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俗,以春節大年初一的頭一個月稱為正月。正月間基本沒有農業生產活動。而農曆習俗中,又喜歡把月日疊加定為節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初五、七月七、九月九,這當中二月二是正月後的第一個節日,表明春節已經過完,一切恢復正常。
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在正常的年份,黃河流域從二月開始雨水增多,進入農忙和備耕階段,人們開始忙碌起來。而二月二這一節日又與天文變化有關:古人把星空用三分像、七分想的方式定義出28星宿,分別為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每個星宿包含七宿星,蒼龍星宿的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農曆二月二的晚上,蒼龍星宿的龍角「角」 宿開始在東方升起;一個小時後,代表咽喉的「亢」宿也升起在東方,接近子夜時,代表龍爪的「氐」宿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整個過程,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龍抬頭」每天都會提前一點,直到整個「龍頭」都「抬」起來了。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又是土地神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全國都有舉辦「廟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參加道觀祈福法會。
因為土地公掌管與人民生計息息相關的土地,一般人都要不時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兒子參加高考、服兵役、親戚車禍等等。農民收成好,固然歡喜一場;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來年。現代社會天天大興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很多人忽略了祭拜土地神。
「二月二」這一天又值「驚蟄」節氣前後,春回大地,一些冬眠的動物、昆蟲漸漸醒來,蛇、蚯蚓、青蛙、蜈蚣等讓人望而生畏的「傢伙們」開始出現,人們便在晚上點燃蠟燭,借著乍暖還寒,蟲鼠行動並不敏捷的時候消滅這些「傢伙們」,所以又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說。
而二月初三,是傳說中文昌君(主宰功名之神)的生日,所以在一些地方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藉助「龍抬頭」吉祥希望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就,故也會到道觀燒香祈福。
有鑑於此,為滿足廣大善信的要求,二月初二當天襄陽聚仙觀全體道眾會設壇祈福,拜請聚仙觀諸神,祈福廣大信眾朋友四季平安,家業興旺,工作順利,買賣興隆,官運亨通,財源廣進,闔家幸福,吉祥如意。
二月二的古老民俗,與春節相伴走過了無數個春秋,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和對未來的企盼。每年中央都有個一號文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工作又有了新的布署。過了二月二,擼起袖子加油幹,借著風調雨順、政通人和,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創造出一個「大倉滿、小倉流」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