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孝寺
廣州市的光孝寺,我國嶺南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初為西漢南越王趙陀玄孫趙建德故宅。三國時,東吳騎都尉虞翻流放廣州,謫居於此,闢作苑囿,多植蘋婆訶子,故稱虞苑,又稱訶林。
虞死,家人舍宅為寺,名制止寺。東晉易名王苑朝延寺(又名王園寺),唐時改作乾明法性寺,五代又稱乾亨寺,北宋更名萬壽禪寺,南宋再作報恩廣孝寺。一座寺廟,屢改寺名。直到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又叫光孝寺,才沿用至今。光孝寺規模宏大,鼎盛之時,有十二殿、六堂及鐘樓、鼓樓、睡佛閣、延壽庵、兜率閣、筆授軒、虞翻祠等。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六祖殿、天王殿、伽藍殿、睡佛閣、瘞發塔、東西鐵塔、大悲幢等。
大雄寶殿,全寺主殿,重簷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至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建,歷代多有重修,現為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所擴建。大殿保留了唐宋建築風格,建於高臺基上,不靠牆壁負重,而由梁柱支撐。南方多雨,屋簷外展,以使風雨不侵蝕梁柱,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殿內稜形柱,所見不多。
建國後維修時,曾在三寶佛肚內,發現羅漢、信土木雕像等珍貴的唐宋文物。睡佛閣,唐神龍年間(公元705-707年)建,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3年)被據作館舍,年久失修,後贖回重修。與風幡閣合為一處,名風幡堂。唐代慧能,佛教禪宗南宗教派創始人,世稱禪宗六祖。慧能到湖北黃梅縣東山寺(即五祖寺),拜禪宗五祖泓忍法師為師,泓忍圓寂,將衣缽傳授於他。為避免成為爭奪傳門的無謂犧牲,慧能南下隱姓埋名十六年。
於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慧能來至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值印宗法師升座講經,座前佛幡高高飄揚,僧人議論佛幡為何飄動。或道幡是無情,因風而動」,或道「風幡俱無情,如何得動。」或道「因緣和合故動。」慧能道:「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妙言既出,眾議皆息,印宗請至上席,願事為師。印宗為此特設風幡閣以作紀念。次日,集眾僧於寺內菩提樹下,為慧能剃髮,請名師授具足戒。在菩提樹下原地建塔,瘞埋慧能所剃之發,稱瘞發塔。塔八角,高7.8米,旁有元代六祖像碑和達摩像碑。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建六祖殿,原名祖堂,為紀念禪宗六祖慧能而建,現為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重修,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殿內供有六祖坐像,高2.5米。
寧波天童寺
浙江省寧波市的太白山麓有天童寺,號稱「東南佛國」,建於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相傳,當時僧人義興雲遊至此,見山清水秀,便結茅開山,建造「精舍」,日夜虔誠誦經。從而感動玉帝,命太白金星化為童子下凡,侍奉義興。山便名太白山,寺便名天童寺了。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重建,但不在今址,稱作古天童。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寺於今地,稱新天童。唐宋時期,先後賜名天童玲瓏寺、天壽寺、景德禪寺,至明供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才定名天童禪寺。
天童寺在群山懷抱之中,古木參天,翠竹環繞,景色秀麗。寺前20裡山道,松竹掩映,鎮蟒塔、伏虎亭、古山門、隱蓋亭,點綴期間。整座寺院,規模宏大,建築雄偉。鼎盛時期,有殿堂樓閣99間,為我國大型寺院之一。後經洪水與戰火,大部建築被毀。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中有外萬工池、七塔苑、內萬工池、山門、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倒坐廳、大鑑堂、羅漢堂、先覺堂等;東有鐘樓、伽藍殿、雲水堂等;西有祖師殿、齋堂、靜觀堂等,共730餘間。各組院落兩側,均有半封閉式迴廊。而佛殿前裝有板壁的走廊,前面開門,門窗之間裝有直板。這種裝修,在我國現存一般寺院中不多見。
天童寺歷代僧眾雲集,影響遠及海外。宋孝宗時,日本僧人榮西來我國求法,天童寺住持虛庵禪師授以正傳大戒,並贈他伽梨衣,作為附法信衣。宋孝宗還賜以「千光法師」稱號。宋寧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本僧人道元來天童寺,拜如淨法師為師,研習三年,將曹洞宗帶回日本,廣為傳播,且創建了日本的曹洞宗。後來,天童寺僧人寂圓又去日本傳習曹洞宗禪旨達數十年,並創建了日本寶慶寺。故此,天童寺被日本僧人尊為曹洞宗祖庭。現在,曹洞宗在日本有八百萬僧眾,不少僧人常來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