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繡江河綜合整治工程。 (濟南市水利局提供) |
◆核心提示
「創建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市」,這應該稱得上2013年濟南城市發展的首個「關鍵詞」。從今年濟南市兩會上引起各界熱議,到日前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再度引起廣泛關注,泉城之水未來將如何「湧動」,儼然已經成為目前省城建設所面臨的一大緊要課題。伴隨著相關規劃、實施方案的相繼出臺,一系列的骨幹工程、重點工作會得到持續推進,一個大寫的「水」字,將在濟南逐漸呈現。
□ 本報記者 田可新
本報通訊員 唐瑞欽
「水生態文明市」
離我們有多遠
「水生態文明市」什麼樣?作為水利部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試點的濟南市,一直在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泉湧、湖清、河暢、水淨、景美」等目標。不可否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眼下的濟南,還需要做不少努力。
雖是泉城,這裡卻存在著「水資源可利用總量只有11.56億立方米、缺口達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290立方米、不足全國的1/7,水土流失面積達1147平方公裡,保持泉水持續噴湧任務艱巨」等等尷尬的情況。作為一個重化工比重較高的城市,濟南產業發展耗水多,水資源利用率也亟待提高。2012年,全市工業用水量2.6億立方米,佔全市用水總量的14.8%;農業節水灌溉率僅為41.1%、灌溉水利用係數0.52,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城鎮生活供水管網漏損率高達15%,城鎮汙水處理回用率僅為20%左右,各行業節水仍有較大潛力。此外,市民對「水」抱有巨大的期望,喝上乾淨水、享有優美環境成了城鄉居民的普遍要求……
水是濟南的靈魂,沒有水,濟南就沒了生機、特色和魅力,建設美麗泉城就更無從談起。在1月23日濟南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市動員大會上,濟南市市長楊魯豫表示,創建水生態文明市是建設美麗泉城、永葆泉城特色的戰略選擇,是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省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大民生工程。
「五大板塊」描繪出
「水樣藍圖」
2013—2015年是濟南市創建工作的試點期。為此,濟南市規劃,初步構建起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集約的水供用體系和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市水生態的自然、用水、管理和意識文明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規劃也把「水生態文明」具體化了。包括水生態、水景觀、水安全、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在內的「五大板塊」的「建設試點目標體系」描繪出了這樣一個「水樣藍圖」——到2015年,溼地面積由目前的20平方公裡增加到32平方公裡,水龍頭水質抽檢、城市生活公共供水末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工業廢汙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城市防洪標準達到50—100年一遇、排澇10—20年一遇,市民在市區二環路以內正常步行15分鐘可以到達泉水、河流、湖泊、溼地、噴泉、園林、小區等水景觀的區域佔總面積的比例將達到60%……27小項的指標涉及了濟南市水利、林業、園林、市政公用、環保等多個政府部門,並規劃了強化「補」功能的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功能區、彰顯「景」特色的城市泉水景觀生態功能區、發揮「淨」作用的沿河溼地保育生態功能區和提高「網」效益的北部平原水網生態功能區等空間布局,覆蓋全市、各部聯動的創建工作規模初現。
272億元的大工程
如何建設
據了解,創建工作試點期間,濟南市估算投資272億元。怎樣用好這272億元,初步實現一系列預定目標,引人關注。
「突出河湖水系連通,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濟南市水利局局長張曰良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建設完善「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全市大水網,實施五大連通工程,實現防洪除澇、城鄉供水和生態水系三網聯動,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基礎的水源保障。」章丘市市長劉天東表示。
試點期間,濟南市將重點推進包括現代水管理、泉群生態系統保護、南部山區水源涵養、水系整治與景觀建設、沿黃灘區溼地修復、城市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提升、水資源配置、企業節水減排、農村供水保障與水文化推進等10大示範工程。
建「城」也莫忘對水文化的打造。濟南市計劃,至2015年,要使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市」創建的認知度達到95%,並在中心城區實現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徵集水生態保護的志願者,宣傳並示範節水、垃圾分類、水資源保護、愛護生物等節水減汙與保護生態的文明理念,深入發掘傳統特色水文化,拍攝「泉、泉城、泉城人」專題片以及編寫《泉城水生態文明知識讀本》等;還要舉辦泉水文化節,通過展示泉水與文化、泉水與名優特產、泉水與城市建設、泉水與民風民俗等系列活動,打造「天下泉城」品牌。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濟南市將選取一批重點河流水系,確立生態保護的重點與目標,在重要河段以醒目的方式標識,增進公眾對河流保護的了解,同時公開選聘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士作為河流代言人,在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聘任重點河流的河長,建立起河長、河流代言人「一河雙人」的河流生態保護行政管理與公眾參與聯合保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