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每到端午時節,中國人最難以捨棄的美食便是那一個個軟糯的粽子。或甜或鹹,在我們的味蕾上,激發出百轉千回的味道。有離家人的一抹鄉愁,有兒時的記憶,更有千年來歷史沉澱出的文化韻味。粽子,是中國人不變的端午情結。
    關於粽子,我們最熟知的傳說莫過於詩人屈原投江。據《汨羅市志》記載,東漢建武(公元25年-56年)中,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忌日改投箬葉裹黍米的粽子於汨羅江。由此吃粽子沉澱和演變成端午習俗。
    其實,粽子的來源,除了「屈原說」,還有「伍子胥說」和「曹娥說」。而早在這些傳說之前,粽子就已經出現了。最早記載於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其云:「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於是口口相傳,相沿成俗,千百年來,興盛不衰。
    歷朝歷代關於粽子的詩詞層出不窮。「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無不表達出古往今來人們對於粽子的喜愛和重視。清朝詩人謝墉更是專門寫了一首《粽子》的詩來寄託自己對遠方母親的深切思念。
    可見,粽子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食物,還包裹著記憶裡童年和家的味道,寄託著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
    到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粽子的種類也更加豐富多元。除了經典的南北鹹甜粽子PK之外,各種新口味也讓人眼花繚亂。
    近年來,除了蜜棗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傳統口味,還出現了宮保雞丁、魚香肉絲、臘肉、榴槤、小龍蝦、鮑魚、腐乳、五仁等口味的粽子,餡料突破程度絕對不輸月餅。而這些粽子大多是一些老字號企業迎合年輕人口味而推出的創新產品。
    除了在餡料上做文章,在吃法上,中國人的花樣也不少。有油煎粽子、紅糖汁黃豆粉蘸粽子,還有拔絲粽子等等。
    口味的多樣、種類的豐富反映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彰顯了如今多元化的個性和需求。
    提到粽子,就不得不提到浙江嘉興。《舌尖上的中國》曾經這樣形容:「嘉興人踏實放心的一天,就是從一個個熱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
    據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去年618期間僅用13天就賣出1.08億隻粽子,2.16億片粽葉。銷售TOP5品牌排行榜分別是:五芳齋、真真老老、三全、榮慶和、稻香村。五個品牌中,浙江企業佔了三個,且攬下全國第一、第二的位置。除了知名的五芳齋、真真老老之外,浙江還有三珍齋、知味觀、諸老大等多個粽子品牌,可以說佔據了全國粽子市場「半壁江山」。
    浙江粽子品牌之所以能暢銷全國,關鍵在善於利用電商渠道進行銷售。2009年,五芳齋以一家傳統食品企業的身份首次「觸電」,開始發展電子商務。彼時,電商每年帶來的營業額有數百萬元。到2018年,五芳齋電商渠道一年銷售額超過6億元,呈現幾何形增長。
    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後,與浙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密不可分。今年,發展市場採購、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模式,全面深化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試驗區建設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
    在浙江,古老的粽子正藉由新興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傳遞著最樸實真切的民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