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假期前,深圳幾大公園開展「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麗」最大限度減少垃圾桶設置的試點行動一經開展,引發市民大討論,一些市民擔心垃圾桶減少可能會導致垃圾增多。如今一年過去,實際效果如何?
走公園活動中,市民代表們驚訝地發現,公園的衛生狀況並未下滑,同時為了配合撤桶,幾所公園增設了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進一步倡導環保。
在傳遞城市生態文明理念,開展文明引領方面,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還在市屬公園建設不同特色、不同主題的自然教育中心,通過自然教育撒播生態文明的種子,完善自然教育體系,把公園變成家園,把生態變成生活。
撤併垃圾桶衛生狀況未下滑
散布全園的垃圾桶既影響了園容園貌,破壞了公園美景,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市民產生更多垃圾。2015年4月起,市城管局、市公園管理中心在蓮花山公園、梅林公園,大膽開展「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麗」最大限度減少垃圾桶設置試點行動,鼓勵和倡議市民遊園時不產生垃圾或自行收納垃圾,共同加入到城市環保工作中。隨後6月份,此行動在其他市屬城市公園推行。
蓮花山公園原沿主園道設置的垃圾桶已撤離,只在人流密集處和遊客休息平臺有所保留,垃圾桶的數量從668個減少到334個。
2015年6月份加入到撤併垃圾桶行動中的深圳灣公園原沿13公里海岸線一字排開的1000多個垃圾已全部撤去,整個公園的垃圾桶數量也從1200多個減少到600個。
接下來,兩所公園的垃圾桶還有減少的空間,垃圾桶少了,亂扔垃圾的現象會不會增多?蓮花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邵志芳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2015年中秋當天,該公園入園人次為10萬,產生垃圾量為10噸,而2014年中秋當天,入園人次為12萬,產生垃圾量為16噸,垃圾量下降。經過大型節假日的考驗,枯燥數字的變化見證深圳市民的文明素養。
此外,公園還在每個主要出入口放置垃圾夾,讓遊客自願取用入園撿垃圾,出園時歸還公園。引導遊客文明遊園,增強環保意識,不亂扔垃圾。
垃圾分類點進公園方便又環保
日前,跟隨市民代表,從紅樹林邊界段進入深圳灣公園,沒走多久,市民代表們便看到路邊有一個洗手臺,有遊客正在使用。「這個真的好用,手髒了,洗個水果,都很方便,不用再跑到洗手間去。」市民代表們大步走到洗手臺參觀,只見一高一低兩個洗手臺,大人小孩都可以用。洗手臺處還有用簕杜鵑做的小型立體綠化,其背後是垃圾分類桶。
市公園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2月份兩所公園在園內設置了10個垃圾分類點,並已投入使用。這些垃圾分類點分別設置在公園主要出入口或遊客量較大的路口,方便遊客對垃圾進行投放。
市民們在現場看到,每個垃圾分類點設有4個垃圾分類桶。工作人員透露,4個垃圾分類桶的設置有「門道」。經過公園管理者的觀察分析,公園內的垃圾瓶瓶罐罐最多,其次是果皮紙張。因此,為了便於分類回收,4個垃圾分類桶的類別分別是塑料瓶、易拉罐、紙張、其他垃圾。
為了提高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垃圾桶桶口設計也盡顯用心。比如,塑料瓶和易拉罐投放垃圾桶桶口,按照瓶罐的大小設計成圓形,紙張桶開口則設計成長條形。
下一步,市公園管理中心將全面推廣垃圾集中投放點建設,使深圳公園成為全國第一個看不見垃圾桶的公園。
今年將新建兩所公園自然教育中心
如今,在周末,許多深圳的家長和小朋友都流行到公園自然教育中心了。
在今年2月底新開的兒童樂園自然教育中心,市民代表們一走進來,便被濃濃的自然氣息吸引。教室內四面牆壁上都畫上了卡通植物圖案,室內擺放著粉色、綠色的兒童桌椅,書架上則擺放著各類動植物有關的兒童科普讀物。
「一個活動通知,常常9點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不到10點,名額就搶空了。有時候更快,幾分鐘就能報滿名額。」負責運營自然教育中心的紅樹林基金會工作人員說道,家住公園附近的居民、全職媽媽十分樂意到自然教育中心當志願者,「但我們招募志願者要求也很嚴,要培訓還要考核。」
參觀中,市民趙女士從親身經歷談起,她就是一名自然教育的愛好者,自從她第一次帶兒子感受自然後,她的兒子主動要求參加。「我明顯感覺到兒子的變化,以前出門喜歡追逐蝴蝶等小動物,還用手拍,現在知道了一些動植物的習性,會很愛護,也知道怎麼欣賞和保護了。」
2015年起,市公園管理中心開始打造「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品牌活動,目前,深圳灣自然教育中心和兒童樂園自然教育中心已開放,並成功舉辦280多場公益「觀鳥」、「夜觀」、「自然筆記」、「自然親子閱讀」等自然科普教育活動,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推崇歡迎。
今年將繼續創建洪湖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和園博園自然教育中心。洪湖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定位以荷花和水生植物為主題特色,園博園自然教育中心以茶花、奇特植物和有毒植物為主題特色。雖然目前兩所自然教育中心還處於籌備階段,但已舉辦了多場志願者教師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