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近日,讀者黃大伯向反映說:外桐塢村後面有座笠帽山,山上的遊步道破損得很厲害;還有,山頂上的木頭平臺也很破了……感覺沒人管的,我覺得老年人上去很容易受傷的。
一個月前,年近七旬的黃大伯和老伴一起去外桐塢村體驗農家樂。飯後,他們心血來潮去爬山,沿著遊步道上山,但越走越害怕。「不知道是施工質量問題,還是有人隨意糟蹋,遊步道上的臺階凌亂不堪。山頂上的木頭平臺,看上去都要坍了。」黃大伯鬱悶地說,「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講,這是非常危險的,但更多的是心痛,所以就想和『民意直通車』反映一下。究竟有沒有人來管理的?山的名字我叫不出來,你們最好去現場看看。」
有一段缺失了5級臺階
山頂觀景臺的木質平臺凹了
昨天下午,我來到了位於西湖區轉塘街道東北面的外桐塢村。外桐塢村是一個地道的茶村,也是杭州首批「風情小鎮」。清朗幽靜的茶館與民宿、頗具情調的咖啡店、建築風格獨特的藝術館……古樸與藝術的結合,使得整個村莊的空氣中,似乎都充滿著文藝的氣息。
外桐塢村四通八達,村子的南北兩面都有山。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向著村子的深處走去,來到了位於西北面的一大片茶園。茶園旁邊,有一個兩層樓高的「元帥亭」。據了解,1954年,朱德元帥曾到外桐塢村調研,並帶領全村村民上山開荒種茶。為了紀念朱德元帥,村民就在他的站立點上修建了這座亭子。
在元帥亭與茶田之間,有一條約1.5米寬的上山遊步道。與大家平日裡看到的遊步道類似,這條遊步道也是用石板、石塊堆砌而成。為了確認這是不是黃大伯說的遊步道,我再次給他打了電話。「沒錯,你沿著亭子邊上的小道向上走就對了。」黃大伯還在電話裡囑咐我說,「路上要小心。還有,一定要走到頂上去看看,你們年輕人,走走上去麼,40分鐘夠了。」
確認找對地方後,我信心滿滿地再次出發。
從茶園一路走到山腳下,遊步道的路況還不錯。等到真正上山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鋪滿落葉的遊步道上,臺階顯得不那麼規整,有些高,有些低,走起來比較費力。不少臺階的石塊,或突起,或下陷,上山的每一腳都要小心翼翼。
殘破的遊步道
大約爬了20分鐘,來到遊步道的中段位置,情況變得更糟糕了。我數了數,至少有4處的臺階已經向兩旁塌陷,石塊散落在路旁邊,埋在落葉堆中。其中有一段,遊步道缺失了5級臺階,連我這樣的小夥子都必須小心翼翼地爬,對老年人來說,顯得尤為危險。
中途休息了四五次後的我,用了45分鐘的時間,終於來到了山頂,看到一個木質的觀景臺。
登上觀景臺後,我發現整個平臺的木質地面,不知道因為什麼已經整體凹下了,踩在上面吱呀作響。平臺的木質扶手也有部分缺失,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故意損壞的。
觀景臺的木板已經凹陷。
休息片刻之後,我從原路返回下山。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一次我深刻的體會到,踩在破損、晃動的臺階上有多提心弔膽。原本應該更加快捷的下山路,我也走了近40分鐘。
在上下山這一個半小時裡,我沒有碰到一個登山者。山腳下,我和附近的村民們聊了聊。一位71歲的老奶奶告訴我,她出生在外桐塢村,也嫁在外桐塢村,是個名副其實的老村民。「身後的這座山,名叫『笠帽山』,上面的風景不錯,樹木很多。」這位奶奶笑著說,「平日裡,來這邊喝茶吃飯的人可不少,經常會由此上山轉轉。我以前也上去過兩次。」
我問她:「您知道遊步道什麼時候建的,是誰建的?」老奶奶搖了搖手,說不知情。
屬地街道回應:
已經列入預算,預計明年年初開始修復
這條遊步道是什麼時候建成的?該由誰來進行修理?帶著這個疑問,我首先來到了外桐塢村村委會。
村主任仇永昌告訴我,這條上山的遊步道建成已經有好多年了,是由西湖區風景旅遊局牽頭,街道對外招投標做的。他還說,遊步道臺階的破損情況,村裡是知情的:「可能是由於風吹雨打、土壤沉降等原因,再加上時間長了,就出現了臺階破損、移位的情況。此前,我們已經將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過了。」
隨後,通過杭州市西湖區風景旅遊局,我聯繫上了屬地街道——西湖區轉塘街道。街道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外桐塢村後面這條遊步道的臺階出現破損的情況,街道此前就已知悉,目前正在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我們已經列入預算了,等到招投標等一系列流程走完,預計最快在明年年初就會開始修復。」這位負責人說,「感謝快報讀者對我們工作的關心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