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2月28日電 「小葉病該打什麼藥?」「生長過程中果子變小變黃是啥原因?」一根網線連接起果農和專家,近日,一堂春耕技術培訓課在網際網路「雲端」開播,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龔榮高為四川省汶川縣200多位村民講授了一堂甜櫻桃春季管理技術培育課程。
連日來,為做到疫情防控和農業春耕兩不誤,四川農業大學專家發揮科技、人才優勢,通過遠程技術指導、技術下鄉、提供春耕物質保障等多種形式,智援春耕生產,助農增收。
貼心,送技術到農戶身邊
和龔榮高一樣,學校水稻、小麥、油菜、食用菌、茶葉等多個領域專家結合春季農業生產需求,通過現場示範、發放資料、電話諮詢等方式,把技術送到農戶身邊,保障春季生產,不違農時。
該校農學院教授任萬軍提交的《四川水稻防疫備耕與育秧技術要點》,2月12日被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寫入《近期主要糧油作物生產技術措施》下發到全省。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黑麥草三葉草品種改良崗位專家、川農大教授張新全針對企業春播面臨的問題,開展遠程技術服務,整理彙編技術資料發送給相關企業,助推種植養殖企業逐步恢復生產。
2月21日,樂安鄉偉子坡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三頭犢牛拉稀,求助川農大專家,科技處副處長王之盛教授、動物醫學院左之才教授等通過「網絡診斷」,給出治療方案,在他們的指導下,三頭犢牛順利康復,養殖戶感激不已。
中草藥專家、科技特派員田孟良教授則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先後赴金堂縣隆盛鎮古頂村、新都區新繁鎮汪家村,指導立體種植模式下紅橘春季施肥和黃精種苗病害防治。他說:「季節不等人,不到現場看看總是不放心。」
暖心,保障春耕農資供應
「我們這個有機肥是植物源的材料,經過90天的生物發酵工藝,不會造成二次發酵燒根,也不會帶來病原菌的侵入……」四川農大產研院利用旗下平臺——四川(成都)土壤修復與肥力激活研發中心,開通網上直播與線上訂貨會,保障有機肥供應的一次嘗試。據統計,通過這個渠道,最近幾天已銷售出近1000噸有機肥。
「我們一直在努力協同校內外各類資源,全心助力春耕生產。」產研院董事長周倫理介紹,恢復農業生產,口罩等防疫物資必不可少,為此產研院全力對接正規渠道,協助10餘個涉農企業採購到口罩、體溫槍。同時,第一時間購買了5萬多元的口罩、消毒水等物資捐贈給涉農一線人員。他們還暢通供應鏈,通過川農牛e購平臺採用多條途徑為成都滯銷的蔬菜、草莓、花卉等打開銷路。
學校派駐雷波縣等地的張韜、饒遠林、胡劍鋒、葛飛、何祖峰五位扶貧幹部,站到了服務春季農業生產第一線,指導農戶備好優質水稻、玉米、大豆、花椒等品種,選好畜苗、禽種、飼料等,做好春耕各種物質準備。掛職布拖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饒遠林從2月3日回到布拖以來,協助當地選好優質花椒品種,目前,地洛鄉橋邊村已完成了300畝花椒栽植,合井鄉朵洛村200畝花椒地的整治也已完成。
熱心,當好智庫促農增收
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四川農業大學專家向省委農辦提供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春耕生產影響分析報告並給出了建議。
學校黨委書記莊天慧教授在分析報告中指出,面對本次疫情衝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認真梳理本地農業產業結構,從規劃設計、部門協同、政策扶持、科技支撐、主體培育等方面綜合施策,促進糧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國家確保2020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做出貢獻。她建議,目前應該科學劃分各區(市)縣疫情風險等級,根據疫情輕重緩急分類施策,對於我省廣大無疫情農村地區,特別是川南再生稻區,要把防疫重點轉到正常的糧油作物生產上;各地應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搞好疫情防控,放寬生產性服務人員入村限制,讓技術專家、農技人員、社會化服務組織能順暢地到達田間地頭組織生產,指導生產。
動物營養所所長餘冰教授分析,無論非洲豬瘟、禽流感還是新冠肺炎的發生,其本質都是病毒入侵機體,而機體本身的免疫能力不足以抵抗病毒入侵或消除病毒。。她建議從科學層面重點分析不同應激源對畜禽機體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功能的影響,揭示其中的免疫作用機制,為提高畜禽抗病能力和改善畜禽機體健康提供理論基礎。
針對早期高檔名茶原料少採制少帶來的損失,茶葉專家唐茜教授等建議茶葉企業可因地制宜調整產品結構,增加機械化採摘比例,節約人工及採收成本,適當增加黑茶生產比例,拓展四川黑茶(藏茶)的消費市場。
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漆雁斌教授則通過媒體呼籲,在反思此次疫情影響時,需著力補齊鄉村公共衛生短板,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依法從嚴保護野生動物,強化對農村活禽及肉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監管,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王波 張俊賢)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