是文徵明作畫之所。從中園的門扉可至東園,為明代「歸田園居」的舊址。這裡主要有蘭香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景點。蘭香堂是東部主要建築,廳中部的屏門南側有一幅漆雕的《拙政園全景圖》,把全園景色融於一壁。拙政園的西部明靜幽雅,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具意境。其中心也是曲水環抱。水池南部立有一座鴛鴦大廳,分南北兩大部分。
北廳也叫三十六鴛鴦館,因臨池養有鴛鴦,清涼宜人,多用於夏秋觀景。北廳隔水正對著假山上的小亭「與誰同坐軒」,此名取自北宋大詩人蘇軾的詩句「與進同坐?明月、清風、我」,契合了主人清高、孤寂的心境。南廳因前面小院內植有一大片山茶花,便稱作十八曼陀羅花館,該廳宜於冬春,裝飾華麗精美,體現出江南建築的精巧。池東沿牆築有一條呈波浪形的臨水遊廊,順水蕩漾,幽曲無盡,俗稱為水廊,是蘇州園林建築中的又一典型形式。水廊透迤,樓臺倒影,清幽恬靜,別有一番情趣。
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它在功能上宅園合一,可賞,可遊,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與人類渴望自然,心向天然的性情密切相關,是人類對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而中國園林與世界其他園林體系比較,有著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像西洋園林追求整齊劃一的幾何效果。它的突出核心是: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則,處處仿佛造化天成,排除人工化的痕跡。其亭臺水榭、樓閣橋徑、山石植卉都效法鄉野,曲折多變,與自然山水密切融合。師法自然而又自有嚴格的章法、講究和內涵,崇尚體現才思的意境之美。
無論是園林的創作還是欣賞都不是一個簡單過程,創作時要以情入景,欣賞時則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達情才為其根本目的。在建築手法上主要通過匠心巧妙的總體布局和細緻完善的局部設計來體現,大量使用借景來強化,即將建築物的門窗構化成「畫框」,將園林山水景致巧妙納入其中,或以景襯景,彼此相應相扣,擴大園林的層次空間。園林中的建築通常要與書畫詩歌相結合,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這些不僅點綴園林,同時涵蓋了歷史、文化、思想等深廣的精神內容,起到了揭示主題、深化意境的作用,營造出濃鬱的文化氛圍。
蘇州園林是明清時期江南民間建築的傑出代表,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發達的文明,體現了當時的審美品位與建築工藝技術水平。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並帶動了民間建築的發展。拙政園精巧雅致,清幽自然,既充滿自然的意趣之美,又含蘊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是中國園林文化自然美與藝術創造美巧妙結合的卓越成果,是鑲嵌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