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如何讓更多傳統手藝被看見?

2020-12-21 澎湃新聞

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如何讓更多傳統手藝被看見?

2020-09-0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她姐本人 她刊

文 | 灣灣

繼紅出國門的阿木爺爺之後,

又有一位「別人家的爺爺」

憑藉出神入化的手藝火爆全網。

在福建龍巖,

寵孫技能滿分的爺爺李石水,

承包了孫子童年時代所有的玩具。

不管孫兒想要什麼,

爺爺都有一句霸道總裁的答覆:

沒問題!給你做!

大孫最喜歡鋼鐵俠,

爺爺二話不說,

照著鋼鐵俠的原型就做了一個Q版。

萌萌的一隻「木頭鋼鐵俠」,

就這樣問世了。

最神奇的是,

不靠電池,不靠發條,

放在地上他自己就會走!

走起路來一搖一擺跟企鵝一樣,

像極了鋼鐵俠本俠的兒子。

這個小小鋼鐵俠不僅滿足了大孫,

更成為了小孫蛋蛋的新寵。

蛋蛋跟在「小木俠」後面爬,

和它你追我趕,其樂無窮。

年僅一歲半的蛋蛋,

還缺一輛專屬的出行座駕。

於是,爺爺就為他量身打造了「螳螂車」。

這輛純手工木製小車造型獨特,

車旁兩側宛如「螳螂臂」,

上下擺動,十分可愛。

蛋蛋坐在炫酷的小車裡,一臉傲嬌,

秒變全村最靚的仔!

擁有這樣的爺爺該多麼幸福,

每天都能解鎖新的技能,

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看到大孫有點不高興了,

就馬上變出來一個

會走路的「不倒翁笑臉」來逗他開心。

一個還不夠?

那就做出來一群陪他玩。

無論孩子喜歡什麼玩具,

對爺爺來說,都不在話下。

比如超大號的愛心魯班鎖;

比如會走路的小木鳥;

比如細節滿分,

足夠以假亂真的小汽車。

汽車雖小,

但從車門、方向盤、車輪到後備箱,

所有配件一應俱全,

甚至還開了天窗。

在孫子的眼中,

爺爺有著一雙魔術師般的巧手,

可以變幻出世間萬物。

但實際上,

完成這些精巧絕倫的木工手作,

靠的絕非一朝一夕的靈感,

而是扎紮實實的、

幾十年積累的功夫。

這個和動畫片一模一樣

搖搖擺擺的小哪吒,

想要做出成品,

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功底深厚的老木匠,

一定是全能的。

他不僅是位專業畫家,

繪畫、製圖手到擒來;

還是個想像力豐富的藝術家,

兼具良好的審美和

把構想變成現實的能力。

並且,

他的實操能力不亞於建築師。

既能 「刮、砍、鑿、剌」,

熟練使用各種工具;

同時膽大心細,慢工出細活。

今年69歲的李石水,

從十幾歲開始就從事木匠,

至今已有50多年。

像李師傅一樣,

很多傳統木業的木匠們,

已經失去了傳業對象。

當下,

隨著工業化的成熟,

機械代替了手工生產,

越來越多老一輩的行業技能,

已經被丟棄和遺忘。

然而,

中國傳統手藝所面臨的困境,

遠不止於此。

在那些大火的古裝劇中,

我們最為之吸引的,

遠不止跌宕起伏的劇情,

更有中國古典元素的獨特韻味。

後宮娘娘們

華美的服裝和精巧的配飾,

讓人不忍移目。

而格外襯託后妃尊貴氣質,

則離不開一門

源於春秋時期的宮廷工藝 —

花絲鑲嵌。

位列「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

在數千年後的今天,

只剩在北京和成都尚存。

且由於工藝繁複,難度極高,

這種非遺文化幾近失傳。

作為為數不多的傳承者之一,

今年65歲的北京手藝人杜建毅,

從16歲入行開始,

已經從業近50年。

花絲鑲嵌,

又叫細金工藝,

是「花絲」與「鑲嵌」工藝的結合,

即花絲為骨,鑲嵌做飾。

它的工藝十分繁雜細膩,

掐、填、攢、焊、堆、壘、編、織,

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這還只是最基礎的入門功夫。

因此,

對於每個作品來說,

工的價值都遠高於金。

單單一道拔絲,

就需要把幾釐米粗的金銀原料,

一遍遍地「拔」細,

直到拔成0.07毫米。

要知道,

頭髮絲的粗細大概在0.08毫米。

把金絲做得比頭髮絲還要細,

這是需要怎樣的耐心和功夫。

在焊接的時候,

如果沒有對火候精準的把握,

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簣,

只能從頭開始做起。

杜建毅在花絲鑲嵌的世界裡,

默默耕耘了半個世紀。

他堅持手工,追求極致,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世傑作,

多件作品被故宮收藏展出。

這些精美絕倫的中國美藝術品,

件件都有著「傳家寶」的價值,

難道還不算是

世界頂級的奢侈品?

他們別致又華麗的造型,

難道不完全碾壓那些

所謂的國際知名大牌?

大家不要以為它們只陳列於博物館中。

「花絲鑲嵌」工藝用途廣泛,

早已飛向尋常百姓家。

比如送給寶寶的周歲禮物小金鎖,

寓意鎖住平安,健康長大;

或是玲瓏剔透的首飾、擺件。

杜建毅畢生的理想是:

希望所有中國人,

都能認可我們自己的中國珠寶。

但現實是,

這些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在追求新潮的洪流中湮沒無息,

在資本市場的角逐下佔盡劣勢。

在如今各種高科技盛行的時代,

純手工製作變得越來越稀有,

普通匠人的生存

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由於工藝之複雜,

又耗時耗力,所需成本太高,

因此完全掌握這門技藝的匠人,

全世界僅存幾位而已。

而杜建毅談到此生最大的遺憾,

就是後繼無人,

「花絲鑲嵌」即將失傳。

在這個日漸浮躁的世界,

現在的年輕人,

已經無法熬住性子,

沉浸在這金絲銀線的手工活裡。

當工藝品漸成絕跡,

當傳統技藝漸漸褪色,

直至徹底消失,不為人所知,

我們除了嘆惋,還能做些什麼?

眾所周知,

「中國」的英文單詞 China,

還有「瓷器」的含義。

有意思的是,

「日本」的英文單詞 Japan,

翻譯過來也叫做「漆器」。

都說日本的漆器全世界最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

但鮮有人知,

中國才是漆器的母國。

數千年前,

經文化交流傳播到日本。

日本沿襲並發揚了漆器的工藝,

做到了世界頂級,

但中國的漆器卻已成歷史。

作為逆流而行、堅持傳承的「異類」,

年過六旬的甘而可,

為了這門已經失絕的手藝,

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1983年開始,

甘而可從漆器學徒做起,

成為了副廠長,又做到古董商人。

頗有商業頭腦的他,

生活一直安定富足,

但他的心裡始終有著一個心結。

在1999年,

他終於關閉了收入頗豐的古董店,

決心要做 「最好的漆器」。

甘而可開始鑽研

已經失傳的「犀皮漆」技藝,

這項工藝沒有成品和樣本,

也沒有匠人掌握。

他靠著翻閱古書記載,

加之多年的經驗累積,

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嘗試。

從著手第一件作品,

直到成品完成,

甘而可耗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

犀皮漆複雜又耗時的工藝,

讓無數匠人望而卻步,

但他在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

堅持純手工製作。

包括最後的拋光,

他用手掌代替工具,

最後呈現出來的光亮感,

就像是一汪流動的水。

漆器已經不再是一個靜態的物件,

它被賦予了生命。

這十年間,

甘而可只做了這一件事。

碰壁無數次,失落無數次,

還曾染上「漆瘡」,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

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1年,

他製作的犀皮漆作品,

被故宮博物院永久珍藏。

之後,

甘而可的作品走出國門。

在一次中日韓的國際展會上,

中國的漆器拔得頭籌,

引得世界為之驚嘆。

甘而可奉行著極致的匠人精神,

不僅對事,同樣對人。

他願意為認準的人和事,

傾注一生,傾其所有。

經歷了30多年的婚姻,

甘而可對妻子的愛意絲毫不減,

反而越來越濃。

共同白頭的夫妻二人,

女兒都已經將近30歲,

仍會像年輕情侶一樣兜風、約會,

旁若無人地相擁。

在他們對視的目光中,

全都是藏不住的甜蜜和愛意。

甘而可在每個不同的節日,

總是會為妻子準備一個浪漫驚喜,

幾十年間從不落空。

年輕時由於投身犀皮漆的創作,

一家人也曾度過一段清貧的日子。

一次偶然的出行,

當路過上海的和平飯店,

甘而可指著那裡對妻子承諾:

將來日子好了,

我一定要領你住進去。

在2017年,

兩鬢微霜的他,

兌現了當年的承諾。

並在和平飯店裡,

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信,

告白愛妻:

你是上蒼賜給我的寶物,

在我心中珍惜呵護。

讓我們共同沐浴幸福陽光,

走向下一個30年,

直至永遠。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愛一個人。

專一的匠人精神令我們感動,

千年的匠人文化,

更值得我們重視和傳承。

中華悠悠千年古國,

現如今,

還能保留多少傳統的印跡?

當它們只能變成博物館裡的孤本,

對我們來說,

到底是值得慶幸還是悲哀?

老一輩的手藝人,

苦於無人繼承,技藝失傳;

新一代的年輕人,

練就了奔跑的速度,

也少了幾十年磨一功的專注和執著。

習慣了在聲色犬馬的世界,

努力地追趕時間,

見證日新月異的變化;

老祖宗的手藝讓人無暇顧及,

傳統文化更是無人問津,

直至被大眾徹底遺忘。

即使這樣,

依舊有匠人在用一生堅持。

但是只靠老一輩的力量,

是遠遠不夠的。

索性,

有更多的年輕人,

投入了自己的新生力量。

85後手藝人張斌,

從事戲服製作13年,

把傳統手藝做成了「高級定製」;

同樣85後的李晶,

也用自己的一雙手,

讓一把把古色古香的團扇,

從古代穿越到現代。

期待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

能夠為人所知、所用;

期待精雕細琢的中國美,

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和認可。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值得代代相承。

部分圖片來源: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

原標題:《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全網,這些國寶級大師,早該被發現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爺爺版李子柒,傳統手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全網,這些國寶級大師,早該被發現了…
    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全網,這些國寶級大師,早該被發現了… 不管孫子想要什麼, 爺爺有霸道總裁的回覆: 沒問題!給你做! 大孫最喜歡鋼鐵俠。 爺爺什麼也沒說, 根據鋼鐵俠的原型,我做了一個Q版。
  • 繼李子柒之後,63歲的阿木爺爺又爆紅海外,圈粉100W!
    這位63歲的爺爺,用視頻的形式展示了如何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被稱之為「當代魯班」,向世界各地網友輸出了一波來自東方手工藝文化的力量。 在文化輸出方面,不得不提李子柒。去年12月,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在各大平臺引發的熱議。
  • 李子柒爆紅應理性看待 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多李子柒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12月12日訊 近日,視頻博主李子柒因拍攝鄉村古風生活、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等內容,爆紅海外網絡。在李子柒更新頻率不算高的視頻中,人們能看到黃豆如何變成醬油、純手工造紙等等傳統文化遺產,也能讀到蘊藏于田園生活背後的脈脈溫情,這些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對于田園牧歌的嚮往,也打開了西方世界欣賞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目前,海外社交平臺上訂閱者達749萬,甚至超過了BBC的559萬,引發了「李子柒現象」。
  • 幼年版李子柒!浙江7歲「鐵錘妹妹」爆紅,被1200萬網友圍觀!​...
    幼年版李子柒!浙江7歲「鐵錘妹妹」爆紅,被1200萬網友圍觀!​​小女孩爆紅的原因有點出人意料:用傳統手藝做木工,堪稱幼年版李子柒。小女孩戴著眼鏡,耳後插著鉛筆,手裡拿著刨子,一拉一推之間,和年紀形成巨大反差萌,儼然一副老師傅的模樣。
  • 李子柒的故事恐怕沒有他爺爺教的手藝那麼簡單
    山村的孩子,離婚的父母,年幼喪父,後媽惡毒,爺爺奶奶撫養,爺爺非遺真傳,少年又失祖父,初中前失學,與祖母相依為命,外出打工,淪為酒吧DJ,伺候病重奶奶,做淘寶餬口,靠傳承爺爺手藝鄉土味視頻帶貨火了,火得一塌糊塗,粉絲過億,youtobe粉絲過千萬,視頻帶貨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一個李子柒能頂一百個孔子學院,她隨便發一個視頻就能帶來巨大的銷量。文章信誓旦旦,確定李子柒就是這麼神!
  • 「阿木爺爺」爆紅,老手藝自有高光時刻
    山東老木匠王德文最近在網上紅遍海內外,被稱為「阿木爺爺」。他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見7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百萬粉絲、上億流量,「阿木爺爺」因製作了由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構成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被網友譽為「當代魯班」,不僅引發國內關注,更讓國外網友嘆為觀止。木工手作,最見匠心。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在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產之前,老手藝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
  • 榫卯爺爺火出中國,男版「李子柒」成為傳統文化輸出
    等比例縮小的世博會中國館而談到自己在網上爆紅的現象時,阿木爺爺淳樸地說道:「什麼網紅啊,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李子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火遍國內外,多次登上微博熱搜,引起全國熱議,更得到央視的官方認可。
  • 「當代魯班」阿木爺爺海外爆火,網友稱讚又一個「李子柒」,爺爺...
    阿木爺爺如何回應呢?智商太高了」「爺爺真是個天才……我完全猜不到他究竟是怎麼知道如何畫線、做X標記的……在哪鑿,在哪鋸……簡直是個天才……此外,他也照看孩子……爺爺我實在太佩服您了。」「大師……」 「請接受我們的膜拜……」「我佩服這位爺爺的工匠精神,但更敬佩他的耐心。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件珍藏品。
  • 從網紅李子柒爆紅現象,談文創的本質
    來自中國的「國際網紅」李子柒然而近期,便有這樣一位「非典型」的90後網紅──李子柒,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支持她的網友們除了大讚李子柒有著好歌喉、會自己種花做胭脂黛膏、養蠶刺繡、雕刻活字版、寫得一手好書法外,甚至還會騎馬射箭、到田裡除草種稻、推著石磨碾玉米、削竹鋸木搭屋子;烹飪手藝就更別提了,不僅能將許多中國古典的食物擺上餐桌,用的還是古法工序、古樸炊具──可謂活脫脫的一位「古風仙女」。
  • 李子柒之後,這位樸實無華的木匠爺爺「爆紅」海外
    話說,除了李子柒,還有一個中國老大爺也是相當火。最近,一位中國老爺爺徒手做拱橋的視頻,在油管上破了4000萬的播放。不用釘不用角鐵,全靠一門中國自古就有的榫卯結構技術拼接而成。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也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 當老木匠像李子柒那樣「網紅」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他也成了走紅海內外網際網路的「阿木爺爺」。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王德文成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木工手作,最見匠心。木色、紋理、質地、造型,鋸、刨、鑿、磨,各有講究、各有傳承。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雖然與流水線上的效率無關,老手藝卻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
  • 63歲中國爺爺爆紅,外國網友:誰不想要這神仙爺爺?
    文化輸出的李子柒,被央視點名誇獎:「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在Youtube上,李子柒的視頻無需翻譯成英文,就能打破語言的壁壘,吸引4500多萬外國友人的關注和追捧。最近,又一位中國老人,在外網上爆紅。成功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宣揚至國外,引來無數世界網友的圍觀和讚嘆!163歲的阿木爺爺,不用釘子,不用螺絲,也無需任何粘合劑,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湛的工藝品。
  • 同樣是拍美食短視頻,為何唯獨李子柒一人爆火,受央視表揚?
    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分享,成為小小的網紅,抑或是專注於短視頻的拍攝和製作,成為一個大V博主,不但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關注度,同時也會有一些資源找上門來,這是獲得額外收入的一個好方式。可是拍視頻的人數眾多,最終爆火的就只有那麼一兩個。就拿拍攝美食短視頻的人來說,幾乎各大網站上都充滿了各色各樣的拍攝美食和吃播的創作者。
  • 李子柒之後,廣西這位徒手做拱橋的木匠爺爺又爆紅海外!
    話說,除了李子柒,還有一個中國老大爺也是相當火。最近,一位中國老爺爺徒手做拱橋的視頻,在油管上破了4000萬的播放。雖然是幫兒子拍視頻,但阿木爺爺也是希望能通過這些視頻把自己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我越來越老了,就算我的技術再好,如果不拿出來給別人,那就等於零。」
  • 從李子柒到阿木爺爺,從杜甫到雪花飄飄……中國文化正在輸出
    這位63歲的爺爺,用視頻的形式展示了如何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被稱之為「當代魯班」,向世界各地網友輸出了一波來自東方手工藝文化的力量。 在文化輸出方面,不得不提李子柒。去年12月,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在各大平臺引發的熱議。作為Youtube首位粉絲破千萬的中文視頻博主,李子柒用獨特的田園美食視頻徵服了老外。
  • 阿木爺爺、李子柒、滇西小哥……走紅世界,讓4000萬外國網友目瞪口呆
    李子柒,相信這個網紅博主已經被很多人所熟知。 作為一個美食博主,李子柒在海外擁有1000萬粉絲,她視頻中傳遞的農耕文化、鄉間生活被外國人矚目上了。
  • 李子柒爆紅:既然做網紅直播能成功,為何還要努力高考?
    李子柒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李子柒,在鄉裡各種紅白喜事做著幫廚,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很多做飯的手藝。 後來爺爺去世,14歲的李子柒為了貼補家用就輟學打工,一出門就是8年的漂泊生涯。 做過服務員端過盤子,睡過公園椅子,也連續啃過兩個月的饅頭,甚至去酒吧當過DJ。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 展現中國傳統榫卯技術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粉絲過百萬李子柒,作為一個火爆海內網的網紅,就連央視新聞都曾忍不住要點評誇獎,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而最近,一位63歲中國爺爺講述著中國的木匠文化。最近,63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在YouTube走紅。
  • 網紅李子柒爆紅:「沒有什麼崇高理想,我只想掙錢」
    爺爺奶奶看她被虐待成這樣,心疼得不行,把她從繼母那裡接了回去。到小學五年級,爺爺也去世了,只剩下李子柒和奶奶相依為命。而在飯店裡做服務員的李子柒,每月工資只有300元。加上平時不小心摔碎個盤子、碰掉個杯子,扣掉一些錢,每月到手只有一兩百塊錢。後來李子柒認識一位打碟的師傅,了解到DJ這個職業,為了賺更多的錢,李子柒去跟師傅學習,在夜店做DJ。
  • 李子柒:沒有一夜爆紅一夜暴富,安靜與美好才是她的真正底色
    李子柒:沒有一夜爆紅一夜暴富,安靜與美好才是她的真正底色李子柒:視頻裡的眾多彈幕,說明很多人把她當作美好幸福的象徵春分時節,漫山遍野鮮花盛開,李子柒一襲紅衣,踏馬而來。馬身上馱著籮筐,脖子裡的也叮叮噹噹,似乎和它的主人李子柒一樣,滿眼歡喜,滿身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