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6月21日報導,臺方即將接收美方軍售的兩艘「佩裡級」護衛艦,日前海軍在「立法院」備詢時證實,這兩艘軍艦分別命名為「銘傳」、「逢甲」。但民進黨「立委」蔡適應21日在「立法院」質詢認為,臺灣軍艦沒有一艘是用臺灣海軍英雄命名,當場提出建議使用陳慶堃、梁天價兩位將軍的名字,請臺灣「國防部」檢討採用。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要求臺灣「國防部」對即將接收的兩艘美軍「佩裡級」軍艦以1949年後有戰功的兩位海軍將領來命名。(呃,牌子上的「保」貌似是錯別字……)
臺灣海軍向美方採購的兩艘「佩裡級」護衛艦,預計明年抵臺。據臺媒稱,此前馬英九政府曾以「葆楨」、「福星」命名,以紀念沈葆楨及羅福星兩位名人。但是在確定政黨輪替之後,臺軍方改擬第二套方案,以「銘傳」、「逢甲」命名,以紀念劉銘傳和丘逢甲這兩位臺灣有深厚淵源的晚清名人。
對此,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表示,「佩裡級」護衛艦是為紀念美國海軍英雄奧利弗·哈澤德·佩裡(Oliver Hazard Perry),「葆禎」與「福星」、「銘傳」與「逢甲」與海軍沒關聯,可否重新檢討命名?他還笑稱,「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們用兩所大學的名字來命名」。
蔡適應認為,應用「中華民國」海軍英雄命名,是否考慮以得過「青天白日勳章」的海軍將領陳慶堃跟梁天價的名字命名,或至少與臺灣地緣有聯結的地名或人名命名。
臺「國防部長」馮世寬表示,他不知「葆禎」與「福星」這套命名,知道「銘傳」與「逢甲」是為紀念劉銘傳與丘逢甲,但這兩位都不是海軍英雄,這個建議會再列入考慮。
而「行政院長」林全則稱,軍艦命名應問一下官兵反應。
這些人名都是誰?
不過,要說臺灣軍艦命名的這兩套方案,其實這四位人物都與臺灣或是海軍都有著重要的聯結。
沈葆楨是歷史上著名的晚清重臣,福建人,中國近代造船、海軍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874年發生琉球「漂流民事件」,日本稱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藉口,日清發生戰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沈葆楨開始在臺灣倡導近代化建設。1875年,沈葆楨被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負責督辦南洋水師。
羅福星,祖籍廣東,曾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黃花崗之役,臺灣日殖時期著名的抗日復臺志士。1903年隨祖父到臺灣,定居苗慄一帶,往返廣東臺灣兩地。1912年12月,羅福星積極聯絡臺灣抗日愛國志士,與劉士明、江亮能、彭雲軒、邱維藩、林達榮等12人被稱為「十二志士」,提出口號「驅逐日人,恢復臺灣」。1913年遭日軍逮捕,1914年被日軍處死,這就是著名的「苗慄事件」。
而至於劉銘傳、丘逢甲這兩位名人,讀者們就更加熟悉了。1884年中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奉命督戰臺灣,在淡水、基隆港取得勝利,並於1885年任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練新軍,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興辦教育,建設海軍,促進臺灣貿易及近代工商業的發展,防務亦日益鞏固。丘逢甲出生於臺灣苗慄,祖籍廣東。日本佔領臺灣後,1895年邱逢甲任臺灣義勇軍統領,組織抗日復臺活動。
至於民進黨「立委」所說的與海軍有關、至少與臺灣地緣有聯結的地名或人名,難道這四位人物與海軍或臺灣沒有關係嗎?還是說只是為反而反,或是急於「去中國化」、切割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而被民進黨「立委」蔡適應點名的陳慶堃與梁天價都是在1949年時隨蔣赴臺。陳慶堃,廣東人,為了表彰他在國共內戰時的功勞,國民政府授予他青天白日勳章,是國民黨在大陸時期頒發的最後一次。梁天價,四川人,在1954年的鯁門島海戰中立功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軍艦更名事件不是頭一次……
其實,民進黨「立委」在類似事情上不斷搞小動作、翻新花樣,並非第一次。為了軍艦命名,「立法院」上演的鬧劇可不少。
2014年時,臺灣海軍沱江艦的命名問題成為「立法院」炒作的話題。
當時,民進黨「立委」蔡煌琅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表示,早在2005年「立法院」就已通過決議,海軍艦艇的命名要以臺灣人名、地名來命名。「立委」江啟臣則詢問,沱江艦已完成命名,將來有辦法改嗎?時任臺灣「國防部長」嚴明回答稱,如果「立法院」決議通過就改,但他希望不要更改。
此事發生後,有臺媒發表評論細數因炒作軍艦命名所發生的「囧事」。
評論稱,臺灣海軍艦艇命名曾經歷過不同年代的改變,如蔣介石國民政府遷臺時正值「反共抗俄」的高潮,當時命名的艦艇都十分肅殺,諸如上世紀五十年代臺灣的魚雷艇隊命名為:「復仇」、「雪恥」、「反攻」、「掃蕩」、「復國」、「建國」。
但從1990年代後,臺灣自造的「成功級」艦艇與向法國採購的「拉法葉艦」命名就變為以人名、地名命名,包括「成功級」的成功、鄭和、班超、子儀、繼光、張騫與田單等,此外「拉法葉艦」以中國大陸地名命名的康定、西寧、昆明、迪化、武昌與承德。
然而這種以中國歷史人物及大陸地名命名的方式,到了民進黨執政時,惹毛了綠營「立委」,因此當年他們提出艦艇要以臺灣的人名、地名來命名的要求,並列入「立法院」決議事項,不過這是預算附帶決議案不是主決議,所以不是非常具有約束力。
這個艦艇命名「本土化」政策,當年還鬧了一個笑話,海軍「拉法葉」戰艦中的「康定、西寧、武昌」,在當年竟然有「立委"公開要求"國防部」將它們改為「雞籠、鹿港、打狗」。這一提議不僅讓其他「立委」看得直搖頭,連軍方都對這種被臺灣正名「正」昏頭的「立委」也感到無語問蒼天,只能苦笑以對。
不過艦艇命名「本土化」,確實有重新命名的前例,包括自美採購的四艘紀德艦,原本是命名為「紀德、明德、同德、武德」,以彰顯海軍「以德為本」的忠義軍風。但因為「紀德級」軍艦是在「扁政府」任內接回,在命名「本土化」政策的推動下,就被改成「基隆、蘇澳、左營、馬公」。
據悉,臺灣海軍軍艦命名有些是有傳承和級別的,諸如「陽」字級、「江」字級,也有創新命名的「成功級」、「紀德級」、「拉法葉級」是依人名與地名命名。但依海軍艦艇的命名原則,「沱江艦」這類三級艦是以「江」字號來命名,軍方擔心臺灣除「淡江」之外,幾乎無「江」可以讓12艘「沱江級」軍艦命名,所以當時軍方認為對於沱江級軍艦命名,要全數改為臺灣本土地名命名有其難度。
(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連結查看「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列表」)
文/觀察者網 朱敏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