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市民馬先生在海上皇宮捕撈蟹子時,蟹網裡撈上一條長約1.2米、全身黑白環紋相間的海蛇。專家初步鑑定是一條青環海蛇,有劇毒,人若被咬傷,幾小時內就有可能喪命。
6日清晨6時許,山東青島市民馬先生在海上皇宮捕撈蟹子時,蟹網裡撈上一條長約1.2米、全身黑白環紋相間的海蛇。專家初步鑑定是一條青環海蛇,有劇毒,人若被咬傷,幾小時內就有可能喪命。專家表示,青島海域雖有海蛇分布記載,但前海一線捕到海蛇非常罕見,就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以及青島水族館都沒有本地海蛇標本。
6日早7時許,市民羅先生向本報熱線96663反映,當天早上他在海上皇宮附近散步,突然看到海邊聚集著一群人,上前一看,一條大蛇盤踞在人群中間,當時嚇得他倒退了幾步。據捕到這條大蛇的53歲的馬先生介紹,他在前一天傍晚和朋友一起在海上皇宮附近海域下網,準備捕撈蟹子,6日清晨6時許前來收網時,發現網裡居然有一條大蛇。捕撈過程中,兇猛的海蛇不時張開大嘴,向靠近它的馬先生示威,馬先生又驚又怕,他發現大海蛇已被網困住,於是小心翼翼地拖著蟹網遊到岸邊。海蛇上岸後更加生猛,在網中掙扎。「都說海蛇毒性很厲害,所以沒人敢下手碰它。」馬先生說,再三思量後,他將包在蟹網中的蛇頭按在地上,用身旁的大剪刀用力敲打,將海蛇打死了。但即便如此,圍觀人群也不敢過分靠近,生怕被海蛇的毒牙劃傷。
記者注意到,大蛇長約1.2米,身體最粗部分直徑約有4釐米,頭部呈三角形,渾身黑白環紋相間,尾部扁平像船槳,寬約3釐米,全身覆滿鱗片。「遇到鯊魚怕三分,遇到海蛇怕七分。」圍觀人群中,有著30多年捕魚經驗的紀先生說,海蛇的「威名」他早有耳聞,但見到真正的海蛇還是頭一次,在青島前海一線捕到活海蛇更是稀奇。
記者先後諮詢了青島水族館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得知,雖然青島及山東半島海域的確有海蛇分布的記載,但青島前海一線發現海蛇卻非常罕見,兩家單位的標本館均沒有海蛇標本。經專家初步鑑定,馬先生捕到的海蛇從形態上與青環海蛇相似,該海蛇多分布在浙江、福建沿海,其毒性極大,比陸地上的眼鏡蛇毒性還要強,一旦被它咬傷足可致命。
專家山東沿海有5種海蛇分布
9月6日中午,記者聯繫青島水族館的相關專家,據業務室的王主任介紹,海蛇在南方並不少見,其毒性猛烈,以小魚蝦及浮遊動物為食,多數在中淺層棲息遊動。「在青島我還是頭一次聽說,更別說見過了。」王主任說,對於市民馬先生捕到的這條蛇需要見到實物後再仔細研究。另據水族館辦公室人員介紹,該館內沒有海蛇及海蛇標本。
記者隨後又諮詢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該所分類研究室的張均龍老師介紹,他在隨科考船出海的時候,曾在福建一帶用抄網打撈上來過海蛇,但在青島海域還真沒遇到過。從事魚類及脊椎海洋生物研究的劉靜研究員表示,她也曾在廣東沿海的漁村見漁民打撈上過海蛇,但在當地習俗裡,將海蛇撈上來以後,一般都是當場打死。
劉靜研究員表示,科普資料記載,山東近海確實有海蛇的分布,但包括她在內的很多研究人員都沒在青島海域見過真正的海蛇,原因可能與青島近海海水條件有關。海蛇喜歡在有珊瑚礁且溫暖的淺水中棲息,青島近海海域水溫普遍不高,且淺海海域船隻、遊客較多,導致海蛇少有分布。從市民馬先生捕撈的海蛇外形上初步判斷,該蛇屬於青環海蛇。其軀幹略呈圓筒形,後端及尾側扁,善於遊泳。該蛇毒性極強,咬人後無劇烈疼痛感,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然而一旦發作可在幾小時至幾天內致死。劉靜建議捕蛇市民,可以將海蛇送往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用於科普科研。
專家介紹,《國海洋生物名錄》共列出中國沿海19種海蛇,其中山東沿海有1科3屬5種分布:青灰海蛇、青環海蛇、淡灰海蛇、平頦海蛇、長吻海蛇。不過,上述幾種海蛇在海洋生物標本館都沒有標本收藏。目前,館藏標本只有採集於南海的海蛇。(景毅)