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貢文旅·虔州風】四賢坊下話「四賢」

2020-09-05 章貢文旅

四賢坊位於贛州市老城區背面,鬱孤臺東側,西津路、章貢路與建國路三條道路交匯口。四賢坊是當年皇城門樓處,也是清代考棚街口,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光明電影院。

在建國路就能遠遠看見宏偉的四賢坊、軍門樓聳立著。「趙抃疏險灘,劉彝福壽惠千古;濂溪創理學,文山丹心昭四賢」,走近四賢坊,這幅彰顯四賢坊歷史的對聯便映入眼帘。這副楹聯,不由得令人想起與這座城市富有淵源的諸多先賢,他們的政功墨跡讓贛州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縱觀歷史,社會的文明進步,總有一些傑出人物身處時代關節點,在其中穿針引線。城因人興,一座城市的興盛,往往離不開傑出人物書寫的傳奇。

四賢坊所銘記的,正是四位值得贛州人記住的人物。

趙抃,北宋嘉祐年間任虔州知府,鑿通贛江險灘,凸顯了贛江的黃金水道地位,對繁榮贛州功不可沒。

劉彝,北宋熙寧年間任虔州知軍,親自督建的福壽溝這一聞名中外的地下排水系統,至今仍在造福贛州人民。

周敦頤,號濂溪,與趙抃同時代,曾任虔州通判,理學開山鼻祖,《愛蓮說》即出自於他的筆下。

文天祥,南宋德祐年間任知州,當時元兵南侵,他在贛州組織義軍前往臨安勤王,詩作《過零丁洋》傳誦千古。

四賢坊成於何年,準確時間不詳。更多可能建成於元代。元代,基層並不太重視文化。特別是贛南,由於受南宋末追隨文天祥抗擊元兵的影響,有元一代元朝對贛州的統治十分嚴酷,甚至是全國書院極度旺盛的情況下,贛州的書院、社學仍蕭條不起,便是晚期開放的科舉考試中偌大的贛南也不過區區4名進士。但,不可否認的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全面實施以漢文化治理國家的國策,從頂層來說對漢文化是相當重視的。

元代,全國各地的書院之風極為旺盛,全國各地州府推崇行先賢、為前朝賢宦興建牌坊(特別是「四賢坊」)的風氣相當之盛。因此,位於宣明樓前的贛州「四賢坊」極為可能也興於元朝。

或許是贛南漢人中的文化人內心對元人的仇視,當時及之後的文字記載缺失,因此沒有記明何時出於哪位主官之手。這位主官從宋朝主政贛州的主官中選擇了趙抃、周敦頤、劉彝、文天祥四位先賢,標榜於世,供兵民祭祀。

歷史有記載,四賢坊在舊府治前,坊左右皆有井,所謂獅子泉。至清代同治年間尚存,坊內立有趙抃、周敦頤、劉彝、文天祥四位知州或知府之像(周敦頤在治平年間曾以通判身份代理虔州知州),以紀念這四位先賢對贛州的貢獻——

趙抃疏險灘

濂溪創理學

劉彝福壽惠千古

文山丹心昭四賢

如今的四賢坊與贛州知名的鬱孤臺一左一右,對影相望,它不但成為贛州城內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贛州古城文化的標誌,城市個性的標緻和客家人民心中崇敬的英傑與楷模的標緻,還成為贛州人民緬懷賢才的功績,用此手法來感恩、報恩的最好方式。

文章來源 ▎章貢文旅

整理編輯 ▎章貢文旅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