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紡織服裝界,博洋品牌大名鼎鼎,戎巨川卻是一個相當低調的名字。但是,作為寧波博洋控股集團董事長,這位寧波企業家卻仿佛有著魔術師般的神奇創新力量——
24歲臨危受命,讓瀕臨倒閉的手帕廠起死回生;32歲註冊「博洋」商標,開啟了品牌之路;45歲卻當起了「甩手掌柜」,讓公司自由「裂變」……2019年,博洋營收達206億元。
在挑戰空前的2020年,戎巨川又放豪言:五年後營收實現1000億元。他戲稱,這是創業以來的第三次「吹牛」了。而前兩次,他吹過的牛都成為現實。
「吹牛」的戎巨川,底氣何在?近日,在一次慈谿新生代企業家走進博洋的活動中,戎巨川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他的創新發展秘訣、獨特的管理思想,以及未來實現千億目標的戰略布局,金句頻出,極具啟發。
裂變是發展最有效的法寶
把天花板捅掉
人才可能就進來了
博洋這家公司,大家看了以後可能會失望,有一點名氣,但廠房這麼小,做出來的產品也沒有高新技術的感覺,就是做床單。
博洋的起家更小。我1982年畢業分到永豐布廠的時候,老廠房3200平方米,有600多名員工,我的工號是604號,還有400多個退休工人。我們當時在做什麼?茶巾,其實就是美國人的擦桌布,日子過得非常難。(註:博洋集團前身是寧波永豐布廠,創立於1958年。1982年,戎巨川分配入廠,成為該廠第一名大學生。1986年,24歲的戎巨川臨危受命,成為新一任廠長,開始了博洋的第一次創業。在他帶領下,博洋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渠道,老廠很快煥發起勃勃生機。如今,博洋已成為涵蓋服飾、家紡、家電、金融、投資、商業、旅遊等多個產業板塊的大型企業航母。)
1994年,我和博洋服飾集團董事長吳惠君,同時起步博洋家紡和博洋服飾的創品牌之路。博洋家紡創品牌是由我來主導,吳惠君是唐獅的創始人,當時23歲。這就進入了博洋的第二階段——創品牌、做渠道。
2000年,博洋發現,要贏得更大的發展,公司在體制上還要有一些變化。當時,家紡和服飾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吳總多次跟我說,寧波引進人才非常困難。
我思考了很長時間,覺得這個問題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我們這裡,在我們的腦子裡、我們的做法上。
我跟他說,你23歲來的時候,我32歲。我創業做博洋家紡,搭平臺讓你來做唐獅服飾。現在你32歲了,要做什麼呢?你既要做唐獅的創業,同時要搭平臺讓別人來創業。
我們為什麼引不進人才?是因為天花板太低了。把天花板捅掉,人才可能就進來了。
我說,我就不兼博洋服飾的董事長了,你做董事長,把總經理讓掉。這樣,博洋開始了第二代人的裂變——平臺化。
博洋沒有
「下面的公司」概念
博洋現在的公司治理結構,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就是我所從事的工作,是平臺化的「博洋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幾乎沒有完整的法人公司能力,是「空股」的。我認為它起到土地和空氣的作用:認可產業公司的創業方案、參與投資,成為產業公司發展的基礎。
第二個層面,是產業集團公司,像博洋服飾集團、博洋家紡集團,接下來還會有博洋商旅集團。產業集團公司承擔著產業管理職責,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公司法人能力,但也不全。
第三個層面,是各產業公司,像博洋家紡有限公司、博洋家紡網絡公司等。博洋法人能力最全的公司,就是這100多家產業公司。每一家產業公司的成立、章程、運作等,都完全獨立,它們不是下屬公司。從資本關係上,產業公司可能是控股集團的子公司、孫公司,但他們是平等的,所以博洋沒有「下面的公司」這個概念。
我也不去考察、調研各產業公司,而是由董事會運作,由總經理負責。我們把這樣的文化叫做「以總經理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一定要毫不猶豫、堅定不移地把責任交給總經理,把市場的全部壓力都壓到總經理身上。我1986年做廠長的時候,二十四五歲,當時我對領導的態度就是「我會有想法管好這個廠的,領導是不是少來聽我的匯報」。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兒子問爸媽:「喜歡一個姑娘,你們看她怎麼樣?」媽媽要說:「這是你的事情。」爸爸也要說:「這個問題你決定,你喜歡的任何人,我們都接受。」他一聽,覺得這件事情壓力很重,就會更認真地思考。我們一定要這樣。
這可能是博洋與其他企業區別最大的地方。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
做出決策指令
在博洋家紡和唐獅做到十幾億元、幾十億元規模以後,裂變出了20多個品類,由小組來做。一個小組就是一家公司,小組長權力非常大,我們稱之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出決策指令」。
一般來說,公司規模做上一兩億以後,再由一個人來直接管理,效率就會慢慢低下來。此時,就要儘快讓公司裂變,讓總經理做董事長,繼續裂變。
裂變是公司發展最有效的法寶。要裂變,不斷地裂變。
關於博洋,我吹過三次牛。
第一次吹牛,是在1990年。我1986年做廠長的時候,我們廠只有幾百萬的銷售額,1990年實現了1011萬元,我就吹牛了:若干年後,要達到1億元和10億元。為了這個牛,我想盡辦法要創品牌、建渠道。其實,當時外貿多好做呀,但我必須要建自己的渠道。
十幾年前,我又吹牛了:要實現100億元。我們就用平臺化來做,去年做到了206億元的營收。
今年5月23日,我第三次吹牛。我認為今年國家社會的發展,很需要我們這樣的企業挺身而出,我們也很有機會挺身而出,因為在品牌和電商發展上,我們都具有優勢,或者說具有更大的空間。所以,我們成立了兩個領導小組:電商領導小組、品牌領導小組。在這個會上,我又吹了一次牛:五年實現營收1000億元。
可能嗎?現在博洋是200多億元,每年50%的速度增長,我認為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必須要有體制性的改革,通過裂變的方式,通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更多優秀的合作夥伴,成為優秀的市場開拓者、合作者,來發展我們的產業。
是否能實現呢?現在可能是吹牛,但我認為這是夢想。
中國夢就是靠夢想和努力來實現的。這是中國夢,是博洋夢,是在座每一個人的夢想。
千裡馬是跑出來的
問:我們總是覺得找不到人才,您是如何找到人才的?
戎巨川:第一,讓馬跑起來。有人經常說,領導要重視人才,要把千裡馬挑出來。我說:錯了,千裡馬是跑出來的。如果說博洋的平臺是一條路,我們造了路、甚至有護欄,讓馬跑起來,就有可能讓馬成為千裡馬。有人告訴我們:「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是說,靠伯樂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千裡馬是靠跑出來的,要大膽地提供更多的機會,讓馬跑起來。
第二,不要背包袱。每個人手上有的東西,知識、文憑、家裡的錢,都是包袱。一定要認識到,已經有的知識,假如不用以發現新的規律、新的未知的話,你就是背上包袱了。大學畢業到公司,你以為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嗎?不是的,知識是來發現新規律、新狀況的。假如說你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你就背上知識的包袱了。有的博士生不敢問問題,就是背上文憑的包袱了。有了錢、有了地位、有了這麼大的公司後,不敢冒風險了,你也背上包袱了。
大家一定要對自己、對環境抱有濃厚的探知欲望。年輕不年輕,看你還能不能提問題。
第三,關於「有限」兩個字,太有意思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切都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工作效果是有限的,千萬不要過分放大某一樣東西的作用,所以要整體強化能力。
最重要一點,我要提醒大家,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一定要發揮別人無限的能力,因為「別人」有無限多。你一定要限制住自己,我們的管理叫「管住自己」,要讓別人活起來,放活別人。
問:在激烈競爭的行業中,博洋是怎麼樣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能夠擁有這麼多消費者?
戎巨川:你可能會很驚訝,現在的生意太好做了。
去年年底,《浙江日報》做年終稿,請了十位企業家談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我說,有什麼不確定的,非常確定,貿易摩擦依舊,一切問題都沒有超出正常的框架。我沒有預計到疫情。
這個困難來了以後,我發現也很簡單:把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原來1000多家博洋家紡店,一家店裡面10個人,守在店裡等著大家來買。現在,我們都上門去鋪床,幫人試鋪。
我們開私人管家洗滌,一個產業出來了。研究洗滌液的配方,新的洗滌產品又出來了。產業可以不斷地延伸。
現在,對於新加入者來說,機會太多了,線上、新零售可以一下子爆發。但二十年前,這是不可能的,靠傳統渠道、線下渠道,一家一家店去發展,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這個機會,快快去抓住它。
問:博洋接下來第三次吹牛,要從206億元到1000億元,你覺得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戎巨川:一個企業要做什麼樣的產業?我告訴大家,要找出主跑道,要找出跟你的資源比較匹配的、足夠長時間裡能跑起來的跑道。
博洋二十年前做了兩條跑道:床上用品和服裝。那麼,接下來的十年,我們怎麼發展呢?美好生活一定是我們今後的主跑道。
所以我們又有了兩個方向:第一,讓已經過上美好生活的人過得更好,就像博洋七星做高端產品。第二,我們是否有能力做相當好的東西,像優衣庫一樣,讓消費者用比較低的、比較合理的價格得到它。
從這兩個方向來滿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是1000億元、3000億元甚至萬億不封頂的。我的底氣就在這裡。
問:博洋在電商和實體店之間,在產品品牌和定價等方面,是如何操作的?
戎巨川:平臺化以後,我就沒開過幾次行政工作會議。其中一次,是2010年10月開的一次電商會議,當時公司裡對是否要發展電商爭論非常激烈,反對派處於優勢地位,我想這樣統一不了是不行的,就開了這次會。
我說,電商不是銷售渠道,是主戰場。今後,博洋發展有兩個主戰場:線上公司、線下公司。那次,我們確立了體制,博洋家紡線上公司、線下公司是完全獨立的兩家公司,所有東西都是獨立的,包括倉庫、人力資源。一旦形成體制,就要求每個線下公司必須裂變出一個線上公司來。
2010年電商衝鋒號吹響以後,大局一次性定好。兩家公司就做兩家公司的事情,兩個總經理、兩個研發團隊,沒有相通的,是兩個市場主體。產品也完全是兩盤貨,線上的在線下找不到,線下的也沒有到線上去。
我們鼓勵公司內部競爭。會亂嗎?我說亂一點好,只要不亂套。
問:零售行業今後會往新零售的方向發展,包括技術革新、數位化分析、整合。請問博洋在新零售方面,有什麼布局?
戎巨川:實體零售要不斷轉換新的形態,來適應今後的消費需求。實體零售不會被淘汰,但要改變。
新零售以後會在哪裡出現呢?其實,是在博洋的投資體系裡。我們的商業旅遊,商業裡面會有我們的零售信息,旅遊裡面有我們的零售系統,空間產業裡面有我們的零售系統,加上品牌的自營店,直接路面開店,這些都是我們的零售系統。
新零售,哪個東西新?去年9月,我們正式定調天貓、唯品會、京東為主的電商在公司統計口徑中為我們的傳統銷售渠道,因為流量進入到平臺或者是低速增長的地方。傳統渠道不是差的渠道,傳統渠道的消費者主要通過黏性、復購來解決問題,而所謂新渠道流量的增速非常高,只要東西鋪上去,可能會獲得大量的銷售。
今年,我們對微商、微盟、有贊、直播,全方位地發起了攻擊。所以,我們的零售,2月還是下滑35%、三月下滑15%,到4月回正到上升2%多,5月增速35%,上半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速。
靠什麼?就是靠新零售。增量往哪裡走,我們的渠道就往哪裡建。流量在哪裡,我就跑到哪裡。直播要不要搞?搞呀,快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