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誦讀》出版,感受《茶經》音韻之美.

2021-02-19 一心苑

《陸羽茶經誦讀》出版了,以下轉下前言、目錄與後記,方便大家了解本書。

前言

 

陸羽的《茶經》是一個茶者的必讀經典,本書融會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是第一部茶文化百科全書,同時也是茶道美學的集中展現。言茶者莫精於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中國唐代煮茶法、宋代點茶法、明清泡茶法均以陸羽《茶經》為根本,全書共七千多字,文字優美,言近而指遠,值得習茶之人反覆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陸羽茶經誦讀》一書的出版是方便茶者們以經為師,以本為本,反覆誦讀而為,我認為這種笨方法是學習《茶經》的最佳方法。誦讀本身便是一種修行,《說文》云:「誦,諷也。」「讀,誦書也。」我們學習《茶經》如果只是默看,只用到眼睛這麼一個感官,而誦讀卻是出於口,成於聲,而暢於氣。於是誦讀有了不可思量之功效,梅曾亮在《柏梘山房文集·與孫芝房書》中指出:「夫氣者,吾身之至精,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渾合而無有間也。」

 

我們學習古文大致從三個方面入手: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陸羽無疑是這三方面的大家,曾經參與編寫《韻海鏡源》,這是一本音韻學方面的巨著。由此可見,陸羽在唐代是位音韻學大家,《茶經》是一本音韻極美的著作,讀起來像《詩經》又如漢賦一樣美,本書從讀音與斷句入手,花很多時間去校正一個字的讀音問題,一段文字的斷句,都是為了讓《茶經》讀起來更有韻。而《茶經》文字音韻之美也只有親身去誦讀才可得其妙,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與陳碩士書》中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我學習茶經以來便一直以誦讀為根本,在誦讀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字的讀音看似簡單,其實要讀好非常的不容易!

 

《陸羽茶經誦讀》一書在一些容易讀錯的字都做了注釋,這本書只是方便誦讀,所以基本不做文字本身的注釋,也就是說,這本書只是為音韻而生,一本書解決讀者的一個基本問題足矣。書中部分標點是為斷句誦讀服務,與其他版本略有不同。

作為習茶之人,《茶經》不僅要誦讀,還要去背誦,歐陽修的「計字日誦」的方法非常值得大家學習,他每天熟讀經典經文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大部分儒家經典,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所以他說:「雖書卷帙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陸羽《茶經》一共7000多字,如果我們向歐陽修學習,哪怕降低一點難度,每天熟讀200多字,分三十多天讀完,每天背誦100多字,可在70天背誦完畢。所以誦讀經文主要在「恆心」兩字,本書有鑑如此,將《陸羽茶經誦讀》分為了33課,每課即是大家熟讀的內容,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讀一課,33天能熟讀好,66天能背誦完畢,我便是這麼做的,與諸君共勉。

 

陸羽《茶經》是習茶的根本之書,也是中國國學的組成部分,《茶經》有著極高的哲學、美學價值,有上過我《茶經》課的茶友已經開始在自己的茶館把《茶經》當作晨讀的內容,有這麼一批習茶的人,讓我感到無比的喜悅,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茶館、茶藝培訓學校、大中小學校均能組織一些以《茶經》誦讀活動,由此去感受《茶經》之美、之妙,茶者們誦讀《茶經》一定也會成為一股潮流。

                                 

 藍彬

                                                                         2017年4月6日

 

目錄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飲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圖  

 

 

 

 

後記:

   

《茶經》這本書對於學茶的人,並不陌生。然而真正能夠很通順的讀下來的茶友比例還是不高,《茶經》作為古書,其中生僻字,古音字較多,斷句標點也與現代文有諸多不同。茶友們初讀《茶經》時會有諸多困惑,因此才有了這本注音版的《陸羽茶經誦讀》。

我一直把這本冊子當作上陸羽《茶經》課的必備書,你無法想像,一個聽完《茶經》課的學員,連《茶經》都讀不利落是一種怎樣的悲哀?!我花大量的時間校正字音、斷句,均是想儘自己的努力,來讓《茶經》這本書讀起來更美,更期待有一天《茶經》可以吟誦出來,讓其音韻之美更加綻放。

《陸羽茶經誦讀》出版過程中,我曾重遊陸羽《茶經》創作地湖州,得到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楊金土會長,長興宣傳部劉月琴副部長,大唐貢茶院旺晴美總經理,安吉遞一滴水茶藝館錢群英館主的鼓勵與支持。

 

此書能得以成功出版,要感謝很多人的辛苦付出。

我的夫人周容秀,感謝她給予我的默默鼓勵與支持。

上海菁靈文化公司的李菁老師,是她極力建議我把這本《陸羽茶經誦讀》編寫成書,便於茶友們誦讀。

東方茶韻的王緝東老師和付潔老師,在他們的極力推薦和執行下,才有了本書《陸羽茶經誦讀》的成功出版。

感謝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感謝編輯王巧麗、巴麗華。

還要感謝北京東方國藝培訓中心熊志惠老師,上海廿一文化的李威董事長為我的《茶經》講演提供平臺。生活茶課一班的班長袁慶總是第一時間支持,還有吳娜、靜怡、江小魚、文霞、安心、賢純、吳瓊、靜博、菲菲、曉紅、王朝、雅靜、王虹、魏漫、姚淼等,感謝你們的支持與鼓勵。

更要感謝那一群上過我茶經課的茶友,不嫌我嘮叨,我也學吳興姚紹憲先生說句:「諸君皆我石交也!」由於水平有限,書中如有不當之處,也望讀者不吝指教,以便再版時修正。

                                        2017年4月6日

 

  

 

 

相關焦點

  • 陸羽《茶經》全文 茶經書院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卷10節。內容《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 為什麼解讀陸羽《茶經》,因為「山」就在那裡
    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茶學專著,不僅為我們總結了自古至唐時的茶葉生產以及茶文化的流傳,而且致力於為茶正名,助茶行世。一千多年過去了,茶葉已進入了千家萬戶,茶文化也異彩紛呈,但陸羽《茶經》依然是一座山,矗立在哪兒,吸引著愛茶人去解讀它,去尋求茶真味,去探索茶之道。
  • 包郵預售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籤名版預售、包郵預計發貨時間:1月25日
  • 【禪藝茶道】陸羽《茶經》要點
    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為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為陸羽已成為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為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為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為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才可以成為專家。
  •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 本內容中涉及的信息及數據來源於公開可獲得資料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茶經》 作者:唐代.陸羽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謂之茶。
  • 「茶聖」陸羽創作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
    「三癸亭」是著名書法家、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為陸羽修建的,因陸羽命名、釋皎然賦詩、顏真卿題匾而稱「三絕」。靜坐亭中,登臨遠眺,風景絕佳。山風吹來,竹木搖曳,嘈嘈切切,仿佛在反覆吟誦當年山亭初成、文士唱和的歡愉。    緬懷「茶聖」陸羽:歷時26年創作《茶經》    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生於公元733年,卒於公元804年,因所著《茶經》被後世尊為「茶聖」。
  • 陸羽《茶經》全文譯文
    《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專著。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
  • 陸羽《茶經》中蘊含的中國茶道智慧
    (一)「精行儉德」的人文追求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開宗明義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羽是最早把人的品行與茶事活動聯繫到一起的人。只有做到「精行儉德」,才可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所以陸羽把這一思想貫穿於《茶經》全文。(二)「中和」是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經》中的「中和」思想集中反映在第四章烹飲器具中。陸羽為文,文風簡約,語句勁健,惜墨如金。但是惜墨如金的陸羽卻不惜用244個字來描述他所設計的風爐。風爐是唐代煮茶燒水的小爐子。陸羽關於風爐的描述譯成白話文為:風爐:用銅或鐵鑄造,像古代的鼎。
  • 茶葉中的《百科全書》——《茶經》
    我國的飲茶史十分悠久,古代人的智慧在茶文化上體現到了極致,各種衝泡的講究,茶技的複雜,茶具的精美,都能體現我國的茶文化,而其中著作,也有不少,最為著名的就是《茶經》。說起《茶經》,就必然要談到陸羽。陸羽享有茶神、茶聖的盛名,就是靠這一本《茶經》。至今學界仍無法破譯這一文化史現象:在陸羽之前,中國的各種典籍均無茶的記載,而陸羽卻石破天驚撰寫出了一部《茶經》,最今人感到不可思的是,這部《茶經》雖是開山之作,其水平之高與包容之廣,卻是直到今界上仍無後起之作可與之比擬。《茶經》成書於唐代。
  • 陸羽:貌醜且口吃的棄嬰 攜茶爐獨行野外寫"茶經"
    隨行的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石愛發告訴我們,這座塔叫「茶經樓」,仿唐建制,高54米,內9層外5層,含「九五之尊」的敬意。像為陸羽像,高7.2米,寓意陸羽一生72歲。  茶經樓、陸羽像、西塔寺、陸公祠,均為1986年以來新建;加上由市中心移來的古蹟古雁橋,圍繞西湖,集中在了一處,稱陸羽故園。陸公祠中,一組系列木雕,再現了陸羽的生平事跡。
  • 【宋代茶文化探訪之路】品讀《茶經》:顧渚山緬懷茶聖陸羽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一系列從煎到飲的理論,使飲茶成為一種藝術活動。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於茶藝,使飲茶活動成為「精行儉德」、陶冶性情的手段,從而開中國茶文化之先河,為後世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典範。公元760年,他以自己半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該書曾三易其稿,初稿完成後,又經10多年繼續搜集補充資料,於公元775年增修定稿,5年後才出版問世,前後共歷時26年。《茶經》甫一問世,就廣為流傳、備受推崇。世人盛讚其開創茶業之功。北宋官員、詩人陳師道評價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 茶道與茶文化解析:《陸羽茶經》
    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
  • 陸羽《茶經》中的28種茶具
    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這裡,將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開列的28種茶具,按器具名稱、規格、造型和用途,分別簡述如下。     風爐——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爐內有床放置炭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於通風。
  • 茶經不僅是古代茶學的經典,也是一部文道並茂的文化巨著
    今天世界各國以《茶經》為核心的茶文化活動,由《茶經》引發出宋代對茶書更深層的認識,明代對品飲藝術達到的極致,這種薪火相傳奠定了今天的研究基礎。對陸羽以及《茶經》的研究不僅要從文字,茶學,文獻整理的角度著手,還要進一步對陸羽生活的時代背景,陸羽的性格特點以及《茶經》所體現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研究。
  • 唐陸羽著《茶經》中的28種茶具
    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本世紀80年代後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有關唐代宮廷茶具,下面已分件專述。
  • 中國第一本茶道著作——《茶經》
    《格致鏡原》雲:「《本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本草》之說相承已久,唐代陸羽《茶經》中已引用,但神農氏生存年代過於縹緲,恐難以確考,惟「服藥不飲茶」之習俗仍保存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
  • 解讀陸羽《茶經》分析安化黑茶地理環境
    解讀陸羽《茶經》分析安化黑茶地理環境      中國茶界先賢陸羽的《茶經》中有一段對茶葉出產之處優劣的探索:原文如下: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註: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這也正印證了陸羽的《茶經》中所述的:上者生爛石,上等的茶葉產自生長於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之上的茶樹。
  • 《茶經解讀》即將新書首發
    茶學泰鬥、浙江大學知名教授劉祖生這樣評價今年四月剛剛出版的一部茶文化專著,吳茂棋、許華金、吳步暢合著的《茶經解讀》。該書凝結了吳茂棋、許華金夫婦長期潛心研究陸羽《茶經》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其子吳步暢承擔了校核完善的工作。據了解,5 月 15 日,2020 杭州全民飲茶周開幕日當天,將舉辦「《茶經解讀》首發式」。
  • 1200年前,唐代陸羽《茶經》中的茶器
    《茶經》中的茶器》九叔才疏學淺,構不成專業評價,僅作大家茶語飯後,隨意翻閱而已。>佛教的禪院功不可沒,所以當時對於茶的研究,僧人們定然有更多話語權,而陸羽正是一名僧人。《茶經》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問世,涵蓋了有關茶的一切。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七千餘字。
  • 號稱茶葉百科全書的《茶經》,為何漏了鼎鼎大名的普洱茶?
    閒暇的午後,當我們泡一壺茶,圍坐靜品,感受幽幽茶香帶給我們的恬靜舒適時,或許我們會想到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