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環境得天獨厚,整個漁村依山傍海,幾條由山上常年流淌的小溪匯入海中,在圓弧形的海灣形成了一處面積開闊的淡水湖。淡水湖能夠為候鳥提供飲用水和食物,加之漁民們每天投食餵養,於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一來二去,每年11月份大批的野生天鵝和海鷗、野鴨等候鳥水禽陸續飛到這裡越冬。據漁民介紹:白天鵝最多為1月份,多達幾萬隻,它們成群結隊,海面鵝頭攢動,鳴聲此起彼伏,周邊銀裝素裹,景色十分壯觀。此時,也是煙墩角村的旅遊旺季,大批的中外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攝影愛好者攜「長槍短炮」前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白天鵝」盛會。
我們到來時已接近尾聲,大部隊正在向北遷徙,它們飛越萬裡、跨過喜馬拉雅山,前往西伯利亞繁衍生息去了。留下來的近千隻白天鵝嬉戲在海灣的水面上,吸引著晚來的遊人和攝影愛好者。正巧,山東電視臺在這裡拍攝專題片《溫暖的村莊》,要把煙墩角村進一步推向千家萬戶的銀屏,作為一張山東旅遊的名片,推向中國和世界。
這是我看得最多、最真切,與白天鵝接觸距離最近的一次。儘管春寒料峭,海風凜冽,也阻擋不了我對白天鵝痴情酷愛的腳步。白天鵝的形體非常美麗,純白的羽毛,細長的脖子,黝黑的眼珠,橙色的嘴巴,那幅昂首挺胸的神態,使我很容易想起英國貴族。它們時而優雅地撥動黑色的鵝掌,緩緩遊弋,劃開層層清波;時而煽動白色的翅膀,翩翩起舞,激起水花四濺;時而伸著細長的頸項,引吭高歌,仿佛集體合唱。藉助長焦距,能夠清晰的看到,水珠滴落在它們的羽毛上,就像一粒粒滾圓的珍珠晶瑩剔透,漂亮到了極致!如果不是身臨其境,確實無法體驗這種美的享受。
仔細觀察,時間一長,不難發現一種現象:白天鵝是以「家庭」為單位劃分領地的,大多數是夫妻相伴,有的則帶著一二個羽毛呈淺灰色的孩子。它們不離左右,相互梳理羽毛,含情脈脈,低語呢喃;高興時點頭吟唱、雙雙起舞、交頸親熱。據說白天鵝終生相守,感情專一,這叫某些終日在浮躁紅塵中為情所困的都市人情何以堪?若有「不速之客」闖入夫妻的領地,破壞了它們恬靜安逸的生活,公天鵝會迅速迎上去,猛啄對方,將其驅逐出境。繼而,它回過頭來,衝著「夫人」炫耀般地伸長脖子、扇著翅膀,吱吱地不停鳴叫,母天鵝也會以同樣的姿勢迎接「夫君」,相互親熱一番。
對於攝影人員來說,最感興趣的是「動態」的白天鵝,俗稱:打鳥。那起飛降落的英姿,那展翅滑翔的優雅,那搏擊長空的美豔,常常會激起不絕於耳的「咔嚓、咔嚓」聲。起飛時,白天鵝的雙掌急速地拍打水面,兩翅奮力振動,斜刺刺地騰空而升。降落時,伸展雙翼,逆風而下,雙掌像槳一般蹬著水面,劃出一道白色的弧線。最壯觀莫過於一大群白天鵝的集體行動,水面上波湧浪翻、排山倒海,空氣中傳來一陣呼嘯奔騰的聲響。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你會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忘掉塵世中的一切,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手指上。在這裡,時間仿佛被壓縮了,一天眨眼功夫過去了;存儲卡仿佛變小了,一會兒就攝滿了。只是在返程的路上,才感覺到脖子是疼的,手指是酸的,肚子還是餓的了!
距離此處不足10公裡還有另外一處觀賞白天鵝的場地,叫天鵝湖公園,我們去的那天空中飄著霏霏細雨,湖面氤氳瀰漫,光線灰暗模糊。雖然那裡草碧花豔、小橋流水、海面寬闊,環境明顯優於煙墩角村,但水淺灘髒,白天鵝遠離遊人且分散,絕對不如環境原始生態、人鳥和諧共處的煙墩角村給力。
臨離開煙墩角村的頭天晚上,我們依依不捨地跑到海邊,想觀察夜幕下白天鵝的生存狀態。只見夜色籠罩著海面,一片漆黑,藉助遠方停泊的船上燈火,依稀見到水面上有一堆白色的影子,那就是白天鵝。原來,白天鵝生性膽小、敏感、謹慎,夜間它們遠離岸邊歇息,目的就是為了躲避岸上食肉動物的侵襲。
在這裡,平素十分難得一見的海鷗、野鴨都被人們淡忘了,淪落到無人理睬的地步,風光都被白天鵝佔盡了。儘管海鷗比白天鵝活躍,像討好似的總在遊人面前飛來飛去,展示高超的飛翔技能;甚至還故意扯著嗓子尖叫,但總難將遊人的視線從白天鵝身上引開。有時遊人憐憫地瞧它幾眼,將其作為白天鵝的陪襯照上幾張像片,以滿足它的虛榮心。如果海鷗有知,定會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這確實是一處十分難得的好去處,既有古樸的民宅,又有浪漫的海灘;既有清澈的湖水,又有雄渾的大海;既有美麗的天鵝,又有憨厚的漁民。真是一處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最為和諧的小漁村,回到北京後,我與朋友相約:明年1月份再度重遊煙墩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