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青島111個老舊小區啟動改造」的新聞引發了小編的關注,或者應該說,是引發了小編的共鳴和期待。
還記得第一次來青島的時候,火車站出來,沿著海岸線一路走,從棧橋到中山公園,從八大關到信號山,感受到的都是這個城市「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迷人景致,也讓當時學生時代的小編,對這座城市多了更多的嚮往和期待。
但隨著而來的訪友過程便是一場又一場的失落,朋友家在老四方附近,當公交車停在「小村莊」站牌的時候,小編至今還記得當時同行好友詫異的目光,仿佛我們又回到了魯西北老家的小縣城。
從那以後,小編就學會了一句調侃青島的話:「鑲著金邊的髒抹布」。
令小編不解的是,不僅僅是一些外地人說這句話,一些青島本地人也喜歡用這句話來調侃青島,當然,這裡面有一些自嘲的成分,但在話裡話外也流露出了一種「恨"抹布"不成"金邊"的無奈與困惑。
其實每一個初次來青島的外地遊客,大多會為前海一線的美景所陶醉。尤其是在經過2018年的上合峰會以後,青島前海一線景觀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浮山灣一線的沿海夜景成為了青島新的城市地標,放眼全國都是屈指可數,八大關,中山路,火車站附近的古建築,也開啟了新一輪的復原改造,以期能夠為遊客提供更高的旅遊體驗,甚至是東海岸的即墨鰲山灣,西海岸的唐島灣等,都在沿海一線景打造上下足了功夫。
不過,一旦在青島待時間久了,了解得深入了,便會為青島前海與腹地的巨大差異而驚嘆不已。對於這種差異,青島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鑲著金邊的髒抹布」。所謂的「金邊」,大概指環境乾淨整潔、高樓鱗次櫛比 、文化教育休閒娛樂等配套設施優良的前海一線;而所謂「抹布」,多半指後海一帶及那些離大海較遠的地方,如曾經的四方、如今的李滄等。
對於這些老舊小區的改造,青島也一直在採取一些行動,比如說在2018年上合峰會的時候,青島就集中對一些老舊小區的外立面進行了改造,包括統一色調,拆除樓體廣告等,而且對及膠寧高架等重點路段兩邊的老舊小區進行了簡單的亮化,以實現在美化城市夜景的效果。
但說到底,這些都是一些表面工程,治標不治本。老舊小區內部存在的諸多問題,才是應該解決的關鍵。
記得月初的時候,《青島日報》特意拿出了一個版面,刊登了市民關於「老舊小區環境差」的留言,其中就涉及到了諸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市民王先生留言:市北區廣東路10號、12號、16號、18號、20號拆遷徵收樓院無人管理,裡面堆放大量的雜物與建築垃圾,環境髒亂差問題嚴重,滋生多種害蟲,嚴重影響周邊小區的環境衛生,居民們意見很大。希望相關部門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管一下,及時清理亂堆亂放的垃圾。
●市民王女士留言:家住市南區仙居路8號,樓底下擺放了20多個垃圾桶。它們都屬于田家花園市場,裡面收著些爛菜葉和臭海鮮,異味嚴重,搞得樓上樓下的居民都不敢開窗。希望有關部門協調一下,讓市場不要露天存放垃圾,讓周邊居民遭罪。
●市民劉女士留言:家住西海岸新區靈山灣路郵政局家屬院,是20多年的老舊小區。小區沒有物業管理,垃圾沒人清運,居民要把生活垃圾送到三四百米外的路邊垃圾桶裡,非常不便。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在小區門前加設垃圾投放點,方便居民倒垃圾。
●市民張先生留言:家住在李滄區文安路3號翰林苑小區,去年冬天開始,小區裡出現多處垃圾,包括舊家具、樹枝、建築垃圾等,把小區環境搞得亂七八糟,居民心煩意亂,希望有關部門管一下,督促責任方清理,還小區居民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
這些問題其實存在於當前青島的各個老舊小區,有的甚至是比當前反應的問題還要嚴重得多。也正因為如此,當前青島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更值得我們期待。
其實不僅是青島,當前國內多個城市都在進行老舊小區的改造,以哈爾濱為例,該地區老舊小區改造需要解決五方面問題,包括建築使用功能、服務設施欠缺、小區停車難、生命通道堵塞、小區環境質量差這些問題。改造內容分為必改項目、業主選擇項目、增建運營項目三大類。增建項目包括建設社區服務用房、地上或地下停車場、養老、託幼、便民商超以及物流配送設施等。這早在的錢。國務院發布的意見指出,要建立改造資金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
希望青島這次也能夠積極開展這項工作,落實到實處,破解「鑲著金邊的髒抹布」的城市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