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女兒把八旬老母親送進養老院,被罵久病床前無孝子:現實所迫

2020-12-19 豆寶奶奶育兒經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隨著老年化問題突出,養老問題成了最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之一,而當下最普遍的兩種養老形式:一是子女自己在家照顧老人,二是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養老。

然而養老這個話題始終困擾了大部分的人,前段時間知乎熱搜「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嗎?」的熱議話題下,很多回答都道出了,不同家庭相同的無奈會讓痛苦。

有人指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投資與被投資的關係,如果子女有回報,那麼就表示投資成功。」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簡單地用投資與被投資的關係就能形容嗎?

0150歲女兒把八旬老母親送進養老院,被罵久病床前無孝子:現實所迫

隔壁張姨因為把八旬老母親送進養老院,而被周圍的人指指點點,大家有時候都會明裡暗裡地表示:「久病床前無孝子」,面對他人的非議,張姨卻是啞巴吃黃連

張姨和丈夫已經年近五十,都是普通職員還沒有到退休年齡,家庭條件不能說是富裕但也還可以,夫婦倆每天操持家庭雖然忙碌,但時間也能夠安排得過來,可老母親的一次意外摔倒,卻把這樣的生活節奏一下子打亂了

張姨的母親已年近八旬,摔倒後生活不能自理,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回家由張姨照顧了,需要人餵三餐、擦拭身體、照顧大小便等等。

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老人,五十多歲的張姨體力跟不上,沒幾天就吃不消了,實在沒有辦法才決定,將老母親送到養老院住一段時間。但是這一舉動,引來了周圍人的不理解,認為張姨他們是不孝,對不起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張姨自己卻很委屈:都是現實所迫!都這個年紀了工作哪敢隨便辭,家裡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用錢,她也想放棄工作伺候母親,可經濟開銷怎麼辦呢?

02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已自顧不暇,想保證父母的養老質量著實很難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常常被人掛在嘴邊,然而它不僅僅是突出「無孝子」,更多地也反映了「久病床前」的現實無奈

特別是已經進入中年的人,他們在家庭中處於頂梁柱位置,有需要被照顧的父母,還有沒有成家的子女,被擠在中間的中年人著實不易,就會導致子女對老人的照顧不到位,沒有辦法保證父母養老的質量,甚至會出現子女和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子女長期對父母的照顧只會越來越難,而父母也會一天天變老,身體出現更多的狀況,加上家庭的其他壓力,會使得孩子的精力被動地被分配到不同的方面,最終老人沒照顧好,子女的生活也是一團糟

單純用投資來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顯然是片面的,並且子女將父母送到養老院,也不是一種不孝的行為。父母的老年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質量而不是只有子女自己照顧才是最幸福的,有時候老人在養老院裡,更加能夠受到照顧。

03「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對待老人就憑一顆孝心

作為子女,我們有義務照顧父母,也應當要給予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那子女應當怎樣平衡自己的生活,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呢?你要知道的有以下幾點。

一、理性定義孝順,以照顧好老人為準

我們應當要明白,送父母去養老院並不是不孝順,只是現實情況不允許,只能選擇這一種方式。

如果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如果不能夠保證把父母照顧好,很容易降低父母的生活質量,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將父母送到養老院,讓專業人員照顧老人家,這樣也能夠讓老人家得到更好的照顧,享受更多的福利。

如果自己能夠合理安排時間,精力也允許,那麼就可以選擇自己照顧父母,這樣的方式最簡單也最到位,能夠多花時間陪伴父母。

二、注重陪伴質量,照顧父母的內心世界

父母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的陪伴,而不是只有簡單的物質供給。我們在照顧父母時要注重陪伴,用更多的時間和愛去照顧我們父母,讓父母能夠感受到子女在身邊的幸福。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他們一直在關心和愛護孩子,作為子女,在父母老了之後,我們也應當關愛陪伴他們,耐心地對待父母就像他們一直以來對我們那樣。

三、尊重父母選擇,給他們選擇的權利

關於去養老院還是留在家中自己照顧,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讓父母來選擇。

父母對自己的情況最清楚,我們可以尊重父母的選擇,讓他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老年人生活方式,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的生活,如果老人可以接受去養老院,那麼可以在送老人去養老院的時候多注重陪伴父母,經常去看望他們,陪伴他們。

討論話題:您認為,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去時不孝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經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父母#我們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久病床前無孝子。有時候我在思考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因為疫情的原因,在家裡待了很久。我們小區是回遷房,所以周圍住戶都是我們原來村莊的村民。後來疫情逐漸好轉,我們樓下就成為了我們村的CBD.一些老頭、老太太、抱著孩子的等等聚集起來議論著誰家發生什麼事了。
  • 鮁魚圈好女兒 寧靜:久病床前「有」孝子
    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接下來的故事主人公用600多個日夜無微不至的陪伴,告訴我們孝子就在「久病的床前」。 寧靜照顧母親中午12點,寧靜匆匆從學校返回家中,照看89歲癱瘓在床的母親。由於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寧靜需要手動為她吸痰。
  • 「太麻煩了」60歲女兒怒斥80歲老母,退休老人新型壓力來了
    60歲的李阿姨在50歲到了退休年齡後,就從廠裡退休了,但是因為身體還硬朗,所以在門口的小店找了一份工作,直到前段時間兒媳生了孫子才辭職回到家裡,替兒子兒媳承擔起照顧孫子的重任。
  • 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真是這樣嗎?
    在我們這邊的農村,我眼中看到的大部分景象確實如這句農村俗語所言「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其實我一直認為,導致這種社會事件發生的根源並不是子女不孝順或者是妻子不賢惠,而是現實。現實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致命稻草」,也是「捅入人良心的最後一把鋒利鋼刀」。
  • 久病床前無孝子,為啥最後照顧的都是女兒?以下原因很現實
    文|秘籍君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本意說的是不管子女平時再怎麼孝順,碰上老人重病臥床太久,也吃不消,會慢慢感到厭煩,透支耐心。這也是現實狀況,但是結合現在的生活來看,這個「無孝子」在子女中多數是指兒子,已經嫁人的女兒反而是最有孝心的,最貼心伺候的那個。多數國人生兒子的目的就是覺得養兒能防老,但到最後能防老的通常是女兒。說起來也略微諷刺,明明一開始在兒子身上投入了全部精力和財力,認定這才是最後保障。但是到最後卻發現,躺在病床上能一刻不離身的照顧的,是給予最少的女兒。
  • 「太麻煩了」60歲女兒怒斥80歲老母,退休老人新型壓力來了
    60歲的李阿姨在50歲到了退休年齡後,就從廠裡退休了,但是因為身體還硬朗,所以在門口的小店找了一份工作,直到前段時間兒媳生了孫子才辭職回到家裡,替兒子兒媳承擔起照顧孫子的重任。這邊孫子剛剛才學走路,那邊就傳來了家中80多歲的老母親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癱瘓在床的消息。
  • 男子活埋79歲癱瘓老母案,久病床前無孝子,贍養老人是本難念的經
    煩了,她受折磨我也受折磨馬某今年58歲,平時為了養家餬口到縣城裡打工,農忙的時候回到老家幫忙。馬某的老母親現在已經79歲了,早年間癱瘓,原本是跟著二兒子住,但二兒子生病無力照顧老母親,這才又大兒子馬某接回了家。
  • 79歲癱瘓老母被58歲兒子掩埋,「久病床前無孝子」?別以偏概全
    前兩天,陝西靖邊58歲馬姓男子把自己79歲的癱瘓母親活生生給埋進了墓坑。老母親在墓坑中奇蹟般地活了三天,最後還是老人的兒媳婦——馬某的妻子報警,才把老人給救了出來。老人被救出之後,就送到了醫院治療,目前生命體徵穩定,而這位馬姓男子也因此上了熱搜。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更經典,說出人性現實一面!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句話的後半句你知道嗎?其實,他的後半句更經典,將人性現實的一面說得淋漓盡致。先來說說,為什麼「久病床前無孝子」?父母剛生病時,子女每天在病床前忙前忙後,對他們噓寒問暖。對父母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順,儘可能地滿足他們。
  • 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話有什麼意思?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話有什麼意思?在農村,我們經常能聽到村裡的老人給小孩講一些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類型,有些已經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已經忘記,但是,卻一些深刻的句子人們至今還記得。
  • 攢錢,等老了去養老院?八旬老人:別太天真,兒女探不探望是關鍵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前些天,56歲的張大爺跟鄰居李老頭聊家常,他們就談到了養老話題。許多老人都清楚,「養兒防老」可能已經屬於過去式,只要自己教育的好,兒子、女兒差別不大。若是教育的不好,兒子也不會孝順老人。所以,許多中年人在50歲左右時就開始策劃「養老大計」,他們想多攢錢,這樣等老時就可以去養老院生活,不麻煩子女也算是有一個好的歸宿吧。
  • 中國老人的現實:為啥久病床前多「孝女」,兒子反而顯得不孝順?現實...
    曾經像巨人的他們,也變得手無縛雞之力,所以當疾病纏身的時候,也成了父母需要孩子陪伴在身邊的時刻,往往這個時候女兒似乎在病床前的時間更多。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其實老年人的內心還是有些酸澀的。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道破真相,多少婚姻敗給了現實
    而俗語就是其中一種,它們可能並不是出自於哪個文壇大家口中,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出處,但是卻一直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所傳承。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就蘊含著十分深刻的道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病重臥床時間太久,再怎麼孝順的子女都沒辦法做到一直陪伴在父母身邊照顧起居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道破真相,多少婚姻敗給了現實
    而俗語就是其中一種,它們可能並不是出自於哪個文壇大家口中,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出處,但是卻一直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所傳承。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就蘊含著十分深刻的道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病重臥床時間太久,再怎麼孝順的子女都沒辦法做到一直陪伴在父母身邊照顧起居。
  • 「久病床前多孝女」,為什麼生兒子更容易「不孝」?是大眾誤解了
    文|文兒前兩天,跟同學小鄭到醫院去看望另一個同學的母親。我們在醫院轉了一圈之後,小鄭感慨道:「真是『久病床前多孝女』啊,你看病床前伺候都是女兒,兒子很少來照顧,能來看看就不錯了,你說咱們生兒子幹嘛?」「久病床前多孝女」,到底為什麼生兒子更容易「不孝」呢?其實,是大眾誤解了,兒子不是不孝,而是大環境下,很多客觀因素在「作祟」。受傳統思想影響,女兒比兒子更適合伺候患病父母在傳統的觀念裡,兒子就是一家的根兒,是家裡的頂梁柱。
  • 久病床前有孝子!合肥一位百歲老人癱瘓 七旬女兒女婿悉心照顧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在合肥市高新區,101 歲的毛秀英老人在2015 年突發腦梗癱瘓後,70 多歲的女婿車紹志和女兒周玉英卻一直悉心照顧著癱瘓在床的她。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戳穿人性,看透社會現實
    今天我們來講的是俗語,是人人熟知的「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是千百年來對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現實總結。久病床前無孝子」!自古以來,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要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何止千百倍,母親對待生病的孩子,她會日以繼夜、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料,而子女往往會相互推諉扯皮,慈母總比孝子多!但是又有一些人說其實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它的下半句,而且這個下半句更經典,尤其是下半句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久窮家中無賢妻「。
  • 「你把我拖累死了」,60歲女兒訓斥80老母,退休老人新型壓力來了
    然而現實的壓力卻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人們越來越喘不過氣,特別是現在退休老人,更是成為了最煎熬的一代。我國女性的退休年齡是50歲,周阿姨本以為退休後能夠好好地享受人生,可是沒想到舒坦的日子沒過幾年,自己的生活就已經焦頭爛額。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真是慈母敗兒?還是另有深意?
    就比如這句: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字面理解指的是老人(父母)病重臥床時間太久,再孝順再好的子女都有厭煩抱怨的時候,嚴重時,甚至連人影都看不到了。病床前盡孝從古至今就一直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千百年來,無論何時何地,母親對待生病的孩子,她會夜以繼日,無怨無悔的照料和擔心著;而做子女的往往是相互推諉,總是要找出種種理由來為自已開脫。
  • 老年人常年臥床,家屬絕望精神崩潰,久病床前無孝子一語成讖
    最終,或許還是會應一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今年剛過50歲的陳玉玲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到家附近的老年公寓裡看望一下老母親,陳玉玲的兩鬢已經出現了不少白髮,看上去年紀比實際至少大了十歲。那段時間是她最煎熬的日子,年輕時她就和丈夫離婚,照顧老人的重擔只有她一人承擔,此外當時她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當時父母有些積蓄,自己也有一些,這些年就靠「吃老本」維持著,終於熬到了她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