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隨著老年化問題突出,養老問題成了最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之一,而當下最普遍的兩種養老形式:一是子女自己在家照顧老人,二是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養老。
然而養老這個話題始終困擾了大部分的人,前段時間知乎熱搜「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嗎?」的熱議話題下,很多回答都道出了,不同家庭相同的無奈會讓痛苦。
有人指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投資與被投資的關係,如果子女有回報,那麼就表示投資成功。」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簡單地用投資與被投資的關係就能形容嗎?
0150歲女兒把八旬老母親送進養老院,被罵久病床前無孝子:現實所迫
隔壁張姨因為把八旬老母親送進養老院,而被周圍的人指指點點,大家有時候都會明裡暗裡地表示:「久病床前無孝子」,面對他人的非議,張姨卻是啞巴吃黃連。
張姨和丈夫已經年近五十,都是普通職員還沒有到退休年齡,家庭條件不能說是富裕但也還可以,夫婦倆每天操持家庭雖然忙碌,但時間也能夠安排得過來,可老母親的一次意外摔倒,卻把這樣的生活節奏一下子打亂了。
張姨的母親已年近八旬,摔倒後生活不能自理,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回家由張姨照顧了,需要人餵三餐、擦拭身體、照顧大小便等等。
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老人,五十多歲的張姨體力跟不上,沒幾天就吃不消了,實在沒有辦法才決定,將老母親送到養老院住一段時間。但是這一舉動,引來了周圍人的不理解,認為張姨他們是不孝,對不起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張姨自己卻很委屈:都是現實所迫!都這個年紀了工作哪敢隨便辭,家裡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用錢,她也想放棄工作伺候母親,可經濟開銷怎麼辦呢?
02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已自顧不暇,想保證父母的養老質量著實很難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常常被人掛在嘴邊,然而它不僅僅是突出「無孝子」,更多地也反映了「久病床前」的現實無奈。
特別是已經進入中年的人,他們在家庭中處於頂梁柱位置,有需要被照顧的父母,還有沒有成家的子女,被擠在中間的中年人著實不易,就會導致子女對老人的照顧不到位,沒有辦法保證父母養老的質量,甚至會出現子女和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子女長期對父母的照顧只會越來越難,而父母也會一天天變老,身體出現更多的狀況,加上家庭的其他壓力,會使得孩子的精力被動地被分配到不同的方面,最終老人沒照顧好,子女的生活也是一團糟。
單純用投資來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顯然是片面的,並且子女將父母送到養老院,也不是一種不孝的行為。父母的老年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質量,而不是只有子女自己照顧才是最幸福的,有時候老人在養老院裡,更加能夠受到照顧。
03「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對待老人就憑一顆孝心
作為子女,我們有義務照顧父母,也應當要給予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那子女應當怎樣平衡自己的生活,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呢?你要知道的有以下幾點。
一、理性定義孝順,以照顧好老人為準
我們應當要明白,送父母去養老院並不是不孝順,只是現實情況不允許,只能選擇這一種方式。
如果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如果不能夠保證把父母照顧好,很容易降低父母的生活質量,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將父母送到養老院,讓專業人員照顧老人家,這樣也能夠讓老人家得到更好的照顧,享受更多的福利。
如果自己能夠合理安排時間,精力也允許,那麼就可以選擇自己照顧父母,這樣的方式最簡單也最到位,能夠多花時間陪伴父母。
二、注重陪伴質量,照顧父母的內心世界
父母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的陪伴,而不是只有簡單的物質供給。我們在照顧父母時要注重陪伴,用更多的時間和愛去照顧我們父母,讓父母能夠感受到子女在身邊的幸福。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他們一直在關心和愛護孩子,作為子女,在父母老了之後,我們也應當關愛陪伴他們,耐心地對待父母,就像他們一直以來對我們那樣。
三、尊重父母選擇,給他們選擇的權利
關於去養老院還是留在家中自己照顧,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讓父母來選擇。
父母對自己的情況最清楚,我們可以尊重父母的選擇,讓他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老年人生活方式,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的生活,如果老人可以接受去養老院,那麼可以在送老人去養老院的時候多注重陪伴父母,經常去看望他們,陪伴他們。
討論話題:您認為,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去時不孝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