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藥材行業概述
中藥材指在漢族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的原生藥材,用於治療疾病。中藥材可以廣泛的應用於醫藥行業,應用形式多種多樣,有用藥物加水煎熟後去渣留汁而成的湯劑,有研磨成粉末狀的粉劑,還有丸劑、膏劑、酒劑、片劑、衝劑、注射劑等,同時中藥材也可以用於藥酒以及保健酒行業。中藥材行業產業鏈的上遊主要是中藥材種植、養殖以及採集行業,下遊主要是醫藥行業、保健品行業。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人們保健、療養意識的提高,中藥材行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針對這一心理,開發出了許多具有保健養生功效的產品,如中藥減肥、中藥美容、中藥化妝品、中藥保健品等,需求增大給這一行業帶來了商機。
二、中藥材市場供給及需求情況分析
近幾年,2016年我國中草藥種植面積為4768萬畝,2017年達到5045萬畝,同比增長5.81%。我國中藥材行業產量平穩增長,從2009年的335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424.3萬噸。近幾年我國中藥材行業產量情況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政策對中醫藥行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首次在國家層面編制發展規劃,將中醫藥發展列入國家戰略;同時明確指出,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藥工業總產值佔醫藥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
2017年我國中藥材行業規模約746億元,同比2016年的670億元增長了11.34%,近幾年我國中藥材行業規模情況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我國中藥材分布格局
我國中藥材種植分布呈現不均衡性,從東北至西南由少增多,但常用藥材的蘊藏量仍以北方最多,中藥材種植主要集中在吉林、遼寧、河北、寧夏、甘肅、湖北、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市。國內大宗中草藥材種植廣泛,可實現人工規模化種植,但其流通渠道長、交易成本高,因而價格容易波動,而名貴藥材如人參、石斛、三七、雪蓮花、川貝母、野山參、冬蟲夏草等由於其生長對氣候環境要求高、生長周期長,稀缺性明顯,且名貴藥材一般用於直接加工成滋補品銷往消費終端,毛利空間較大,因此掌控稀缺名貴藥材的企業具備資源優勢。
目前雲南省是我國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區域,2017年雲南省中藥材產量為130萬噸,約佔國內中藥材產量的30.6%。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越來越多的地方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加強中藥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為契機,推動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帶動地方綠色經濟發展,促進了生態環境修復。推進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初步形成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建立了大宗、道地、瀕危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實現了中藥產業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四、中藥材行業發展前景展望
我國中藥產業的形勢向好,中藥材市場可謂「大河有水小河潤」,由於受人口增長、老齡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全國中藥產品需求成倍增長,消費市場需求加大,加快了中藥材產業發展步伐,行業迎來巨大商機。
未來我國中藥材產業將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1、產業發展將愈加規範化。隨著GMP、GSP、GAP等的實施,中藥產業的規範化程度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行業內「多、小、散、亂」的局面已有顯著改善。可以預見,今後中藥產業的發展將愈加規範化,包括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炮製、中藥商業等各個環節。
2、企業更注重品牌的發展。企業形象是企業經營理念、企業誠信度等在產業上的綜合反映。集中技術、人才、資金髮展有特色的大品種,已成為一批領軍型企業中長期發展的戰略重點。目前,銷售額超億元的中成藥品種數已大大增加,如銀杏葉製劑、烏雞製劑、生脈製劑、丹參製劑及三七皂苷製劑等。已有一批企業的商標被譽為省內「著名商標」和國內「馳名商標」。
3、各方資金加快向中藥行業傾斜。中藥是我國醫藥行業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政府對中藥行業的發展導向和相應的扶持政策,提高了投資者對中藥產業的利潤預期,提高了產業吸引力。國內一些行業的投資界普遍看好中藥產業,金融、證券業紛紛搶灘中藥高技術項目,一些大企業的風險基金甚至也開始投資於此。上海家化、復星實業和綠谷集團先後在中藥行業大舉投資。清華紫光、青島海爾等企業開始向中藥領域擴展。石家莊製藥集團、深圳海王藥業等許多化學製藥廠商也開始投資和開發中醫藥。據此,有理由相信資本對中藥行業的關注必將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的資金支持和良好的經濟環境,活躍的投資行為也將為中藥產業長期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