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餘年歷史。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仰山堂、卷雨樓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
萃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系後增建。
豫園一景
魚樂榭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裡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
織亭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浣雲假山位於得月樓北。
豫園一景
藏書樓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闢,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餘,但十分精緻,亭臺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布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亦稱 「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兩塊貼金匾額。
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玉水廊、積玉峰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