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九最」醉人慰平生,
萬古神賜遺本真。
金城文旅開「金礦」,
以往多少無福人!
——楚人詩
景區面積最大
水墨丹霞
蘭州水墨丹霞旅遊景區地處黃河之畔、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東部門戶,位於蘭州市區與蘭州新區的連接帶上,景區橫跨蘭州市的永登縣、西固區、皋蘭縣,主體位於永登縣的苦水鎮、樹屏鎮。這片溝壑縱橫、色彩斑斕的彩色丘陵,東至大淮山東側,南抵黃河,西跨莊浪河至豬馱山西側,北至大紅山北側,面積約600多平方公裡,可堪比新加坡國土面積。景區規劃總面積400平方公裡,一期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裡,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同類型地貌中分布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
地貌種類最全
水墨丹霞
蘭州水墨丹霞旅遊景區地域壯闊,起伏多變,地質奇觀密集。這裡以紅山灣地貌為主,兼有丹霞崖壁、孤峰、幽谷、一線天、風動石等奇特景觀,是地質歷史的天然記錄本,是西北乾旱區不可多得的原生態、高品位的風景造型地貌,堪稱丹霞地貌景觀中的精品。由於天氣和日照的差異,這裡陽坡和陰坡分別形成不同的景觀風貌,自西向東陽坡主導色調為橘紅色,自東向西的陰坡主色調為深綠色,兩種地貌交相映錯,奇景迤邐。單體地質奇觀更是數不勝數,如秋山圖、彩虹海、丹霞映日、彩虹垂天、白練、白頭翁、彩虹瀑布、彩色長廊、丹霞山峰——通海山,丹霞崖壁——大淮山。各種景象的「雄、奇、險、幽、峻」的資源特質,猶如一幅幅山水潑墨畫。
形成時間最古老
水墨丹霞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大約在幾億年前,這裡還是汪洋大海,後來隨著一次次的地質運動,慢慢露出海面。據有關專家考證,蘭州水墨丹霞地貌,發育於白堊紀至第三紀時期,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發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著地殼的抬升,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巖經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地質奇觀,距今已有1億5000萬年。
發現時間最晚
水墨丹霞
蘭州水墨丹霞以其體量龐大、造型奇特、形態多樣、色彩絢爛、瑰麗多姿、人文豐富、山光水映而成為蘭州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新景區。但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因其閉塞的地理環境,水墨丹霞卻一直「藏在深閨無人知」。直到2016年8月,蘭州樹屏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籌建處掛牌成立,《蘭州樹屏丹霞地質公園景區總體規劃(2016-2030)》通過評審,這片赤壁千仞、氣勢磅礴的地質奇觀,才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
保存最完好
水墨丹霞
景觀區內除邊緣外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因此絕大部分保持原始狀態,地質遺蹟景觀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和破壞,完全保持自然狀態。景觀區的代表性、典型性和自然性極強,在類型、內容和規模上具有重要意義,國內罕見,國際少有。
離城市最近
水墨丹霞
蘭州水墨丹霞旅遊景區位於黃河之畔,座中兩縣兩區(永登縣、皋蘭縣、西固區、安寧區),距離市區13公裡,距離蘭州中川國際機場30公裡,是目前國內距離城市主城區最近的丹霞地貌群。景區緊鄰蘭州市區,蘭新、蘭青、京藏、連霍及蘭永高速公路以及國道 109、312 環繞景區外圍,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目前國內距離城市最近的丹霞地貌群。
原住居民最少
水墨丹霞
蘭州水墨丹霞旅遊景區核心遊覽區無人類居住,只在位於景區不遠處的西南山谷中坐落著一個杏花村。杏花村因村民自古栽種杏花,村落杏樹成林而得名,又因這裡曾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沙井文化遺蹟、月氏部落圖騰而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這裡群山環繞,地勢平坦,巍峨聳峙的大山仿佛一道道天然屏障將村落與世隔絕,千百年來,村落的人們守著這片乾旱的土地,依靠在各溝各岔栽種耐旱的杏樹,美化生活,繁衍生息。
文化積澱最深
蘭州水墨丹霞旅遊景區不僅擁有諸多優勢的地質資源,還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如:沙井文化、邊塞文化、宗教文化、非物質文化、遊牧部落、鄉村農耕文化等。
絢麗奇異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巧奪天工的沙井文化青銅器,見證著這處土地的古老歷史與燦爛文明。在杏花村發現的距今3000年的沙井文化墓葬中,出土了鷹頭飾、鹿形飾以及眾多造型別致的青銅器物,其中鷹首杖非常罕見,可能曾是匈奴某個部落酋長使用的,雄鷹可能是這一部落的圖騰。悠長的歷史中,月氏、烏孫、匈奴、羌人、党項、蒙古、藏族、滿族等各民族在這裡入駐,傳遞著古道生生不息的火種。
景區周邊有紅城、河口兩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馳名中外的「玫瑰之鄉」苦水鎮,有漢明長城、感恩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苦水高高蹺、太平鼓以及眾多省、市級項目,有豬馱山、通海山、清明山等佛道文化名山和眾多寺院。
名人經過最多
水墨丹霞
在悠長的歷史中,這裡曾留下無數名人的足跡。最初這裡是月氏、烏孫民族的逐牧之地,這裡的沙井文化見證3000年前的歷史影印。霍去病開闢河西的必經之地,漢唐軍旅、邊塞詩人、佛道人物、胡商胡資都從這裡來往。明清時期茶馬交易,大量馬匹、茶葉、絲綢、瓷器、綿布、鐵器、雜貨從這裡運轉。
來源: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原標題:《甘肅 | 蘭州水墨丹霞旅遊景區之「九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