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遠去︱2019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者

2020-12-12 澎湃新聞

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請與澎湃新聞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中外歷史學者們。

直木孝次郎(1919-2019)

2019年2月2日,日本歷史學家直木孝次郎(Naoki Kojiro)逝世。直木孝次郎1969年獲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長期專注日本古代史的研究,並致力於保護考古遺址。著有《日本古代民族的結構》(『日本古代國家の構造』)、《日本古代氏族和天皇》(『日本古代の氏族と天皇』)等。

羅德裡克·麥克法誇爾(1930-2019)

當地時間2019年2月10日,美國歷史學家羅德裡克·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逝世。麥克法誇爾195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遠東研究專業,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成為《每日電訊報》的記者,報導中國新聞。1974年至1979年任英國議會下院議員。此後,他進入哈佛大學,先後出任文理學院政府系主任、勒魯瓦·威廉士歷史和政治學講席教授,兩次擔任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還曾擔任《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主編,是著名的中國當代史專家,其代表作包括《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

詹子慶(1937-2019)

2019年2月12日,中國先秦史學家詹子慶逝世。詹子慶1957-1961年在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後留校任教。先後出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其專注於中國早期文明、先秦歷史與文獻、禮學等研究領域,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先後出版《先秦史》、《走近夏代文明》、《夏史與夏代文明》、《古史拾零》等著作。

洪金富(1946-2019)

2019年2月20日,中國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著名元史研究學者洪金富與同為元史研究學者的夫人趙琦被發現疑一氧化碳中毒在家逝世。洪金福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元朝政治史與社會史,著有《遼宋夏金元五朝日曆》、校訂《元典章》、《元代漢人與非漢人通婚問題初探》、《數目人名說》等。洪金富的夫人趙琦出生於1972年,曾任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

菲茨派屈克(1948-2019)

當地時間2019年2月20日,愛爾蘭歷史學家大衛·菲茨派屈克(David Patrick Brian Fitzpatrick)逝世。曾是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現代歷史教授和皇家愛爾蘭學院的成員,主要研究愛爾蘭史。歷史學家羅伊·福斯特(Roy Foster)稱他為「他這一代中最有影響力的愛爾蘭歷史學家」。著有《政治與愛爾蘭生活:戰爭與革命的地方經驗(1913-1921)》(Politics and Irish Life, 1913-1921: Provincial Experience of War and Revolution)、《愛爾蘭移民(1801-1921)》(Irish Emigration 1801-1921)等。

安作璋(1927-2019)

2019年2月21日,中國秦漢史學家安作璋逝世。安作璋曾任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秦漢史、山東地方史、齊魯文化史、歷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代表作有《秦漢官制史稿》(與熊鐵基合著)、《劉邦評傳》、《山東通史》等。

李學勤(1933-2019)

2019年2月24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逝世。李學勤是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先秦兩漢歷史和思想史、考古學、古文字學與出土文獻學等,對甲骨、簡帛、青銅器、典籍文獻、玉器、璽印、錢幣等均有研究,為中國考古學、古代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科技史研究以及學科建設做出了貢獻,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曾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近年來主持清華簡整理工作。著有《東周與秦漢文明》、《古文字學初階》、《綴古集》等多部著作。

唐納德·基恩(1922-2019)

2019年2月24日,世界知名日本學家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逝世。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唐納德·基恩是世界知名的日本學家、翻譯家、作家、歷史學者。晚年入籍日本。著有《日本文學史》、《明治天皇》、《百代之過客》、《日本人的美意識》等,先後獲讀賣文學獎、朝日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等諸多獎項,譯作包括《徒然草》、《奧州小路》以及太宰治、安部公房、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

約瑟夫·米勒(1939-2019)

當地時間2019年3月12日,美國歷史學家約瑟夫·米勒(Joseph Calder Miller)逝世。曾任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約瑟夫·米勒長期致力於奴隸制研究,曾擔任藝術與科學系主任(1990-95)。此外,還當選為非洲研究協會主席(2005-6)和美國歷史協會主席(1998)。著有《國王與親戚:在安哥拉的早期姆邦杜邦國》(Kings and Kinsmen: Early Mbundu States in Angola)、《死亡之路:商人資本主義與安哥拉奴隸貿易(1730-1830)》(Way of Death: Merchant Capitalism and the Angolan Slave Trade, 1730–1830)等。


馬塞爾·德蒂安(1935-2019)

當地時間2019年3月21日,比利時歷史學家馬塞爾·德蒂安(Marcel Detienne)逝世。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在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Lévi-Strauss)的結構主義的啟發下,試圖將人類學方法應用於古希臘的研究。其代表作有《亞多尼斯花園》(The Gardens of Adonis)、《希臘人的獻祭美食》(The Cuisine of Sacrifice among the Greeks)等。

楊升南(1938-2019)

2019年5月4日,中國先秦史專家楊升南逝世。1964年楊升南於四川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組工作。其長期從事中國先秦史及甲骨文、古文字的研究。曾參與《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釋文》的編輯工作,還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並擔任「文獻組」課題組長。著有《商代經濟史》、《春秋戰國政治制度史》、《略論商代的軍隊》、《卜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等。

約翰·盧卡奇(1924-2019)

當地時間2019年5月6日,美國歷史學家約翰·盧卡奇(John Lukacs)逝世。

約翰·盧卡奇1924年出生在匈牙利,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但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在費城慄山學院度過。盧卡奇是一個反傳統主義者,對西方文明有深刻的反省,他將民粹主義視為對現代文明的主要威脅。代表作《倫敦的五天》(Five Days in London, May 1940)、《邱吉爾:一位政治家、歷史學家、有遠見的人》(Churchill: Visionary, Statesman, Historian)、《民主與民粹主義:恐懼與仇恨》(Democracy and Populism: Fear & Hatred)、《希特勒和史達林:1941年6月》(June 1941: Hitler and Stalin)等。

丹尼爾·貝克斯(1942-2019)

當地時間2019年5月9日,美國的中國基督教史專家丹尼爾·貝克斯(Daniel H. Bays)逝世。他曾在密西根大學以張之洞研究取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基督教史。曾擔任卡薩斯大學、加爾文學院教授。著有《中國基督教新史》(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費格斯·米勒(1935-2019)

當地時間2019年7月15日,英國牛津大學羅馬史前任講席教授費格斯·米勒(Fergus Millar)逝世。費格斯·米勒是當代著名古代史學家,曾任《羅馬研究雜誌》(Journal of Roman Studies)編輯,其研究領域包括羅馬帝國史、羅馬政治思想、猶太人歷史等。

辛島靜志(1957-2019)

2019年7月23日,日本佛教語文學研究專家辛島靜志(Seishi Karashima)教授逝世。辛島靜志1976—1994年先後在東京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博士)以及弗來堡大學學習並研究佛教學、印度學與漢學,師從K.R.Norrnan、季羨林、Oskar von Hiner諸教授學習,精通多國文字,曾任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是現今研究佛典語言及文獻的一位重要的國際學者。著有《〈長阿含經〉譯著》(合著)、《漢譯〈法華經〉文本研究》、《〈長阿含經〉原語研究》、《正法華經詞典》、《妙法蓮華經詞典》、《道行般若經詞典》、《道行般若經校注》、《大英圖書館藏中亞出土梵文斷簡》、《大眾部出世間部律〈威儀法〉研究》、《聖彼得堡藏中亞出土梵文斷簡》、《佛典語言及傳承》(有中譯本)。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1930-2019)

當地時間2019年8月31日,美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逝世。沃勒斯坦是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提出者,2000年被美國社會學會全體會員票選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社會學家。沃勒斯坦著述豐富,影響最大的著作是其耗費30多年心血的《現代世界體系》(4卷),此外其還著有《沃勒斯坦精粹》、《所知世界的終結:21世紀的社會科學》、《否思社會科學:19世紀範式的局限》、《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合著)等。

德斯蒙德·莫頓(1937-2019)

當地時間2019年9月5日,加拿大歷史學家德斯蒙德·莫頓(Desmond Morton)逝世。莫頓(Morton)畢業於聖讓皇家軍事學院和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Collège Militaire Royal de Saint-Jean and the 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與牛津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他本人曾在軍隊服役10年,並於1964年退休。曾擔任麥吉爾加拿大研究所的創始理事、麥吉爾大學歷史系教授,於1996年被授予加拿大勳章。莫頓專注於加拿大軍事歷史以及加拿大政治和勞資關係的歷史。著有《加拿大與戰爭:軍事和政治史》(Canada and War: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History)、《加拿大勞工》(Labour in Canada)、《一種特殊的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加拿大海外部》(A Peculiar Kind of Politics: Canada's Overseas Ministry in the First World War)、《沉默的戰鬥:1914年至1919年在德國的加拿大戰俘》(Silent Battle: Canadian Prisoners of War in Germany, 1914–1919)、《加拿大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Canada)等。

任放(1964-2019)

2019年9月16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任放逝世。任放主要從事明清及近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先後出版《明清長江中遊市鎮經濟研究》《中國經濟通史》(合著)等。

藤木久志(1933-2019)

2019年9月28日,日本戰國史學家藤木久志(Fujiki Hisashi)逝世。藤木久志曾獲得東北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長期在立教大學任教,是日本中世史研究專家。著有《戰國大名的權力構造》(「戦國大名の権力構造」)、《中世紀民眾的世界:鄉村生活與規則》(「中世民眾の世界――村の生活と掟」)等。

萊昂·波蒂利亞(1926-2019)

當地時間2019年10月1日,墨西哥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米格爾·波爾蒂利亞(MiguelLeón-Portilla)逝世。其主要研究印第安歷史與文化。曾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1969),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199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常任代表(1987-1992)。2013年12月12日,萊昂·波蒂利亞(León-Portilla)獲得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生命傳奇」獎。其著有《納瓦特爾哲學》(The Nahuatl Philosophy studied in its sources)、《擊敗的願景》(Vision of the Defeated)、《古代墨西哥人的編年史和歌曲》(The Ancient Mexicans through their Chronicles and Songs)、《徵服的反面:阿茲特克人、瑪雅人與印加人關係》(The reverse of the conquest. Aztec, Mayan and Inca Relations)、《瑪雅思想中的時間與現實》(Time and Reality in Mayan Thought)等。

段清波(1964-2019)

2019年10月13日中國秦漢史專家段清波逝世。段清波198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2008年獲考古學博士學位。先後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研究工作。曾擔任陝西考古秦始皇帝陵考古隊隊長、陝西和甘肅歷代長城調查總隊長。段清波從事考古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在秦漢文明研究、歷代長城研究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著有《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陝西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等。

魯道夫·華格納(1941-2019)

當地時間2019年10月25日,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教授魯道夫·華格納(Rudolf G. Wagner)逝世。魯道夫·華格納是德國著名漢學家,曾獲1993年萊布尼茨獎。他的研究涉及王弼與《道德經注》、近代上海研究等。

胡昭曦(1933-2019)

2019年11月3日,中國宋史學家胡昭曦逝世。胡昭曦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後留校任教,其長期活躍於宋史研究領域,在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南宋後期歷史研究的拓展,以及宋代學術文化史研究的推進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著有《宋末四川戰爭史料選編》、《宋蒙(元)關係史》等。

諾埃爾·伊格納季耶夫(1940-2019)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9日,美國歷史學家諾埃爾·伊格納季耶夫(Noel Ignatiev)逝世。1961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退學後,Noel Ignatiev成為一名鋼鐵廠工人,1984年被解僱後就讀於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他主張廢除「白人」的特權,曾編輯《種族叛徒》(Race Traitor),著有《愛爾蘭人如何成為白人》(How the Irish Became White)等。

範學輝(1970-2019)

2019年11月13日,中國宋史學者範學輝逝世。範學輝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兼任《文史哲》編輯部特約編審。研究領域為宋史兼及秦漢史、金元史。著有《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等,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90餘篇。

瑪麗蓮·亞隆(1932-2019)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20日,美國歷史學家瑪麗蓮·亞隆(Marilyn Yalom)逝世。亞隆是史丹福大學克萊曼研究所(Clayman Institute)資深學者,她從1984年到1985年擔任該研究所主任。長期專注於性別研究,對婦女作為婚姻伴侶的歷史、女性乳房的歷史、婦女在法國大革命及其後果中扮演的角色等話題都有涉獵。著有《女皇駕到:西洋棋王后的歷史》、《老婆的歷史》、《閨蜜:觀看女性友誼的歷史》、《法國人如何發明愛情:九百年來的激情與羅曼史》等。

邱樹森(1937-2019)

2019年11月20日,中國元史學家邱樹森逝世。邱樹森畢業於南京大學,師從韓儒林,畢生致力於蒙元史、民族史、文化史研究,先後任教於南京大學、北方民族大學、暨南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校,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卷》元史分冊副主編,此外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中國元史大辭典》、《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主編。著有《中國回族史》、《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回族文化志》、《元代文化史探微》、《元代中國少數民族新格局》等。

蔡少卿(1933-2019)

2019年11月30日,中國歷史學家蔡少卿逝世。蔡少卿畢業於北京大學,曾擔任邵循正教授助手,1973年調入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蔡少卿長期致力於秘密結社和中國近代史研究。1964年發表《關於天地會的起源問題》一文,開啟了基於檔案資料研究中國秘密社會史的新方向。改革開放以後,成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著有《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中國秘密社會》、《民國時期的土匪》等。

麥可·霍華德(1922-2019)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30日,英國軍事歷史學家麥可·霍華德(Michael Howard)逝世。從牛津大學畢業後,霍華德開始在倫敦國王學院任教,在那裡建立了戰爭研究系,注力於戰爭的研究。霍華德在《金融時報》中被描述為「英國最偉大的現任歷史學家」,《衛報》將他形容為「英國最重要的戰爭史專家」。著有《普法戰爭(1870-1871)》(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Invasion of France, 1870–187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欺騙》(

Strategic Deception in World War II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等。

布萊恩·蒂爾尼(1922-2019)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30日,美國歷史學家布萊恩·蒂爾尼(Brian Tierney)逝世。1951年在劍橋獲得了中世紀歷史博士學位。1959年開始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教授了中世紀歷史長達33年之久,並被公認為中世紀教會法律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權威。其教學和研究包括專門研究中世紀教會與中世紀國家的互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西方制度和憲政思想的影響。蒂爾尼曾任美國天主教歷史協會會長,美國哲學學會會員,英國學派通訊員,美國文理科學院和美國中世紀科學院的研究員。著有《自由與法律:寬容自然法的理念》(

Liberty and Law: The Idea of Permissive Natural Law

)、《教會與國家的危機(1050-1300)》(

The Crisis of Church and State, 1050-1300

)、《自然權利的觀念:關於自然權利、自然法與教會法的研究》(

The Idea of Natural Rights:Studies on Natural Rights, Natural Law, and Church Law

)等。

羅伯特·馬西(1929-2019)

當地時間12月2日,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馬西(Robert K. Massie)逝世。邁錫曾就讀於耶魯大學的美國史專業,後獲得羅德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歐洲史專業。他的歷史研究與寫作主要投入在研究羅曼諾夫王朝及俄國的皇室。著有《尼古拉斯與亞裡山德拉》(

Nicholas and Alexandra

)、《彼得大帝:他的一生與世界》(

Peter the Great:His Life and World

)(1981獲普立茲獎)、《羅曼諾夫家族:最後的篇章》(

The Romanovs:The Final Chapte

r)、《凱薩琳大帝:女人的畫像》(

Catherine the Great:Portrait of a Woman

)等。

速水融(1929-2019)

2019年12月4日,日本經濟史學家速水融(Hayami Akira)逝世。速水融是日本經濟學家,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人口史和日本經濟史。他的主要功績是將人口史這一學科引入日本,並在觀察勞動人口變化的基礎上提出「勤勉革命」說。著有《歷史人口學的世界》(『歴史人口學の世界』)、《歷史人口學中的日本》(『歴史人口學で見た日本』)、《近世日本經濟社會史》、《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與宮本又郎合編)等。

石立善(1973-2019)

2019年12月18日,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石立善逝世。石立善2010年京都大學博士畢業,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學、日本漢學,在上海師範大學創《古典學集刊》,傾力籌建古典學研究機構,在推動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編著《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彙編》、《日本〈十三經註疏〉文獻集成》、《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年號之部》等。代表論文有《〈大學〉〈中庸〉重返〈禮記〉的歷程及其經典地位的下降》、《隋代劉炫〈孝經述議〉引書考》、《德國柏林舊藏吐魯番出土唐寫本〈毛詩正義〉殘葉考》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斯人遠去︱2019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者
    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請與澎湃新聞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中外歷史學者們。直木孝次郎(1919-2019)2019年2月2日,日本歷史學家直木孝次郎(Naoki Kojiro)逝世。李學勤(1933-2019)2019年2月24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逝世。
  • 斯人遠去|2019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者|教授|先秦史|歷史研究|歷史學...
    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請與澎湃新聞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中外歷史學者們。直木孝次郎(1919-2019)2019年2月2日,日本歷史學家直木孝次郎(Naoki Kojiro)逝世。
  • 斯人遠去:2020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請與澎湃新聞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中外歷史學者們。張長壽(1929-2020)2020年1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張長壽逝世。張長壽195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1952年9月分配到清華大學附屬工農連成中學任教。
  • 斯人遠去:2016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有道是「讀史使人明智」,那麼,請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一起緬懷2016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再次回顧他們留下的智慧。中國學者周南京胡繩武,1923年10月7日生,山東棗莊人。194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史地系。胡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著有《鴉片戰爭》《論清末立憲運動》《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合著)等。孔令仁
  • 斯人遠去:2017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在2017年的最後一天,請與澎湃新聞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中外歷史學家。榮維木(1952-2017)2017年3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審、《抗日戰爭研究》雜誌原主編榮維木逝世。林甘泉(1931-2017)2017年10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林甘泉逝世。林甘泉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經濟史、秦漢史研究,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撰寫工作,是第二、三冊主要執筆人。
  • 斯人遠去:2015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原編者按】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同緬懷了「2014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8831),今天,請讓我們銘記「2015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而最好的緬懷方式,是去讀他們的書,繼承他們的研究。
  • 斯人遠去:2016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有道是「讀史使人明智」,那麼,請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一起緬懷2016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再次回顧他們留下的智慧。中國學者周南京胡繩武,1923年10月7日生,山東棗莊人。194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史地系。胡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著有《鴉片戰爭》《論清末立憲運動》《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合著)等。孔令仁
  • 斯人遠去︱2020年那些逝世的歷史學人
    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請與君揚讀史一起追思這一年離我們而去的歷史學者們。他們有的或者年高德劭,有的或者正值盛年,他們的遠去,是是歷史學人的哀嘆,也是歷史學界的損失。
  • 2019離開我們的十大影星,斯人已逝,經典長存
    NO.1 阿涅斯·瓦爾達 (1928年5月30日—2019年3月28日) 2019年3月28日,阿涅斯·瓦爾達因癌症在巴黎逝世,享年90歲。斯人已逝,卻把最真摯的藝術留在人間。 NO.2 安娜·卡裡娜 (1940年9月22日-2019年12月14日)
  • 這一年|歷史學者的行走:2019年他們都去了哪?
    這一年|歷史學者的行走:2019年他們都去了哪?考察團在平夏古城城牆上北京大學文研院·內蒙古陰山南北社會史考察時間:2019年7月19日至2019年7月24日參與隊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定宜莊、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劉志偉、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教授烏雲格日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邱源媛
  • 美心創辦人逝世,與女兒成立內地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獲得過金紫荊星章
    11月19日,香港美心集團官網發出訃告,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名譽主席伍沾德已於10月29日逝世。圖片來源:美心集團官網伍沾德為「美心大小姐」伍淑清父親。中間老者為伍沾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逝世美心集團官網於11月19日發布了伍沾德逝世的公告。
  • 2019離開我們的十大影星,斯人已逝,經典長存
    NO.1 阿涅斯·瓦爾達 (1928年5月30日—2019年3月28日) 2019年3月28日,阿涅斯·瓦爾達因癌症在巴黎逝世,享年90歲。斯人已逝,卻把最真摯的藝術留在人間。 NO.2 安娜·卡裡娜 (1940年9月22日-2019年12月14日)
  • 2019年辭世的十位中外名人盤點
    2019年即將結束,這一年裡有許多大事小情值得回憶,也有不少名人相繼辭世。他們當中有政要、科學家、文學巨匠、建築大師、時尚泰鬥……他們的離去令世人不禁扼腕嘆息。本期我們就一起回顧下2019年故去的十位中外名人吧。
  •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逝世七日祭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逝世七日祭原創 牛忠仁 赤峰市老一輩穆斯林播音藝術家、德高望重的石德亮先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的摯愛親朋,離開了他鍾愛一生的播音事業在他逝世頭七的日子裡,我寫如下文字紀念他。
  • 美心創辦人逝世,與女兒成立內地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獲得過金紫荊星章
    11月19日,香港美心集團官網發出訃告,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名譽主席伍沾德已於10月29日逝世。圖片來源:美心集團官網伍沾德為「美心大小姐」伍淑清父親。1980年,伍沾德在女兒協助下拿下中國內地合資企業的第一塊牌照,首開內地「001」號合資企業。
  • 中外人士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
    中外人士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 2016-09劉佔昆 攝   中新網撫州9月24日電 (記者 柳俊武 劉佔昆 蘇路程)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活動24日在「湯翁故裡」江西撫州開幕,來自中國、英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的官員、專家、學者在此共同紀念三位世界級文學巨匠。
  • 2019年辭世的十位中外名人
    2019年即將結束,這一年裡有許多大事小情值得回憶,也有不少名人相繼辭世。他們當中有政要、科學家、文學巨匠、建築大師、時尚泰鬥……他們的離去令世人不禁扼腕嘆息。本期我們就一起回顧下2019年故去的十位中外名人吧。
  • 百年五四 融通中外 ——2019年第二屆「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專題...
    百年五四 融通中外   2019年第二屆「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專題研討會在浙江工商大學召開 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一次再造民族精神的文化革新運動,對推動中華文明進步和走向現代世界,功不可沒。
  • 2019年清華美院考研660中外美術史基礎真題解析
    與2018年出題思路一致,2019年清華美院的美術史試題,分為660中外美術史基礎和619中外美術史兩套試卷,660中外美術史基礎試題針對考清華美院所有造型類專業的考生,清華美院考研,哪些專業要考660中外美術史基礎 ?
  • 廈門大學2019年福建中外合作辦學錄取分數線
    廈門大學2019年福建中外合作辦學錄取分數線 錄取分 出檔線 錄取分 福建 550 598 598 493 588 588 中外合作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